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口述历史:晚清正史中缺载的历史细节 |
送交者: 深水花房 2006年03月20日18:06:37 于 [恋恋风尘] 发送悄悄话 |
张謇中状元的内幕 我的九代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我曾祖叫溥良,曾任江苏学政(相当于江苏教育厅厅长)。他是一位善于选拔、培育人才的人,凡当时江苏有名的文人学者,大多出其门下。如张謇(季直),他家与翁同騄家为世家友好,翁同騄曾特别写信嘱咐我曾祖父务必安排好张謇。翁同騄曾任同治、光绪的老师,并几乎任遍六部尚书,还任过中堂,也算是一代名臣,亲自过问了张謇的前程。
张謇 这封信现在还在我手中,信上说“吾从事春官,目迷五色,贤郎其一也。我有要好通家,江南张謇,孝友通达……”翁同騄做过礼部尚书,按《周礼·春官》记载,春官为六官之一,掌礼法、祭祀,后来就成为礼部的代名词。所谓“目迷五色,贤郎其一”,是对上次科考,没能看准,因而遗漏了令郎(即我祖父)而表示歉意。我曾祖也是翁同騄的门生,这封信写得又这样富于暗示性,岂敢不听?于是就安排张謇做崇明书院的山长。过了两年,到下一次省试时,他和我祖父两人果然高中,张謇拔得状元,我祖父考中进士,入翰林。 显然,张謇和我祖父的中第与翁同騄的特意安排有关,说白了就是当今所说的“猫腻”,但这在当时也是公开的秘密。状元是要由皇帝钦点的,一般情况下都由阅卷大臣排定。他们认为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谁的圈多,谁就排在前面。前十本要呈交皇帝亲自审查,阅卷大臣把他们认为第一的放在最上面,皇帝拿起的第一本就是状元了。下边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类推。 其他级别的考试也如此,但也有例外。如乾隆时,有一位尹继善,他是刘墉的学生,曾四任两江总督。两江是清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盐政,再加上钱、粮,有大量的收入,因此两江总督是朝廷和皇帝非常倚重的要职。某年会试,尹继善参与主持,准备录取的状元是江苏人赵翼(瓯北),他本来学问就好,又是军机章京,最了解考场的内情,知道什么文章最对路数。但乾隆觉得江苏的状元太多了,想换一个别省的。他特别喜欢尹继善奏折上书一类公文的文笔,又知道这些文笔都出自尹继善手下的幕僚陕西人王杰,便特意问尹继善:“你们陕西有状元吗?”“王杰这个人怎么样?”意思是想取王杰,并以此来奖掖尹继善,或者说得更直白些,就是拍尹继善的马屁,为了政治的需要,皇帝有时也要拍大臣的马屁。尹继善自然顺水推舟,于是改取王杰为状元,而把赵翼取为探花,为此赵翼始终耿耿于怀。但科举要服从政治,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张謇也确非等闲之辈。他入仕后,觉得在官场上混没前途,就主动弃官经商,去搞实业,成为洋务派中的重要一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海”了。他反过来对翁同騄也有很大的影响,翁同騄的那些较新的思想、知识,多是从张謇那儿来的,颇有点像康有为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梁启超那儿贩来的一样。而翁同騄为此在守旧派眼中逐渐被视为异己,不断受到排斥。 光绪皇帝之死真相 我曾祖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西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其他在京的、够级别的大臣也不例外。就连光绪的皇后隆裕(她是慈禧那条线上的人)也得在这边整天伺候着,连梳洗打扮都顾不上,进进出出时,大臣们也来不及向她请安,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 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 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整个乐寿堂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 其实,谁也说不清西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也许她真的挺到光绪死后,也许早就死了,只是密不发丧,只有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医院的任何档案也不会有真实的记载。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慈禧的心狠手辣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说西太后和光绪这两个人。后人都很同情光绪而痛恨西太后,认为如果当时能把西太后废掉或干掉,让光绪执政,中国就会走向强盛、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光绪是个很无能的皇帝。他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在西太后的压制下,不能随便说,随便问,随便做,还要随时提防被废。因为已有他的皇储“大阿哥”被废的事情发生过了(据说大阿哥后来很潦倒,成天出入后门桥一带的茶楼酒肆,不知何时默默死去)。所以光绪并不懂国事,更没有实际有效的管理国事的本领和经验,也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维新变法。在那矛盾重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即使他上台,也不可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而慈禧这个人却很厉害,心狠手辣。咸丰死后不久,她就把当时最有权的宗室领袖肃顺在菜市口杀掉。据李慈铭《越缦堂笔记》的记载和分析,慈禧杀掉肃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肃顺看不起她,认为她只不过是咸丰的偏宫。她用人有一套,在朝廷上有意不安排自己家族的人,而是用夫家的人。按清制:慈禧做了皇后,她们家的人,如父亲、兄弟都可做承恩公,清初封为一等公,乾隆时才降为三等。娘家称贵公府,当时掌事的人叫贵祥。但实际上,贵公府的人都没任过什么要职。 当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后,咸丰皇帝带着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及太子同治,逃到热河。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后,咸丰明确地吩咐西太后带着她生的儿子同治回北京,言外之意是自己不准备再回朝执政,而把大权交给西太后和同治了,这也正是西太后日后能独掌大权的原因。而咸丰最后在热河自杀了,至于具体怎么死的不知道。但他指着同治对慈禧特意说的“你带着他走吧”的话,用意是再明显、再清楚不过的了。这恐怕也是史书中缺载的。而同治死后的光绪纯粹是个傀儡,指望他能改变中国的局面和命运是不可能的。 实录不实的典型慈禧死后葬在东陵 按清制:皇帝死后,他墓室的门就封上了,之后其他的嫔妃就不能与他合葬,而只能单修一座坟墓。后来西太后的坟被军阀孙殿英盗开了,盗走了无数的珠宝。解放后我也去参观过乾隆陵和慈禧陵,才知道皇室的棺材是怎样的情景。 慈禧的谥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羡崇熙皇太后”,墓中还有一小牌位,写着“配天兴圣”四个字,《清史稿》缺载。难为他们是怎么想的,几乎把所有好词都用上了。 我前面引用过我文章中的一段话:“后世秉笔记帝王事迹之书,号曰‘实录’……实录开卷之始,首书帝王之徽号,昏庸者亦曰神圣,童马矣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实矣。”西太后虽不是昏庸、童马矣的问题,但加上如此多的桂冠,这也是“实录”不实的典型例证之一。 【摘自《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链接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民国初年,曾任农商总长。他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驰名中外。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被拥戴为名誉会长。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龙泉: 鹊桥仙 - 吕布与貂蝉 | |
2004: | 五律 . 咏柏林 | |
2003: | 雙子座--to lao hua yan | |
2003: | 女人请听好zt | |
2002: | 小心电梯 | |
2002: | 红色马甲(女生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