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精神與世界新秩序——八大變革舉措,歡迎您加盟共推! |
送交者: 孞烎Archer 2024年09月15日12:30:02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競賽精神與世界新秩序
——八大變革舉措,歡迎您加盟共推!
錢 宏(Archer Hong Qian)
我們決定以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 Foundation(ISF)名義,恊和上海聯合國研究會、義源(上海)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共生學會(加拿大)合作夥伴一道,提出“化解衝突重建‘全球共生’世界新秩序”的提案(標書),參與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主辦的“100 & Change”競賽——1億美元捐贈獎勵(標的)。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感謝上帝,我們有幸100%進入競賽賽道!我們張開雙臂歡迎您——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一道推動八大變革舉措中的任一舉措的落地!
人類的文明進步,往往是通過某一項有序競賽取得,而普惠眾生,所以,我們想藉此機會,說說人類競賽精神與重建世界新秩序的關係。
競賽精神的起源及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廣泛影響
競賽精神起源於古代希臘人。古希臘人十分熱衷於各種競賽活動,他們不僅開創了,以奧林匹亞賽會為代表的體育賽會,還把賽會的形式和理念,運用到社會生活領域,從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賽會制度、賽會文化和賽會精神。競賽精神,是一種在人類文化中廣泛體現的觀念,它不僅限於體育競技,還在藝術、技術、歷史、國際政治和哲學等領域中,展現出豐富的面貌和多重意義,而影響至今。
在體育競技中,競賽精神通常被理解為一種追求卓越、公平競爭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它強調參與者對自身極限的突破、對規則和對對手的尊重。奧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Citius, Altius, Fortius - Communiter)便是這種競賽精神的具體體現,倡導運動員通過不斷努力和合作來實現自我超越與共同進步。
在藝術領域,競賽精神表現為一種創造性追求與創新性探索。藝術家常常在不同風格、技巧、觀念和媒介之間進行“競爭”,力求在表達美、情感和思想上超越既有的界限。這種競爭不僅表現在不同藝術流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挑戰中,也體現在藝術家個人對自我作品的不斷超越和突破中。從古希臘悲劇與喜劇的演出競賽,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如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之間的相互激勵與競爭,推動了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在技術領域,競賽精神主要體現為創新、效率和卓越的追求。技術的進步往往通過企業、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激烈競爭來推動。例如,在計算機、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技術的競爭不僅激發了新的發明和突破,還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升。歷史上著名的“太空競賽”便是這種技術競爭精神的典型例子,它促進了人類對太空探索的熱情和能力的極大發展。
歷史進程中的競賽精神,可以被看作是文明之間的互動、衝突和融合的過程。從古代帝國的擴張與競爭,到現代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博弈,競賽精神體現為一種對權力、影響力和榮譽的追求。從希羅多德“保存人類的功業”及記錄“發生紛爭的原因”創作《史記》、《希臘波斯戰爭史》,到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對人類“戰爭真相”背後城邦、黨派、個人行為的深刻認識,無論是亞歷山大推動“希臘化”的東征,還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在各領域的競爭,歷史充滿了這種通過競賽而進行的推動與變革。
在哲學領域,競賽精神體現在思想的碰撞與論辯中。哲學家們通過對思想、觀念、真理和可能世界的爭論和探討,推動了哲學思想的發展。古希臘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便是一種典型的競賽精神體現方式,柏拉圖《對話錄》,就記述了蘇格拉底與人辯論,通過提出問題、挑戰假設來達成更高層次的理解,內容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教育學、語言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特別是雅典學院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生和同事之間,就哲學是抽象的、烏托邦式的,還是經驗性的、實用的、公域性的展開的辯論,體現了一種更深刻的競賽精神。拉斐爾在雅典壁畫學校中描繪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及其他哲學家、科學家和早期及晚年的藝術家聚集一堂的宏大場景:柏拉圖拿着一本他的對話《時代》(Timaeus)指向天空,而亞里士多德拿着他的《倫理學》指向世界。還有,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辯論,奧卡姆剃刀,以及啟蒙時期各種哲學流派之間的激烈交鋒,都是這種思想競爭的表現形式。
總之,競賽精神在各個領域中都以其獨特的方式推動着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它既可以是個人層面的超越、競爭和創新,也可以是群體和國家之間的博弈與協作。無論在哪個領域,競賽精神都體現了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不斷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和探索未知的力量。這種精神既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重要動力,也是理解人類行為和文化的重要視角。
麥克阿瑟基金會主辦的“100 & Change”延續了古希臘競賽精神
美國的麥克阿瑟基金會“100 & Change”競賽,就是一種特別形式的“競賽精神”的體現。它以社會進步和全球福祉為目標,激勵全球的組織和個人提出創新和變革性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問題。
因此,100 & Change將選出一項大膽的提案,該提案有望在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問題方面取得真正的進展。它將提供1億美元的資助來幫助實現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
“100 & Change”競賽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的一項全球挑戰,旨在鼓勵各領域的組織提出創新性方案,解決全球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基金會每五年提供1億美元的資助給選定的項目,這筆巨額資金能夠支持大規模、長周期、跨學科的解決方案。競賽面向全球的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有創新能力的實體,尋求那些在理念上獨特、實施上可行、且潛在影響力巨大的變革性方案。
基金會主席約翰·帕爾弗里這樣寫道:通過100 & Change,我們着手做一些開創性的事情來挑戰我們自己和慈善界。我們相信 1 億美元將激勵世界各地的社區敢於夢想。七年後,我們繼續被公眾對我們號召的響應所感動和激勵。隨着我們開始第三輪競賽,我們很高興看到下一批申請者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以及他們將如何以持久而有意義的方式帶來變革。
在“100 & Change”競賽中,競賽精神體現為一種開放的、創新的、跨學科合作的精神。競賽精神在此反映為對全球社會責任的擔當。它推動參與者考慮如何通過變革方案帶來廣泛的社會影響,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資源來改善人類的整體福祉,並且考慮方案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可複製性和適用性。
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類在哲學上停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科學家、資本家、政客和工程師們的成功與傲慢情緒,哥本哈根學派領袖波爾在門口寫上“哲學家止步,工作正在進行中”,最聰明大腦霍金繼尼采說“上帝死了”後,乾脆宣稱“哲學死了”!更助長了“哲學無用論”的蔓延。而這正是當代人類遭遇各種困境,陷入“人權、主權、理性工具衝突”的原因,因此,尋求解決當代問題的方式必須要有新哲學思維和價值觀問世。
“100 & Change”競賽通過將競賽精神運用到解決全球問題的過程,展現了如何通過開放創新、跨學科合作和全球責任的承擔來推動社會進步。這種競賽不僅鼓勵參賽者尋找新的解決方案,還激發了全球範圍內的集體思考和行動,促使人類共同應對時代的關鍵挑戰。這種精神體現了人類在追求更美好未來過程中的頑強意志和無限創造力。
競賽精神與當代化解衝突重建“全球共生”世界新秩序
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 Foundation(ISF)提出的“化解衝突、重建‘全球共生’世界新秩序的參賽方案,與“100 & Change”競賽精神深度契合。競賽所倡導的創新、合作和全球責任感,正是我們推動“全球共生”理念的核心驅動力。
1.ISF的願景與“100 & Change”競賽的精神
ISF是一個致力於推動“全球共生”理念的非盈利國際組織,前身為香港註冊的Institue for Global Symbiosism(IGS,見www.symbiosism.org & symbiosim.com.cn)。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全球共生”共識,推動聯合國改革,實現“全球共生,永續和平”的世界願景。我們認為,化解當代文明衝突的關鍵在於超越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元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進入“交互主體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的哲學新境界,並達成全球共識。
ISF發起的“全球共生論壇(GSF)”自2012年起致力於推廣“全球共生”理念,並發布了《全球共生宣言》。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國際對話平台,正與“100 & Change”競賽鼓勵多樣性和跨界合作的精神一致。我們相信,通過論壇的持續舉辦和全球共生宣言的傳播,可以促使各國在國際關係中採用共生理念,推動一個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新世界秩序。
ISF倡導的《全球共生公約》世界公簽活動,以及推動建立的“全球共生理事會(Global Symbiosis Council)”,正是實現全球共生治理的具體措施。這一舉措與“100 & Change”競賽強調的全球責任感和社會影響力相呼應。通過這些變革,我們期望促進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改革,構建一個以共生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解決國家間、民族間和文化間的衝突。
我們提倡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理念,旨在創建一個自組織連接和平衡的世界新格局,實現“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共襄生成”的永久和平。這與“100 & Change”競賽強調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高度契合,推動了從產品中心經濟模式向以人類身心靈健康為核心的共生經濟模式的轉變。
ISF計劃創辦“共生經濟博覽會”(The Symbioeconomy International Expo(SIE)),以展示不同於工業革命以來產品經濟模式的共生經濟新形態。這一舉措旨在創建一個通訊全開放、資源全自足、運載全覆蓋趨零邊際成本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三大關係的健康發展。這與“100 & Change”競賽的變革性和創新性精神一致,通過經濟發展範式的轉變,為全球共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通過拍攝哲學紀錄片《共生之光》和開發1000個共生案例APP,我們希望普及共生理念,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這一思想。同時,我們計劃建立世界第一個“全球共生教育樂園”,展示各地的生活方式、傑出歷史人物和8大共生博物館群。這種跨文化、跨學科的教育實踐,與“100 & Change”競賽提倡的多方合作和社會影響力理念相吻合。
我們還計劃創建互聯網、物聯網、心聯網(MindsNetworking)三網疊加的格局,以應對工具理性的挑戰,真正實現科技與人文的融合。這種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能夠確保Web3和AI在安全與倫理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全球共生的新秩序。這與“100 & Change”競賽強調的變革性和全球責任感息息相關。
總之,ISF參與“100 & Change”競賽的提案,包含了全球共生論壇、全球共生公約、小即是美、共生經濟博覽會、共生之光紀錄片、全球共生教育樂園和三網疊加等八大變革舉措。
我們堅信,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推動“全球共生”理念的廣泛傳播,還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問題,為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寬容、可持續的世界新秩序做出重要貢獻,“讓任何統治全世界的帝國政治企圖成為不可能”,實現“全球共生,永久和平”。因此,我們希望並相信我們的提案能夠在競賽中脫穎而出。
及其合作夥伴 2024年9月1日於Vancouver
Contact: Email: hongguanworld@gmail.com;zwang@ece.ubc.ca Mobile: +1(604) 690 6088; +1(604) 446 0997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