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西行亂記----大台頓國家公園
送交者: 狗狗鷹 2004年12月30日13:53:43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西行亂記----大台頓國家公園

從鹽湖城(Salt Lake City) 出發順着15號州際公路一直往北,一路上我和同伴就為路邊標誌牌上的那個圓圓的象個土堆的東西爭論不休。說是爭論其實都是在那瞎猜,只不過是看誰猜的更合理。同伴說那是螞蟻窩,一會又說那是摩門教聖殿的圓頂,而我則說那是個燒磚的磚窯(kiln) 。螞蟻窩當然是不可能上公路標誌牌的,摩門教的聖殿也不是圓頂的,至於磚窯麼,到美國來還從來沒見過。就這樣螞蟻窩燒磚窯,燒磚窯螞蟻窩一路半開玩笑半當真地一邊爭論着,一邊朝東北方向的大台頓(Grand Teton)國家公園奔去。其實這次旅行的主要目標當然是黃石(Yellowstone)公園,但大台頓和黃石基本上就是前面挨着後門。往北出了大台頓就是黃石,再加上從鹽湖城到黃石公園,大台頓是必經之地,所以大台頓就是這次旅行的第一站。

大台頓公園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公園裡面的六個台頓,其實就是六座緊挨在一起的山峰。這六座山峰海拔都在12000英尺以上,山頂積雪終年不化。這六座山峰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就叫Grand Teton,海拔13770英尺,相當於4197米。Teton在法語當中是乳房的意思,據說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來自法國的皮貨商人第一次到達這個地區,看到六座山峰突兀而起,形狀似女人的乳房,於是稱之為Grand Teton。如此說來難道要把這公園名字翻譯成大乳房?或者豪乳?波霸?都不太合適,想了半天還是音譯的好,仍舊叫它大台頓公園吧。大台頓公園的建立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1929年公園剛建立的時候只包括台頓山脈和旁邊的六個冰川湖泊。小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 繼承了老洛克菲勒建立的龐大的經濟帝國以後想在政治上有所表現,就把周圍大約35000英畝的土地從私人手裡買下來,準備捐獻給政府。買地的時候他還特地成立了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偷偷地從私人手裡購買。如果不用這麼一個匿名的小公司,大家就會知道財閥小洛克菲勒在收購,地價就要暴漲了。小洛克菲勒買了周圍的土地以後一直過了15年,政府好像也沒有要接受他捐贈的意思。小洛克菲勒終於有點沉不住氣了,他開始向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威脅要賣掉這些土地。因為有人已經察覺有個大鱷在悄悄收購土地,另外估計買了這些地以後的維護費和土地稅也是不小的開支。終於在1943年,美國政府接受了小洛克菲勒的捐贈,並在1950年把1929年時候的公園和洛克菲勒捐贈的土地合併成了一個更大的國家公園。目前在大台頓和黃石公園之間還有大片的土地被命名為小洛克菲勒紀念公園。大台頓公園處於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 的中段,懷俄明州的西北部,從一個叫Jackson的城市開始沿着蛇河(Snake Lake) 一直往北和黃石公園相鄰,面積大約有三十一萬英畝。從鹽湖城出發大約六個小時後到了大台頓公園南北的管理處(Visitor Center) ,在管理處的大廳里見到了整個公園的沙盤模型。從模型上看得很清楚:整個大台頓公園的地形沿着蛇河分成東西兩部分。河西岸就是台頓山脈(Teton Range) ,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那六座台頓外,台頓山脈中還有另外兩座山峰海拔在12000英尺以上。從台頓山脈再往西去,就是落基山脈。蛇河的東岸就是海拔在7000英尺左右的河谷,蛇河就在這片草原河灘上蜿蜒流淌,兩者的海拔相差在6000英尺左右。整個落基山脈的形成就是太平洋板塊和大西洋板塊的撞擊的結果,大西洋板塊在東部擠到太平洋板塊的下面,把太平洋板塊往上抬起,形成北到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的落基山脈。在大台頓公園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大板塊的撞擊後果。據說這種運動還在繼續,每過一百年,河谷就會加寬一英尺,只不過對於個人來說,是沒有機會見證這種變化。

除了板塊運動,冰川也對這裡的地貌有很大的作用。冰川的滑動侵蝕形成了台頓山脈斧辟刀削一般的山峰,如刀刃一樣的線條讓人感覺實在不敢用手去碰一碰那幾個美麗的Teton。也許台頓公園就象一個冷艷美人,遊客除了驚嘆她的美麗以外,是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的。冰川從山頂滑下來,在山腳愣是抓出了一個一個的大坑,等冰川融化以後,這些大坑就成了一個一個的冰川湖泊。冰川湖泊有一個特點,就是個個晶瑩剔透深不見底,好像鑲嵌在叢山之中的顆顆寶石。大台頓公園中有珍妮湖(Jenny Lake) ,李亥湖(Leigh Lake) 和傑克遜湖(Jackson Lake) 在台頓山脈的東麓從南到北一字排開。到大台頓公園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匆匆忙忙地順着公園內的主要公路南北走了一遍,選好了幾個地點準備明天一早來拍日出,然後就直奔傑克遜湖邊的柯爾特灣(Colter Bay) 拍日落。據說約翰柯爾特(John Colter) 是第一個到達黃石公園和大台頓公園一帶的白人,所以這個小河灣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柯爾特在1803年劉易斯和克拉克探險隊(Lewis & Clark Expedition) 中的一員,1806年探險隊到達太平洋邊後返回聖路易斯(St. Louis) 。在返回途中路過黃石和大台頓一帶,柯爾特沒有返回聖路易斯而是則留在了這裡。他選擇成為一個“山人”(Mountain Man) ,專門在這裡的河流小溪中捕捉水獺(Otter) ,然後把水獺皮賣給歐洲的皮貨商人。皮貨商人再把從山人和印第安人手中收購來的皮貨轉運到歐洲和亞洲市場。當時的皮貨是個暴利行業,主要銷售市場是歐洲和中國。有個美國船長在阿拉斯加跟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用價值相當於一美分的貨物換了一張水獺皮,到了中國轉手就賣了一百美金。那個時候的中國還是一個這些奢侈物品的主要銷售地,看來咱們的祖上確實富裕過,這讓我心裡不禁有了一點阿Q式的自豪。柯爾特這個人據說文字水平比較低,他在這一帶的活動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錄,他回到東部後憑記憶畫了幾幅地圖,地圖準確性也比較差,後來的人到了這裡發現用他畫的地圖往往和實際看到的不相符,所以也有很多人懷疑他是否真正到了這一帶。

八月底的落基山脈,到了黃昏的時候氣溫已經比較低了,儘管太陽還比較高。在河灘上架好了三角架後,我東走走西看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等着太陽下山。布滿了拳頭大小鵝卵石的湖邊顯得很安靜,只有幾個人坐在野餐桌邊閒聊,一個老婦帶着兩個孫子輩模樣的孩子在水邊玩耍。

耐着性子等了四十分鐘左右,眼看着太陽已經落到了Teton的後面,也沒有看到絢麗的日落。正要收拾傢伙撤退,突然發現東邊的天空已經開始慢慢變成粉紅色了,心裡一喜馬上打起精神,重新檢查一下器材,準備那最輝煌一刻的到來。沒過一會,整個天空都被染成了淺紅色,就好像是青春少女羞紅的臉龐,連那尖尖的山頂也象是披上了一領粉色的薄紗。日落天天都有,但象這樣燦爛的日落卻不多見,更何況在這著名的台頓山脈腳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當時自己在想些什麼,只是一勁地按快門卷片子,實在不想錯過這一難得的機會,因為這美麗的夕陽只持續了不到二十分鐘,很快地紅暈散去,天色就黑了下來。心滿意足抬起頭來躊躇四顧,這才感覺到肚子裡空空如也,已經是“飢腸響如鼓” 了,找個餐館胡亂填了下肚子,匆匆往旅館趕,今晚得好好休息,因為明天一早就得起來拍日出。晚上下榻在一個叫台頓村(Teton Village) 的地方,說是村實際上就是旅館和商店的集中地。這裡原本是冬天滑雪度假的地方,八九月份是淡季,所以房價相對便宜,只是離公園稍微遠了點,大約有二十英里路。房間的條件還不錯,但我們卻沒有多少機會享受,想拍日出差不多早上五點多就得起床出發了。平時上班的時候早上起床要鬧鐘叫好幾遍才起得來,否則一不小心就睡過頭了,奇怪的是每次出去旅行總是早上五點多就自動醒來。這次也不例外,看着外面漆黑的天空,打開門試探了一下屋外的溫度,決定把帶來的外套全都穿上。八月底我穿的卻是長袖套頭衫外面再加一件防雨夾克,就這樣還是感到一絲涼意。

停車場靜悄悄的,玩耍了一天的遊人們都還在甜美的夢鄉當中,只有稀疏的星星伴着我上路朝露畔草地(Lupine Meadow) 狂奔。在縱貫公園的公路上開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有發現南邊的入口,心裡正納悶昨天白天已經看好了的,怎麼這會兒就找不到了?眼看着東邊的天空開始越來越亮,再不當機立斷就要錯失良機了,於是果斷地就拐到路邊的一條土路上去停了下來,開始往裡面走找個合適的拍攝位置。這個地方基本上沒什麼路,也不需要什麼路,周圍長的全是齊小腿肚高的山艾叢(Sage Bush) ,根本不用當心迷路走丟。山艾叢下是鬆軟乾燥的泥土,到處都是一坨坨一堆堆已經幹了的動物糞便。看得出來有些是野牛之類的大動物留下的痕跡,也有的是羚羊之類的中小動物留下的。

面前是一大片開闊地,前後左右都沒有什麼遮攔,大台頓公園的六座台頓清清楚楚地聳立在不遠的前方。山峰腳下是一片松樹林,蛇河水面上的晨霧正在裊裊升起,剛開始是在松樹腳下,慢慢地就到了樹的腰間,再過幾分鐘,連青色的樹梢也被淹沒在那一片潔白中了。這裡的晨霧和東部陰雨天的晨霧不一樣,東部稀薄的晨霧是灰濛濛的,基本上是沒什麼層次,漫天的霧氣籠蓋了整個天空,你根本看不清任何東西,周圍的一切都在模模糊糊之中。大台頓的晨霧是我見過最美的晨霧,濃郁潔白,當它安靜地在山腳下聚積的時候,聳立的山峰,青郁的樹林和身邊的山艾叢仍然都是那麼清爽,那麼讓人賞心悅目。太陽已經不知不覺地從東邊的山頭探出了腦袋,早晨第一縷陽光在六座台頓的頂部抹上了一層淡淡的胭脂。隨着太陽的升起氣溫開始升高,前面那一層白霧開始越升越高,先是淹沒了山腳的松樹林,慢慢地漫到了山腰,只露出積雪的山尖,再過一會白霧向四周擴散,半個小時前還清晰在目的六座台頓悄悄地消失在了那一層面紗後面。我感覺自己身處一個神秘的地方,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能看到十幾米以外的地方。轉過身來迎着早晨的陽光,空氣中的顆顆水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精靈一樣的水珠在陽光下跳動起舞,劃出條條閃亮的軌跡,我仿佛能聽到水珠劃破空氣發出的“嘶嘶” 聲。空氣是潮濕的,頭髮是潮濕的,腳下的野草上也沾滿了露水,潮濕又充滿生機。這時候原本平和安靜的河灘也開始騷動起來,遠處傳來各種動物的叫聲,有的聽起來象牛叫有的象馬鳴。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使得這片河灘象一個熱鬧非凡的動物交易市場。早就知道這一帶是北美野生動物的樂園,有黑熊野牛麋鹿大角羚羊四不象等大型動物,當然還有數不勝數的水獺天鵝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小動物。一句老掉牙的俗語說“一天之機在於晨” ,對於動物來說也是一樣。早晨是動物出來覓食的時候,也是看野生動物最好的時候,難怪這裡這麼熱鬧。被遠處迷霧中傳來的動物聲所吸引,我忍不住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

走了不到一百米就沒法在往前走了,山艾叢不見了乾燥的鬆土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水草和沼澤。一會是水坑一會是河溝,每邁一布都得小心翼翼地試探幾下,因為隨時都有陷入泥潭中的可能。走了一會實在沒辦法再往前走了,雖然那聲音是如此的吸引我,我還是只好興嘆而回。

回來的路上看到非常奇怪的現象,前面不遠處的霧中出現了一個不大的光環,象一個圓形的彩虹,雖然看得不很真切,但我可以確認那是一個光環。再仔細一看,更加奇怪了,原來那光環隨着我的移動一起移動。早晨的陽光把我的身體投射出了一個長長的影子,而那光環就在我的影子的頭部。我往左走那光環也往左走,我彎腰那光環也往下移。我的頭頂戴了一個光環,這個發現讓我興奮不已。難道我成了聖徒,或者佛陀,還是得道成仙了?再一想,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很早前就看過報道有人在峨眉山的金頂還看到了所謂的“佛光” 。可能是空氣太潮濕了水氣含量很高,於是就有了彩虹一樣的效應,具體的成因我也記不清楚了,但我頭頂的光環和峨眉山的“佛光” 原理是大同小異的。

到了九點多鐘太陽已經很高了,空氣中的水分被蒸發,迷霧漸漸散去,台頓們又從那層神秘的面紗後面露出笑臉來。動物吃飽了早飯也不再嘶鳴了,大概又找地方去休息了,於是河灘又恢復了原先的清爽和安詳,一切都好像沒發生過一樣。遲起的遊客恐怕就沒有機會欣賞這幾個小時內發生的各種神奇的變化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1: 大連實德的光榮
2001: 裁判八年一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