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粉缨
万维读者网 > 恋恋风尘 > 帖子
欧洲散记
送交者: 李保平 2002年01月21日18:06:34 于 [恋恋风尘] 发送悄悄话

那只机翼上涂着红色“人”奥航标志的钢铁大鸟在黎明的晨曦中徐徐地落在了
北京国际机场。听到我亲切的母语,看见我熟悉的文字(我历来认为汉字是这个世
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一种自如,一种松弛,一种轻盈跃然地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里。黎明时分,海关边防人员正困意十足,脸上表情也难免生硬,可我们已经完
全失去了提防,我们不会再用蹩足的英语单词去向一个个尽管笑容可掬的兰眼睛、
高鼻梁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也不会担心偶尔一个疏漏就导致我们全都象无助的流
浪儿一样在那里苦苦的守候。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想这句话此时更加适合于我们的心情。因为这是东方的
太阳,这是家乡的太阳。已是隆冬的北京气候干燥,寒风凛冽。这和欧洲大陆那个
温暖而湿润,满目葱郁的冬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算起来我已经有20多个小时没有
休息了,可时差没有让我昏昏然,相反我的大脑处在了一种莫名的亢奋之中。这样
的时候,正是那座美丽的城市维也纳的深夜,斯特凡大教堂的钟声一定已经响过,
身着黑衣的牧师正悄悄地关上那沉重的大门;多瑙河上的游船一定停泊在了港湾里,
任凭浪花轻拂;国家歌剧院也一定是曲终人散,舞台上一盏盏明亮的灯光正黯然下
去……

维也纳的故事

维也纳的名字永远是和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斯特劳斯……这些音乐的巨
人联系在一起的。漫步在维也纳的街头巷尾我们无一不时的被她那浓郁的音乐氛围
所感染、熏陶,从夜里辉煌的歌剧院里高亢的咏叹调到普通民居淡淡溢出的琴声;
从气势辉宏的交响曲演奏到广场上艺人们旁若无人的演出,就音乐来说已经渗透到
了维也纳的每一片树叶,每一盏街灯。有人说过: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这样
一个陌生的西方城市里,我们几乎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唯一能够读懂的语言,只有
音乐,只有在那些我熟悉和陌生的旋律中,去寻找历史的印痕。

我肯定不会忘记,1804年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一次在维也纳音乐厅演
奏的时候,那急风暴雨般的旋律竟然使得那些奥匈帝国养尊处优的贵族们无法忍受,
他们高声的叫喊着“停下来!停下来!我愿意再付一个铜币。”可音乐是停不下来
的,英雄也是停不下来的。贝多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着英雄的诗篇。第一乐章就要
结尾了,音乐突然转到了降6 级大调,与命运浴血奋战的英雄倒下了,可也就是在
这时候,一个遥远的地方,圆号又吹奏出主题旋律,呼唤着英雄从血泊里挣扎起来,
再一次向命运战斗……啊!贝多芬是不朽的!英雄是不朽的!《英雄交响曲》是不
朽的!

晚秋萧疏的城市公园里,一支乐队正演奏着维也纳人最热爱的华尔兹舞曲《兰
色的多瑙河》,一片片金色的树叶在舞曲中翩翩起舞。在我没有见到这条世界上流
经国家最多的大河时,压根也想象不出多瑙河究竟有多么的美丽,宽阔的河面,清
澈的河水,加上两岸怡人的风景,真正让我们感到感到什么是从容的韵味?什么是
自然的魅力?位于多瑙河对岸耸立着一大片在维也纳市区很难得见到的现代化高层
建筑。这就是联合国除纽约、日内瓦以外的第三大办公区,其配套设施也是相当完
善的,比如地铁就有一条专线直达办公区。据翻译方红女士介绍:当时维也纳市政
府在投资建成这一片建筑群后,是以每年一个先令的租金,租借给联合国使用的
(一个先令大约为人民币0.6 元)。当然,维也纳市政府绝对不是傻子,数以千计
的联合国官员每年的工作、生活消费性支出,加上各种国际性会议在维也纳的举行,
使得维也纳政府早已经是腰包塞得满满的。方女士介绍:目前这个办公区的会议中
心还是太小了,维也纳政府已经决定再建设一个更大的会议中心来免费提供给联合
国使用。除了这个办公区以外,维也纳还是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所在地,比如大名鼎
鼎的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原因除维也纳那宜人的气候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外,
还和奥地利中立国的地位分不开。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加迫奥地利合并,后来苏联
红军重新占领了维也纳,当时的奥地利和德国一样被四国盟军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直到1955年5 月15日四个盟国和奥地利签署国家条约,奥地利第二共和国诞生,同
时国家议会宣布国家永久中立。中立的地位免除了奥地利一大笔国防支出,给经济
的复苏和发展代来了很大的好处,在目前的欧洲奥地利的经济实力已经是名列前茅。
可是中立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冷战时期奥地利在东西方紧张的对峙中,过着夹缝
里生存的日子,既不能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更不能拥有进攻性武器,在国际社会
中的声音一直是暧昧的、低调的。对国民的心态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在我们到达维也纳的第二天,在奥地利冬季度假地??基茨比尔出现了一起100
多人活活的个烧死在一个隧道里的悲惨事件,整个维也纳一下子处在了极大的悲痛
之中,这是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奥地利最悲惨的日子,国家议会、总理府、财政
部。。。。。。几乎所有的政要地全部都下了半旗致哀,各种媒体也全部是相关的
报道。尤其是在斯特凡广场前的募捐善举和教堂里的哀悼仪式其规模之大,令人震
撼。应该说,在这死难的100多人里面,没有什么显赫的大人物或者什么要员,
大都是一些极为普通的渡假者,可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体现在每一个
维也纳市民的心里,被那样一种浓郁气氛深深感染的我,在斯特凡广场上也为那些
异邦不幸的亡灵献上了一支小小的鲜花。

皇宫里的财政部

面对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一世的霸主??美国,欧洲人的心态是失衡的。因为他
们曾经也有过辉煌,曾经也有过强大,而且似乎今天美国的一切强大要溯源的话,
都可以追溯到这块温暖而潮湿的大陆,甚至包括人种(当然,不包括在体育上美国
黑人的成功)。这时候,欧洲人的心态是很微妙的,他们要在美国人面前寻找属于
自己的心理优势,那就是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统。

维也纳的历史最辉煌的时代是初于哈布斯堡王朝,时间大约在1358年至1365年
间。如今闻名于欧洲的维也纳大学和斯特凡大教堂都是兴建于那个时代,当然保留
至今最完好的还是霍夫堡皇宫。从12世纪起,每一朝每一代的皇帝,都对霍夫堡皇
宫进行着不断地扩建和修缮。今天的霍夫堡皇宫几乎成了欧洲人在建筑成就上的一
个博物馆。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式建筑也是宗教文化和皇室文化相
互兼容、冲突;碰撞、妥协的结果。从古罗马那稳定的圆柱、弧形的广场到哥特式
的那种高耸入云端的尖塔,再到相互对称、协调的巴洛克式……霍夫堡皇宫都把它
们汇集在了一起。当我漫步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霍夫堡皇宫时,颇为感叹。在
我的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毫无疑问,肯定有远比这霍夫堡皇宫更加辉煌,更
加壮美的建筑,从盛唐时的长安到七朝古都洛阳绝对能够与之堪美。可在今天我们
就连一些废墟也得从地底下去挖掘了。一个王朝的诞生,就是另外一个王朝的覆灭,
这样的消亡是彻底的、毁灭性的,决不仅仅是权力、生命,同样也包括了财富。我
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剧。

由于霍夫堡皇宫过于庞大,象我们这样的匆匆而行的观光客是根本无法细细地
品味,对于我们这应该是一个遗憾。可是没想到这样的遗憾在以后开始的学习培训
中得到了补偿。

我们此行是由奥中友协安排的。由于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卡明斯基博士在奥地
利政府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奥政府中国问题的高级顾问和奥科研部中国问
题研究所所长,还任教于维也纳大学,在奥地利财政部有一些职位很高的官员都是
他的弟子。正因为他的交涉,使得我们这次的培训学习受到了奥地利财政部很大的
重视,为此奥方专门派出一位叫Mag Georg Genser的官员为我们安排学习日程,Mag
Georg Genser先生是一个很典型日耳曼人,体重至少在100 公斤以上,我也是在只
有看到他的肚子后,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啤酒肚,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他如此之庞大的身躯,行动还依然显得那样的敏捷和灵活。

位于维也纳市中区一条僻静小街上的奥地利财政部,没有森严的大门和威风的
警卫,可这里却是1848年被哈布斯堡王朝推出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冬天居处,
被人们称之为冬宫。就是在这里弗兰茨。约瑟夫和他的妻子实现了奥地利国家复苏,
再度成为了欧洲的中心,那位美貌而聪慧的皇后就是被许多中国人通过一部影片已
经熟悉了的西西公主。

走进昔日的冬宫、今天的奥政府财政部,我们立即就被它的辉煌、它的灿烂;
它的华丽、它的精美所征服。这那里是什么办公的场所,分明是一座艺术的宫殿。
长廊上是猩红色的地毯,两侧是精美的雕塑,就连天顶上也画满了灿烂的壁画,陪
同我们的Mag Georg Genser先生介绍,为了维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财政部每年
都不得不拿出一笔特殊的预算。冬宫是不对公众开放的,可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
个特别的机遇,才有了这样的眼富,能够从容地欣赏、品味、赞叹这些艺术精品。

作为一个财政工作者,是不能不谈及奥地利的财政的。奥地利财政部下属只有
6个司,分别是内务司、预算司、国际司(包括海关业务)、税务司、监督司、信息
司。本部机关工作人员约为1000多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事教育和培训工作都是由
内务司承担,财政部下面有3 个设施一流的培训中心,即财政培训中心、海关培训
中心、税务培训中心。据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向我们介绍说:目前奥地利的国家财政
体制也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尤其是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既要
服从欧盟的大局,又要保护自身的利益,这样就有许多新制度要与之适应,就培训
量来说也是很大的。

在没有去欧洲以前,我们总认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必定有一个高效率
的政府,其实不然,就欧洲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流的奥地利,其政府机构办事之拖
拉,效率之低下,令我们惊诧。日耳曼民族有着他严谨、认真的一面,可当这样的
特性发展到了及至就成为了僵化、死板。我们的翻译方女士经常就对我们说:奥地
利公务员的饭碗比中国公务员的饭碗要铁得多。奥地利的公务员只要你的一生中不
被判处一年以上的徒刑,是任何人也无权力解聘你包括开除你。

在奥地利的公务员中有一个让任何政治势力都不敢藐视的组织??奥地利公务
员工会。公务员的福利、工资的增加、甚至与上司的纠纷都是由工会向官方交涉。
在欧洲学习短短的几十天里,我们就多次遇到了由工会组织的罢工示威。在葡萄牙,
我们正赶上葡航的飞行员罢工,使得平日里繁忙的里斯本机场成了一个巨大的停机
坪;方女士也曾经告诉我们:维也纳几年前曾有过一次交通警察罢工的事件,这些
平日里似乎并不受到人们关注的交警,竟然让维也纳顷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一种体制
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完善,它的各个方面也许能够趋于成熟,但在成熟的同时也就意
味着失去活力,丧失创造。其实,这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
身就有那么多的缺陷。

维也纳的森林

在奥地利的国家议会里,主要由四个党派组成,他们分别是社会党、人民党、
自由党和绿党。这四个党派代表着自己不同的阶层和利益。比如社会党一般来说代
表着雇员的利益,人民党代表的是雇主的利益,自由党则是一股右翼的势力,那个
臭名昭著的海德尔就是其代表人物,右翼势力在奥地利也并没有多大的市场,我们
在维也纳期间,当地所暴炒的一件比较大的新闻就是自由党里某个大人物洗黑钱丑
闻的败露。这四个党派中最小的一个党派是绿党,即环境保护主义者。

一次,方女士在问起我,如果你在奥地利会参加那个党,我几乎没加思索地脱
口而出:绿党。

在没有去欧洲以前,对欧洲的一些绿色和平组织的行为在国内的媒介中也有所
了解。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电视画面:大海上一艘象山样的巨轮四周有几只
小小的舢板,巨轮掀起了阵阵汹涌的大浪,可小舢板上的人完全置危险而不顾,勇
敢地与那样的庞然大物对持着、抗衡着。看着这样的画面,我深深地被他们无畏的
献身精神所感动。

绿党能够在奥地利国家议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可见今天的环境保护在欧
洲已经从昨日的民间行为成了今天政治家们的政治筹码。

在维也纳最令维也纳人自豪的不是那俯拾即是精致绝伦的雕刻艺术,也不是叫
人乐不知返的古董珍宝,甚至不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而是
那一片森林??位于维也纳城南和城西连绵几十公里的森林。在这里有笔直参天的
山毛桦,也有红叶闪烁的灌木林,走进森林,立即就会让人感到整个身心的净化。
在林间漫步,就会想到这小路也许是莫扎特走过的,那树下也许贝多芬曾经小憩过
……一个民族的意志、远见以及传统在对森林,对绿色的热爱之情中,使他们拥有
了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茨威格、柴可夫斯基……无法估价的是这一大片近
邻城市的森林给他们带来的生态效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维也纳人同样经历了
许多的苦难和艰辛,象一战、二战的战火对这个城市都没有幸免,尤其是在战后那
艰苦的岁月中,维也纳人仍然不失他们高贵和文化的魅力。在能源短缺,冰雪严寒
的日子里,依然保持了那片森林的完好无损失。想一想我的故乡四川森林的遭遇,
真的让人汗颜了。

被有识之士称为“环保世纪”的21世纪已经到来,我们的东邻日本人为了环境
所作的准备已经远在我们的前面,他们不惜金钱,买我们的林木消费,而为自己储
备着每一片绿叶,从资源保护的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次对华的侵略和占领,因为
树木有价,资源无价,环境无价呀!

说句老实后,就我个人看来,维也纳森林无论是规模还是原始生态的程度实在
没法与我见到过的象我们四川西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森林相比拟。我只能说那仅
仅是一片林子而已。可维也纳人爱护她就象自己的眼睛、心脏一样。每到假日,维
也纳人都会举家而出的到那森林里去,吸取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恩赐,尽管假日里游
人熙熙,可是在那样一大片森林里,绝对见不到象纸屑、空罐之类的弃物。

在维也纳市中心有一处很漂亮的建筑,起初,我们以为那是一个什么重要机关,
后来才知道是他们的垃圾处理中心。在维也纳的垃圾桶也是很有特点的,它们的箱
体是绿颜色的,盖子有红、黄、绿、兰、棕、黑、白色之分,就在这不同的颜色下
面划分成为了若干个小桶,红色下面是纸类的垃圾;黄色下面是塑料类的垃圾;兰
色下面是金属类的垃圾;绿色下面是彩色玻璃;白色下面是透明玻璃;棕色下面是
植物类的垃圾;黑色下面是一般的生活垃圾。可能考虑到普通的市民还是比较难以
明确的把握,象塑料类下面还标有各种图示,如塑料袋,包装箱,装洗涤剂、净化
剂的塑料容具;在金属类就标有罐头盒,金属屑,废炊具,五金工具,易拉罐头等。

这样的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在公共场地和每个家庭,就是我们所住的饭店房间里
的小垃圾筒,也划分成好几格,也有明显的标志。

保护环境,对于今天的维也纳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口号或者法规条文,而是每
一个人自觉的行为。

欧洲的“疯牛”病

我们在欧洲期间,原本已平息了的“疯牛”病,风波再起,一时间欧洲人又是
谈“牛”色变。关于“疯牛”病的起因,据说是由于牛吃了患有病的羊的脑髓牛本
是食草动物,就其天性来说是不吃荤腥的,可是人却凭借着自己的所谓“发明”把
羊的脑、骨头作为饲料添加剂给牛吃了下去。固然,牛变得多下奶了,快长肉了。
没想到羊的一些病毒在牛的身体里会变本加厉的成了“疯牛”病。看来真的是人算
终不过天算,违反自然的人必将得到自然的报复。

在人类的精神追求的漫漫历程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在一个方向,西方
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把人对自然的支配,看作是人进步的象征;而在东方
文化中将亲近自然、化入自然看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人只有在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后,人的精神才能够得到升华。

显然,东方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更加符合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然
而,在今天欧洲人已从那个噩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却走进了一个与我们优良传统
文化相悖的误区。在欧洲自然环境保护中,动物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我们
所到的每一个城市都能够看见一群群与人们相亲相濡的鸽子。起初,我以为这些鸽
子和国内一些城市广场上的那些鸽子一样,是由人工饲养的,后来,我才发现在那
些围绕着我们飞翔的精灵里,远不止鸽子一种鸟雀,而事实有许多我能够叫出名字
和叫不出名字的飞禽,当然也有我们视为不祥之物的乌鸦。我不止一次的疑惑地问
过一些陪同我们的外国朋友,他们的回答也都一样,这些鸟类绝不是有什么专人饲
养或者什么机构管理,完全是野生的、自然的。后来我开始相信了。从凡尔赛宫旁
林子里那群小松鼠机灵的目光里到布鲁塞尔至卢森堡高速公路边警示人们有野生鹿
群横穿的牌子上,我相信了。

在里斯本那座被称为欧洲的“长城”城墙下面,我和一位白头发的,正在用自
己面包喂鸽子的老人谈及起遥远的中国。老人告诉我:他到过中国,也很喜欢中国。
可他对中国人也有不理解的事情。老人一边用手抚摩着一只白色鸽子的羽毛,一边
怨怨的口吻说:你们居然要吃鸽子?我一时哑然了。

我能够回答老人什么呢?我告诉他;我们不但要吃鸽子的肉,我们还要吃出花
样来,不仅有煮、有蒸,好象“红烧乳鸽”还是我们一道美味的菜肴;我告诉他:
我所在的那个城市附近有一条江里,有一种黄色的小鱼,就因其肉细嫩,便引来杀
身之祸,一时间,人蜂拥而至,竟然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都引起交通堵塞,直到大
江里,再不见那小小精灵踪迹;我告诉他:我们从美丽的天鹅、机灵的猴子到穿山
甲、果子狸、眼镜蛇……什么稀罕,就吃什么,那肯定不是为了我们身体蛋白质营
养的需求,而是满足我们贪婪的欲望。是的,我们在美餐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想到
过那同样是一个个的生命?它们在活着的时候,不也是挺可爱的吗?它们在梳理着
羽毛,它们在眨动着眼睛,然而这一切就被我们罪恶的牙齿给粉碎了。

去欧洲之前,我曾进过一趟阿坝。在若尔盖大草原上那里的蓝天、白云、雪山、
森林以及到了夜晚那漫天闪烁的星星使得我难以忘记。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藏民对
牛羊的感情。我们那些用经济理性武装起来的所谓的专家,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
们要把这些牛羊卖掉,变成商品。一旦他们拒绝,就肯定是愚昧、无知云云。可我
看见的是那些牧民在说起自己的牛羊来就如同谈及自己的孩子,满怀深情,甚至每
一只牛羊都有一个名字。在他们眼里牛羊不是什么商品,而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我承认,我也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的伪善和虚妄,无力超越世俗给予我的生存空
间。不过在那位葡萄牙老人怨怨的目光里,我还是暗暗地发誓,在我的有生之年是
不会再吃鸽子了。因为我相信着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还存在着一种矫正人心向善的力
量,尽管在有时候它埋藏得很深很深,但还是让我们努力地去感觉它,寻觅它,依
靠它……

走进柏林

当我再一次乘座奥航的飞机,是从维也纳飞往柏林的航班,舷窗外面漂浮着一
朵朵洁白的云彩,在机翼下不断闪现的是辽阔的欧洲大陆……对于我,柏林到底意
味着什么?是那个矮小的,唇边留着一小撮胡须疯子的歇斯底里?是苏军炮兵第832
团射向柏林的炮弹“为了斯大林,为了顿巴斯,为了乌克兰,为了失去母亲的儿子,
为了失去丈夫的妻子,为了母亲的眼泪,向柏林法西斯分子开火!”?是那道绵延
数十公里布满了电网和地雷冷冰冰的大墙……可当飞机在降低高度后,出现在我眼
前的是溪流纵横,是绿荫遍地,城市隐没在森林和湖泊之中,在空中俯视犹如一个
绿色的大岛??这就是柏林。

冬日的阳光从位于施普列河畔帝国国会大厦旁的林子里缓缓地升了起来,联邦
德国的黑红黄三色国旗在风中猎猎舞动,帝国大厦正在修缮中,一块块巨大的汉白
玉石头在吊车下移动,走在这沉重的石阶上,我突然想起少年时代熟悉的一首诗
“当我身体里最后一滴鲜血洒落在帝国大厦的石阶上/ 我还是用生命的余光向那冉
冉升起的红旗致敬……这是一个苏联红军战士的诗句,曾经给我少年好多的感动。
在距离帝国大厦不远处,有一座苏联红军纪念碑,那是一个苏联红军战士怀抱小女
孩的铜像。陪同我们的导游介绍说:过去在欧洲,尤其在东欧,这样的纪念碑是比
比皆是,随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那些纪念碑都被毁掉了,而恰恰在象维也
纳、柏林这样的城市里还遗留着这些历史的印痕。

德国对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负有责任的,他们也很清楚那场战争
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灾难。在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的一系列言论和行为表示出的忏悔
意识却是很让人们尊敬的。德国总理施密特在波兰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前下跪的举
动;战后德国所付出的巨额战争赔偿;(据报道:最近德国又作出了向一些犹太人
赔偿的行为)。和德意志民族相比我们那个东方的邻居在对待自己战争罪行上的暧
昧态度,实在是感觉到他们的内心太阴暗、太无耻。

历史就是历史,侵略者应该做的就是以自责的态度,忏悔的意识来求得宽恕,
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战争的罪行,否认历史。

次日,我们驱前往柏林西南方向的小城??波茨坦,一路上,高速公路旁边全
是保护得很好的森林,被绿色森林包围着的小城波茨坦显得很宁静。在波茨坦我们
首先参观的是160 年前德国威廉皇帝的夏宫,说实在的,看多了那些欧洲皇家贵族
的什么冬宫、夏宫,都感觉到是大同小异,我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让我真正感兴
趣的还是二战结束时期,著名的波茨坦会议旧址。

那是一处很典型的欧洲农村庄园,大片的草地、树林、湖色、溪流勾画出一幅
美丽的图画。在会议大厅里,当年开会的圆桌犹在,桌子中央依然插着美、英、苏
三国国旗,三大巨头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他们的随从人员使用的办公室及其
他用房也都照着原来样子布置,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许多历史的大幅照片和各类图
表。其中有两幅地图放在了格外引人注目的位置。一幅是战前德国的领土,一幅是
战后,也就是波茨坦会议协定重新划分的德国疆界,其中大片的东普鲁士的土地被
毫不留情地划割走了。我想任何一个德国人在看到这样两幅地图后心情是不会好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战后的德意志民族才有了如此发奋的工作精神。到上个
世纪末,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在欧洲经济
一体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按照德国的条件进行;欧洲货币联盟同样也受到强大的
德国马克的支配;德国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在不断的提高,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和上
个世纪开始的时候一样,一个强大的德国又在欧洲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百年的时间,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40年的分裂诸多磨难后,这个在世界文明史上创造出许多辉
煌的德意志民族又重新站立了起来。

啊!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在绕了一个大圈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关于柏林墙的遐想

每一个想到柏林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柏林墙,到了柏林也会自然地到柏林墙去
观光。进入我视线里的柏林墙实在是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它既不宏伟,也不高大,
只不过是一堵胡乱涂鸦着各种图画和文字的水泥墙壁而已。可对于过去的一个世纪
来说,柏林墙不仅仅是冷战时期的遗物,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今天的柏林墙大部分已经拆除,只余下了很少的一段,供游人参观。在拆除的
地方,无论是街道还是新建设的楼房都留有一道很明显的痕迹。在柏林的日子里,
我们每每在走过这样的标记时,大家就要停留一下,一只脚留在东柏林的土地上,
而另一只脚踩在西柏林的区域里,在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地感到几分困惑,半
个世纪的时间和空间难道就让我这么轻易从容地跨越了?

最初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的8 月。由于在当时东西方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
处在很严峻的对峙状态中,柏林墙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道最难以逾越的人工障碍。
整个墙高为3.5 公尺,坚固的水泥板砌成,上面部分是圆形状的水泥管子,使人根
本无法攀登。在墙脚约几百公尺的宽度里设有金属三角网电篱笆,在电篱笆的柱子
上和地下到处悬挂着和掩埋着敏感性极强的触发式地雷,另外还有很深的水渠沟、
巡逻车道、自动发射的交叉火力点、军犬跟踪站和无人军事区。

在我以往感觉中的柏林墙应该是东西德国的分界线,是一条直线。其实不然,
真正的柏林墙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圆圈,当时的西柏林成为了东柏林土地上的一块飞
地。就这样一块地方却成了许多东德人梦中的天堂。整个柏林墙全长为104.4 公里,
一共有253 个了望台,136 个碉堡,270 个警犬桩,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也没有阻挡
住当时的东德人向往西德的梦想。

在柏林墙过去的一处叫查里的检查站旁边,人们兴建了一个MVSEUM OF CHECK?
POINT CHARLIE DE 的博物馆,展出的内容几乎全部都是过去东德人如何想方设
法地逾越柏林墙的经历。比如有乘小飞机的;有乘自己改装防弹汽车的;更有想入
非非的人居然乘着热气球飞越了柏林墙。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然而,就在1989年11月9 日那个初冬的午夜,柏林墙在顷刻之间倒塌了。老布
什在看到电视的实况转播时,得意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大堤决堤了,自由象瀑布
一样淹过了柏林围墙。”可对于大多数生活得很稳定的东德人来说,他们想到的并
不是什么象“自由”这样神圣的东西,涌到西柏林去,只不过是想喝上一杯西德的
啤酒而已。

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尽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前东
德人生活的改善是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但是越来越多的失业和近半个世纪隔阂造
成的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东德人意识到了“自由”原本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分裂
45年来,东西部德国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他们经历迥异,甚至对
立,西部人自视高人一头,认为在经济条件等方面比东部人优越。 东西部地区之
间生活水平的差距,仍没有明显的缩小,东部人原本是希望统一后能给他们带来生
活条件的明显改善,这种希望很快就成了泡影,东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改善,
反而更加恶化。随着大批国营企业产行私有化,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倒闭或停产,广
大职工面临失业的威胁。同时,物价却在不断上涨。西部人对此也没有好感,当东
部人拿到坚挺的西马克并要求进一步增加收入时,西部人认为他们是在不劳而获地
分享西部四十年建设的成果。同时,德国政府为筹集重建东部经济的巨额资金,一
再增收“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引起物价上涨,使西部经济刺激减少,加重了西
部人的负担,更导致他们严重不满。

这种双重冲突使统一后,东西部人民的心理融合倍感困难。总统魏茨泽克在统
一庆典上曾说:“我们必须学会更好地相互理解,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双方都有
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特点时,我们才能在发展上畅通无阻,双方的经验和特点凡是有
价值的,都应在统一后继续发挥光大,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尊
严。”

但是,要做到总统的要求却远非那么容易,解决两种生活文明之间的冲突将远
比在一个晚上推倒柏林墙要困难得多。

在德国统一前,西德工人罢工较少,东德则不许罢工,但统一后的经济改革使
失业人数剧增,劳资之间的矛盾加剧,罢工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动荡因素。 据我们
的德国导游介绍柏林在每年365 天里至少有250 天里有各种各样的游行示威活动。
记得那位矮小的科西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所谓的‘胜利’付出的代价仅次于
失败。”也许更大。

我站在柏林墙边,真的不知道是在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还是为了记住逝去
的苦难。也就在此时,我的头顶突然传来一阵鸦噪,抬头只见一个寒鸦群阵驮着一
轮如血的残阳,沉重地掠过那片脱光叶子的桦树林,几丝冷风吹来,转眼间那鸦阵
已经消失在呈橄榄色的天宇处,科隆大教堂的轮廓渐渐地凸现出来。浩茫的德意志
大地笼罩着沉思和压抑,如铅的云团在沸腾起伏,坚硬的铁色隐隐再现。

我们应该感谢我的那位伟大的同乡,正因为有了他勇敢改革开放的创举,拉起
了“中特理论”的思想大帆,中国这艘大船才闯过那道惊险的急滩。

我站在了巨人面前

德意志民族永远是和歌德、席勒、黑格尔、贝多芬……这些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些犹如繁星的巨人中,总有一个最光辉、最灿烂的名字永远的吸引着我们的视
线,那就是??卡尔。马克思。

到柏林,我们被安排住进了一家叫FORUM HOTEL BERLIN的酒店,(后来我才知
道去柏林的许多中国公务团都住在这家酒店里)这是一栋在整个欧洲大陆也很难得
一见的超高层建筑,位于柏林的市中区。临近酒店的是一家在柏林很是有些名气的
叫KAUFOFDE DA 百货公司和柏林最大的火车站。游人熙熙,拥挤和热闹的程度让
我们一下子感觉到回到了中国的一个城市,广场上经常有一些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
在作着各种各样的表演。酒店的准确位置应该说是在过去的东柏林的土地上,沿着
酒店西行不远就是红色的柏林市市政大厦和马克思广场。

那座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塑就在广场的西侧,雕塑是青铜铸成的,马克
思坐着,恩格斯站立在他的身边,整个雕塑大约有5 米多高,显得既朴实无华,又
气势宏伟。毫无疑问,对于我们这样一些共产主义的信仰者,能够在马克思的故乡,
在他的雕像面前留下一张照片,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我们一一的上前与雕像合影,留着纪念。在其他的地方照相时我们大家总是有
些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哪怕是在气氛显得很庄严的教堂前,大家也忘不了开上几句
玩笑,可是唯有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的神情是严肃的、认真的。

显然,雕塑的设计者对于这两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是充满着敬仰和崇拜,
他们那智慧的头颅、那泰然的神情、那从容的姿态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两个伟大
灵魂非凡的气质与魅力。黄昏的太阳为雕塑涂抹上了一层金属般的光辉,几片枯黄
的树叶悄悄地落在了我们的脚下,这时候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出一种近乎于宗教一
样的情感。在历史的很多岁月里,理想者总是极少数,一个予天下以巨大关怀的伟
大心胸,在许多时候总是会受到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的漠然和恶视的,他会感到孤
独无援、四顾茫茫,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样的一个特定的时代,恰恰是成为理想了
生长的最好土壤。

我漫步在前东柏林宽阔的大街上,街头依然到处可见那样的一些充满了阳刚、
充满了力量的工人阶级形象的塑像,经过了风雨的侵蚀,上面也已是锈迹斑驳。

也就是在距离马克思广场不远的一家书店里,我遇到了一群正聚精会神观看电
视录象的德国人。我很惊讶地看见电视里正播放着前东德领导人昂拉克检阅群众游
行队伍的画面,看电视的那些德国人脸上浮现着回忆的神情,眼里饱噙着激动的泪
水,当看见我们走过来,其中的一位德国人赶紧给我让开了一个座位,起初,我也
有些不知所措,可在那真诚的目光下,我只好坐了下来。

啊!那似曾相识的场面,那似曾相识的激情,那似曾相识的感动……这时候,
一个中年的德国人走了过来,在他的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本精美的留言簿,尽管我
们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我还是完全明白他的意思。我接过了留言簿和笔。说真的,
我当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我知道有一种东西是我根本就无法回避的,犹豫
了一下,我在留言簿上还是断然写下了这样几个字“共产主义万岁!”在签名处,
我留下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离开了书店,我再一次来到了马克思广场。我站在了巨人面前,仿佛看到一个
多世纪来,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那英雄气概,那浪漫情怀,那慷慨悲歌,
那从容就义……也许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我压根就不应该还如此的激烈和冲
动。但是我从来就认为,当一个社会无法避免地出现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压迫掠
夺,种族歧视等等这些弊端时,那么肯定会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向这个社会提出挑
战,并担负起改造这个社会的责任。战斗也许就成为了一种特殊历史环境下必须的
选择。当他们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以后,作为后来者又有什么理由去苛求
他们的种种不是呢?

我站在巨人面前,耳边依然是久久地回响着巨人那大义凛然的声音:“如果我
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
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
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
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

从柏林启程到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我们乘座的是一辆旅行大巴,行至阿姆
斯特丹已经临近黄昏,我们没有进入市区,而是住在了邻近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
一家酒店里。远远眺望那个灯火辉煌的航空港其繁忙程度如同一个巨大的公共汽车
站,一架架巨型客机频繁地从各个方向起飞降落,昼夜几乎都没有停止过。

次日,一大清早,我们前往一个以风车、木鞋著称的民俗村庄参观。天气晴朗,
阳光分外明媚,巨大的风车和做工精致的木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在
那些纪念品商店里,我们坚持以“中为洋用”的经验,任凭导游说得天花乱坠,抱
定一个信念,坚决捂住自己的钱包,光看不买。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做法是无比的
正确,因为同样的那些“纪念品”,一旦到了市区就便宜出许多来。

进入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的市区,到处都是河流、水道。据介
绍,全市的街道是由1000多座桥梁连接起来的,河流纵横,状如蛛网。阿姆斯特丹
整个市区的地势要比海平面低1 ??5 米。在以往的岁月里,那巨大的风车主要的
作用就是排水。

在此以前,听说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可当我漫步在市中区时,
并没有感觉到人多到那里去,至少比起我们的成都还差了一点。就交通来说显得非
常有序,自行车、轿车、有轨电车,行止有度,行人就是在完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
也自觉听从交通灯的指挥。在成都听一位当交警的朋友说:成都交通混乱的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自行车太多了。在阿姆斯特丹我看到的自行车数量几乎可以与成都也
不相上下,在靠近运河的栏杆上一辆咬一辆,排成了一条条长龙。

由于紧邻北海的缘故,初冬季节的天气变化无常,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一片风
和日丽的景象,到了中午我们刚刚吃完午饭,准备上旅游船,继续游览市区的时候,
一时间,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倾盆大雨至下。好在那旅游船顶棚全是玻璃的,在
雨中,在水里看阿姆斯特丹城到也是别有一番情致。看着河面上一时间汹涌的波澜,
我突然想起一部恐怖电影叫《阿姆斯特丹的水鬼》,如果此时真的从这水面上冒出
一个什么水鬼,那我们才真正不枉此行。风雨中,两岸停泊的船只也纷纷系紧了船
缆,相偎在一起。

由于地势低洼,加上陆地的面积实在是有限,许多阿姆斯特丹的居民都依水而
居,以船为家,成为了真正的“水上人家”。导游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
水上人家就是很便宜或者很低档的“住宅”,恰恰相反,在阿姆斯特丹这样一条水
上居家的船只,同等的面积要比陆地上贵出许多,在这样的船上,照样是客厅、卧
室、卫生间等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样样俱全,船壁、窗沿和平台上都装点着许多
的鲜花,一眼望去,那些船房在水面上远远地延伸着,构成了一个个花园般的水上
院落。我在想在这样一个大大低于海平面的城市里居住,选择在船上,就安全感肯
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没有到荷兰去以前,就知道那是一个花的王国,尤其是以郁金香闻名。尽管,
我们去的并不是最好的季节,但是在这个有“鲜花王国”之称的国度里,仍然到处
可见花房、花店,那些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培育出的鲜花,如风信子、水仙花、百合
花……当然也有郁金香真是美得让人惊叹不已。

就是这样一个鲜花盛开的国家,恰恰也是欧洲唯一的一个对毒品实行开发的国
家。根据荷兰的法律,允许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提供适当的软性毒品。(我理解的
软性毒品大概就属于含量比较低一些的毒品吧)。

夜幕终于降临在阿姆斯特丹,那些挂有一种特殊标记的咖啡店开张了。许多来
自于其他国家的瘾君子们纷纷涌进了这样的咖啡店,在那里吞云吐雾。除了毒品以
外,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里的“橱窗女郎”也是颇有名气的。

那是在一条宁静的小河,河的两岸大都是一些二到三层的建筑,迷离闪烁的灯
光下,一个个狭小的橱窗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人“肉”,那些身体有年轻的、有
衰老的;有肥胖的、有瘦小的,她们摆弄着也许她们认为风骚诱人的作态,用各个
国家的语言向游人们打着招呼。认真地说,当我目睹着那些几乎全裸体女人身体的
时候,与我最初想象相差甚远,根本感觉不到什么风情或者什么肉欲,甚至连起码
的淫乱,我也丝毫感觉不到,有的只是一种对人性沦丧走到尽头的悲哀和木然。

软性毒品再加上这样“具有特色”的红灯区,给阿姆斯特丹确实带来了许多的
观光客和丰厚的旅游收入,但是它为之而付出的呢?尽管法律有着很明确的规定,
必须要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才能够服用大麻,可据法新社报道:在阿姆斯特丹10??
12岁的小学生有2%已经尝试过毒品的滋味,其中有1%的小学生承认自己经常服用毒
品;调查还有16岁左右青少年中竟然有34% 的服用过毒品。同样作为犯罪率阿姆斯
特丹也在欧洲城市中居高不下。

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是美丽的、迷人的,灿烂的灯火和倒映在水面上的光芒,
交相辉映。然而,在这绚丽的景色掩盖下,依然有那么多的丑陋和罪恶。

布鲁塞尔的传说

从荷兰进入比利时以前,我们要导游在过国界线时,提醒大家。大巴在一家加
油站加油的时候,听说距离边境已经不远了。就在我们上车以后,因为那位台湾导
游用不伦不类的普通话讲的一个并不太可笑的笑话,待大家悟过神来,导游满是歉
意的对我们说:对不起,我们已经进入到比利时境内。因为在高速公路两旁和中间
的隔离带上都竖立着高高的不锈钢灯杆。在我们略感些遗憾的时候,天色已渐渐地
暗了起来,在暮日的黄昏中,路灯逐渐的闪烁起兰色的光亮来。

据说,从外太空鸟瞰我们这颗兰色的星球,白天有一根带子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到晚上有一根带子,就是比利时被路灯照亮的高速公路。行进在一条被灯光照得通
明的高速公路上,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已经进入了都市,可在接下来漫漫的里程中,
让我们感觉到布鲁塞尔的遥远。就在我们大家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一座巨大的银
灰色球形状的建筑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布鲁塞尔原子塔。它的
结构是按照放大了若干倍的铁原子模型建造的,在每一个巨大的球形体里面有象咖
啡厅、酒吧等这样的娱乐设施,在其间又有粗壮的管道相连。由于天色已经很晚,
我们只是在那里匆匆地游览了一下,便离开了那座怪异又极有寓意的庞大建筑。

关于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传说有好多好多,但其中最为神奇的肯定是一个普通
小男孩于连的故事。相传在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攻打布鲁塞尔,屡攻不克,
于是他们便派出了便衣间谍潜进城里来,在王宫的四周掩埋上了炸药,然后就点燃
了导火索,也就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被一个叫于连的小男孩发现了,他急中生
智,掏出了自己的“小鸡鸡”,用一泡尿浇灭了燃烧的导火索,王宫保住了,普鲁
士军队的阴谋没有得逞。

当然,对于这样的一个传说,肯定是无法考证它到底有多大的可信程度,但是
布鲁塞尔人民那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在小于连的
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比利时的艺术家们精心地塑造出了小于连这样一个全
世界都闻名的艺术形象。

夜幕笼罩下的布鲁塞尔王宫广场,周围几乎全是那些豪华的、繁琐的哥特式建
筑群,高耸的尖塔直刺向墨兰色的天空。广场并不大,但是很有特点,全是小小的
鹅卵石铺就而成,人踩在上面,感觉很象是我们国内有些居民小区那种专门用来赤
足走的“健身道”,也许是天色已晚,游人稀少,广场显得有几分空阔。在那里并
没有我们希望见到的那个小男孩于连的塑像。

接下来,我们拐进了一条狭窄的小街,街两旁尽是商店,不过依照欧洲的惯例,
大部分的商店已经打烊只有很少数的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还开着。当然这些纪念
品中自然也少不了那个光着屁股的小于连的形象。

就在小街的拐弯处,我们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小尿童于连。他实在是太小了,
太普通了。一个和真人差不多一般大的男孩子,站在一处相当于窗户一样的高处,
尿着他那永远也尿不完的“尿”,一股纤细的水流在夜色中不停地流淌,灯光的辉
耀下是一道美丽的弧线。

认真地说我是有些失望。

离开了那条小街。回到了我们住的酒店。那是一栋高层建筑,从透明的玻璃幕
墙望出去,导游指着那样一座在夜色里显得很醒目的建筑,告诉我们:那就是北约
的总部。

北约?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几乎可以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
落扮演其世界警察的角色,甚至不惜用那种既毁灭别人,又伤害自己的贫铀炸弹。
贝尔格莱德冲天的火焰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能够浇灭的吗?阻止得了的吗?这
时候的我莫名地有了几分伤感,我是多么的希望在布鲁塞尔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诞生
出一个新的传说。

巴黎啊!巴黎

在离开维也纳的时候,方女士曾经对我说:在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是巴黎,其次
才是维也纳。

我们是在一阵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中进入法国境内的。没想到刚刚一过法国的
边界,我们乘坐的大巴立即就被一群法国警察团团围住,几个脸色阴森,态度恶劣
的警察上车后,逐一地收去了我们的护照,然后就把我们晾到了一边,就这样我们
在大雨中足足等候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把护照还给我们,连一句起码的致谦的话
也没有,显然我们被法国人这样所谓的“绅士”风度激怒了,纷纷嚷了起来,我们
的导游王小姐劝止住了,她说:法国警察就这德行。

恶劣的天气加上恶劣的心情在进入到巴黎那片灯光的大海是我们的情绪才稍微
有了些缓和,没有想到一件更加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是安排在一家被称
之为五星级的假日酒店,(据我所知作为假日酒店在世界范围内是连锁经营的,在
国内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这样的假日酒店,而且无一例外的成为每个城市的最高
档次的酒店)。我实在不知道那家酒店为什么能够堂而皇之的把五星级招牌挂在墙
上。我似乎也明白,欧洲的假冒伪劣做就做大,大到象五星级酒店这样的商品。那
家酒店外观条件也就是我们国内招待所的水平,房间又小又暗,两张床之间几乎没
有距离,一台顶多也只有14英寸的电视不断的闪烁着雪花点。我和同屋的Z ,因为
乘错了电梯,(乘坐的是货梯)进了这家酒店的一个堆放货物的房间,那里垃圾遍
地,几只发胖得连动也不想动弹的大老鼠,还有一股子我在我那个第三世界的祖国
也难得的“恶闻”。更加令人不快的是次日清晨的早餐,依照惯例,象这样的酒店,
免费提供早餐应该是必须的服务。可是酒店方面居然给我们划定出了一个特殊的范
围,在每个人的位置上摆放几个又干又冷的面包,就品种也比其它的区域要少一些。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人说话的声音大,会影响到其他的顾客。我们肯定是对这样冒险
的歧视行为不答应的,经过交涉,他们取消了周围的“特殊范围”。

也许,在他们的眼里,中国的幼儿园大多有贩婴杀婴的嫌疑;中国的瓜果蔬菜
统统被污染……

这就是我感觉中的巴黎。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著名的刚果广场上,我望着那中央高高耸立的埃及拉米塞
司方锥碑的时候,我在想凭什么法国人要把这样一个本来属于尼罗河畔的圣物挪到
塞纳河边;在穿越塞纳河边那条长长的、黑暗的隧道里,我想到那位红颜薄命的戴
安娜王妃。是的,在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恶浊和肮脏,有那么多的傲
慢与偏见的时候,一个在象牙之塔的王妃却倾注着一颗温馨、善良的心关爱着这个
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这应该是一个世纪童话了。可是在这条黑暗的隧道里,
那个童话破灭了;漫步在香榭丽大街上,举目都是雍容华贵、衣着体面的绅士和妇
人牵着那些他们的爱犬,以至于我一不留神就踩上一脚狗屎,可在地铁站里、立交
桥下到出可见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甚至就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前也有一位绝对
称得上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向游客伸出一只颤畏的手,面对着那样一只任何人也
无法拒绝的手,我不知道出于何种心态,一下子给了老妇人10个法郎……

对于巴黎,我是不是过于挑剔了?

其实巴黎人的口碑在欧洲也不是很好,在他们看来比利时人有些愚蠢,德国人
太古板,英国人呢?也许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太多的恩怨,那么至少没有象法国一
样引以为自豪的丰富菜系……

平心而论,在整个西方世界里,首先对我们新生共和国表示出友好姿态的正是
法兰西共和国,60年代,美国、英国和前苏联匆忙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
时候是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总统几乎在同时拒绝了美苏的核垄断;也是戴高乐总统
率先承认红色中国,使得当时在孤立中国的铁桶防线上撕开了第一个口子;到90年
代也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带头决定退出明显针对中国的所谓“人权提案”,使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世界“反华人权同盟”,变得名存实亡。

诚然,这一切也体现着法国的国家利益。同样也蕴藏着极为复杂的文化背景,
布热津斯基曾经耿耿于怀地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和法国人在文化上都极为自傲,
把美国视为缺乏教养的暴发户。也就是在法国我有些惊诧地看到了与我过去见过的
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地图,法国的位置在地图的中央……

对于一个有着不同的信仰,在文化上同样悠久,生活上又有那么大的差异的西
方城市,我也许不应该有过于激烈的批评。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毕竟诞生过伟大的巴
尔扎克,浪漫的雨果,神奇的大仲马父子……还有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悲壮、惨烈
的巴黎公社。

塞纳河,对我说……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太行山里的小山村里,凭借着一盏油灯我打开《悲
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时那样感受。那是一位在县城文化馆工
作的四川老乡在准备烧毁的“封资修”中偷出来的,我在认识她以后,她悄悄地给
了我。尽管我当时的世界是同样的悲惨,但是我还是被发生在塞纳河边那一幕幕的
人世间的苦难和不幸给打动了。

当我置身于巴黎的时候,反到没有多少真实的感觉,巴黎对于我来说好象是依
然在我的梦里、书中……

作为老区的巴黎是很少见到象国内一样动辄便是十几层的高楼,好象是一个城
市哪怕是小县城不建起几栋高楼来,就难以体现出现代化来。巴黎的老房子一般都
不超过5.6 层,顶楼斜斜而上,所以屋顶显得很大,上面大都开着天窗。我最喜欢
的还是老房子的窗户,每一扇都是用整块的大玻璃,而且尽量的做得宽大,从接近
天花板的位置一落到底,大部分的窗户外面都有一圈黑漆铁花围栏,好象是个小阳
台,尽管已经是秋末初冬的季节,可那栏杆后面仍然是鲜花盛开。只要是注意一下,
就会发觉,巴黎人的讲究不仅仅是在大的方面,就是象门牌号码、门的把手、窗户
插销等这样一些小五金,他们也都做得很漂亮、很精致。漫步在巴黎老城区,我想
起美国作家索尔贝的描写“时光老人给所有的建筑物染上了一层相似的暗荤色,把
微妙别致多姿多彩的巴黎溶为一体。”

在老区的巴黎建筑群中,埃菲尔铁塔肯定是一个另类。这座为记念法国革命100
周年,建于1889年的高大建筑。以320 米的高度在这个世界上独领风骚近50年,后
来才被那个暴发户的美国曼哈顿的水晶大厦超过。当时在建这座铁塔时,就具体的
实用价值并不明了,到后来有了无线电、有了电视传播,作为发射塔,它才有了一
些实际利用的价值。不过标新立异的巴黎人还是排除了种种阻力,勇敢地建起了这
样一个另类的建筑。据说,当时的作家小仲马、莫伯桑和左拉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埃菲尔铁塔从它建成的那天起,就成为了巴黎的标志,到巴黎观光的人无一例外的
都要登塔游览。我们登埃菲尔铁塔天气正好,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方圆百里的
巴黎风光尽收眼底,望着那些色彩斑斓,如同小小积木一样的建筑群,我感叹人类
文明的成果,也惊诧巴黎的宏伟……更加使我诧异的是,就在埃菲尔铁塔上,我竟
然听到了在我的身后,有人在说着我熟悉的四川话,赶紧过去打招呼,才知道真的
是我们四川人,而且其中有一位是我认识的攀枝花财政局的LI,真是他乡遇故人,
倍感亲近……

其实在巴黎的中国人数量很大,据我们就餐的餐厅老板介绍估计有30万之多,
但是其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有合法居住身份。就在埃菲尔铁塔下和以后我们参观
的一些景点,在许多向我们兜售那些粗糙纪念品的小贩中,除了黑人便是华人了。
他们用我们熟悉的母语推销着一些明信片、小模型等,在我们无法推委的情况下,
大家明明知道是上当,也不得不买上一些。谁叫我们都是一样的黑头发、黄皮肤呢?

在紧靠近埃菲尔铁塔的塞纳河边有一座小桥,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狄安娜桥。
桥上常常坐着许多为游人画像的“画家”,其中也有些中国人。我遇到的是一个来
自我们四川姓张的同胞,据他自己介绍说:他曾经就读在重庆的西南美院。得知他
至今还没有获得这里的合法居住身份时,我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和他开始攀谈
起来的。他告诉我:这已经是他到这里来的第三个年头了,一般来说,他是在白天
出来画画,晚上到一家补习班学习法语。比起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同胞,生活状态
要好一些。

末了,张对我说:“我喜欢巴黎,巴黎的艺术氛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无
法比拟的。我现在尽管还很艰难,但是我一定要坚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他豁达的微笑,乐观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然觉得我刚才的悲天悯人
是那样的可笑、无聊,毫无任何理由。相反我到觉得自己有些怜悯起来……

留在卢浮宫里的记忆

到巴黎的中国人,大都会去参观卢浮宫,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卢浮宫的名望、
辉煌,而是因为这座举世无双的博物馆对许多人是免费开放的。对于囊中羞涩的我
们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最好的去处。在卢浮宫免费的群体中除了儿童和学生以外,
还有教育工作者。只要是你出示有关教育机关的身份证明,不管是那个国家的,在
卢浮宫都会得到免费参观的待遇。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考察欧洲的公务员
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毫无疑问名正言顺的属于教育工作者,那肯定也是在
免费的行列里。

最初的卢浮宫是法国皇帝的寝宫,从法兰西斯一世到拿破仑三世至少有6 个法
国的君王在卢浮宫居住过。到了17世纪,由于凡尔赛宫的建成,帝王们更钟情于那
座更加奢侈、豪华的宫殿,就移迁到了那里,1791年卢浮宫被当时的国会宣布为国
家美术馆。在建筑卢浮宫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到每年300 万游客的光临,到法国
革命200 年周年之际,卢浮宫进行改造,整个工程的改造方案经过当时的总统密特
朗和许多专家组成的建设委员会选定,采用了华裔血统的建筑家贝聿铭的设计。

贝聿铭先生坚决地从广场中央打开了一个通道,上面建设了一座闪烁发光的玻
璃金字塔。我们从入口处沿S 型的台阶拾级而下,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出现在我们
的眼前,各种标志也显得非常醒目,抬头一看,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片片白云,明
媚的阳光撒满大厅,让人压根就没有在地下的压抑,反倒觉得更加宽松和从容,真
是让人不得不叹服贝聿铭先生的大手笔。

尽管如此,在进去以后,看着那犹如迷宫一样的条条通道,加上导游一再告诫
我们这里面是很容易迷路的,使得我们平添了几分紧张的情绪,大家纷纷取索由博
物馆免费提供的路线说明图。各种文字的都有,可偏偏中文的已经取尽了,我们只
好拿着日文的,依靠着上面的汉字,加上图画,猜个大概意思。

到后来我在参观过程中才明白,其实卢浮宫里,你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文字,就
凭着那些早已遐迩闻名的精美艺术品,就能够准确地辨别方向。断臂的《维纳斯》、
带翼的《胜利女神》、《垂死的奴隶》、《蒙娜丽莎》、《拿破仑和约瑟芬加冕典
礼》,在这里收藏的艺术珍品达30万件,据说你在每一件作品前参观5 分钟,每天
从开馆的时间到闭馆的时间,不休息,也需要10年才能看一遍。

在一处面积宽大的大厅里,我突然见到了……

尘封已久记忆缓慢地浮现了起来,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还是一个刚刚
入伍的小水兵,一篇短短3000字名为《燃烧的海》小说竟然得到了当时因《哥德巴
赫猜想》闻名全国的著名作家徐迟的邀请。天气很热,我带着几个部队里发的西瓜,
到了武昌紫阳路的湖北文联所在地,徐迟家住一楼,他工作在二楼,地板是那种老
式的木地板,人踩上去砰砰作响,电扇的摇头坏了,又不能冲着人吹,只好对着墙
壁,让屋里的空气尽量地流动起来。就在那间屋子里,徐迟拿出了一本精美的画册,
他打开了其中的一页,那就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肆虐的风暴刚刚过去了,大海上是一片寂静,一只摇摇欲坠的木头筏子漂浮了
过来,上面的人们大都已经是奄奄一息,几具赤露的尸体浸泡在海水中,活着的人
目光里尚存一丝生命气息也充满了绝望,真不知道他们究竟经历了多少苦难的折磨。
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透出一丝晨曦的遥远海平面上,出现了一点帆影,人们用生命
最后的力量,把一个健壮的黑人用力地举到了画面的最高处,黑人努力地挥动着手
上的衣裳……

早年曾留学于法国的徐迟告诉我:这是他生平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尽管“文革”
中间,他几乎所有的家产都没有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把这本画册保留了下来。

在卢浮宫里,当我真正地站在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原著前,我的灵魂再一
次被震撼了,那惊涛骇浪里漂泊的苦难,那死亡濒临前绝望的挣扎……透过这幅画
我仿佛看见在一个黄昏里,一个骄傲的老人破窗而出,他象一只大鸟一样扑向大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