附录1
作者的解释:前两句其实也不是以白天为背景的,那天下学后,天已经黑了,
看到满天轻舞的雪花,就想到以此做诗练习,这头两句描写的倒是晚上的飘雪。
疑问:说是晚上的飘雪,晚到什么时候呢?天已经黑了,雪还晶莹?而且
“蝶花满目飞”?
只好猜想是是路灯下,眼面前。就这样,也只是说近旁吧。可“满目”
给人的印象通常不只是近旁而已。例如
“满目青山夕照明”,“满目山河空念远”,“烟波满目凭阑久”等等。
不管你怎么解释,那是你的主观愿望。从文字本身来说,已经“事与愿违”了。
“赫然耀晨晖”单独看可以,然而与上文连接那就真的叫人一阵赫然了。
小爱呀,绝不是同你过不去,你稍想想就明白了。
说你搭积木,是个比喻,也是通常说法。积木可以搭成很漂亮的房子,
可是一推就倒。可不管怎么说,你的积木是很漂亮的。用不了多久,
你的积木就将换成大梁。那时回头看看,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很少在这种场合下直截了当地评说女孩子的作品,这次例外,原因有两点:
1、觉得小爱性格比较爽快,不结怨,万一讲过一点也没关系。
2、直来直去可以节省篇幅和时间。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确实用词太尖锐。希望不至于把小爱的热情挫伤。
说句真心话,对小爱的文才一直很欣赏。
就学格律诗来说,作为初作,只是整体感不够,拆开来看,有不少闪光之处。
这一点,很多人都肯定了。我也不例外,只是没有必要过多重复。
相信小爱能理解善意的批评,也相信自己的实力。
这些话本来打算放在最后讲的,想想,还是早讲比较好。
请小爱继续听听我的意见,这也是我最后的评点。今后不再评点新人新作了。
附录2
作者的解释:同意,当时也想到了:写雪,提到雪不如不提雪;写雪的轻盈
如果不提到这个轻字应是更妙。就象柳宗元写水清时不说清,而是“坛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但毕竟比不了大文豪。
小爱这段话非常精彩!只是最后一句不能完全赞同。既然能够领悟到那一步,
为什么还要退缩呢?在创作的时候,就是要有一股胆气和傲气,淋漓尽致方休。
写完再谦虚谨慎不迟。
其次,要加强全局感。我觉得小爱目前最大的拦路虎就在于此。
附录3
作者的解释:这个倒是参照了从网上看的关于平仄的建议:现代人
写近体诗如果不是特别苛求,就按现在字的平仄作诗好了,因为
按古字来区分太麻烦了。我觉得这倒是给了现代人一个方便,可以
古音今音混着用,一个字需要按古音来发就用古音发,需要用今音
读就用现在的音读,只是不知这样做是不是太随便投机取巧了。
这个问题就太小看了。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改进工作,暂时很难统一。
不管怎么说,改良也好,革新也好,最大的难题在于入声。而入声
在汉语词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可是入声是不能少的。如果为了自己
“方便”,都按普通话四声来定平仄,那算什么呢?可以是可以,
只是不属于“格律诗词”这个范畴了。那不是改革,而是革命。
“革命”成功后,可以称“新格律诗”。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
这一点,在国内已有专著。
我不反对改革,也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而且有自己的原则和依据。
我个人在这方面的探讨得到很多诗友的支持和赞同。只是,交流不多,
相互了解不深。现在的困难主要是两点:
1、入声为什么是不能替代的?究竟是什么“味道”?
苦于网上不能发声,无奈得很。当面一、两分钟就可讲清的东西,网上
却十分困难。虽然最近想到一个不很准确的方法,还是不够满意。
2、除了入声,有的韵部也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但又不能完全推倒
重来。有的韵部存在交集,如何定出一个共同的准线?
无论如何,对于改革的前景,我持乐观态度。
关于入声,目前的“应急”办法,我提几点供参考。请记住:
的、得、地均为入声。
数词:从一到十,唯三平;百、千、万、亿中,唯千平。
不贪多,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根据地”。
此外,读格律诗诗词(特别是读仄韵词)时,留意韵脚字。
拿大家熟悉的毛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下阕为例: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其中韵脚为仄。拿急、夕、激、敌来讲,都是入声,短促急迫。
如果用普通话去读,那种急促感就没有了,只剩下“气势”啦。
最后提一下,小爱的回答中没有谈到很重要的一点,即除了
一般性的评论,我还提出了修改方案供参考,还有唱和。
有兴趣者可在恋恋文库查阅。
在这里,我所有的评点中,对小爱的初作篇幅最大。
其中原因之一,上面已说,这是最后一评了。
我写的东西远远说不上完美,但敢说真诚二字。还敢说
有参考价值!
我这最后一评可以结束了。
只要时间许可,身体许可,我还会写一些,贴一些。
不能常来,也不会不来,除非“天意”。
说声再见,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