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郅在NBA猛投三分的時候;當巴特六次助攻,八個籃板的時候;當小巨人姚明無敵亞洲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男籃正在或者將向世界籃球衝擊。但中國男籃的全面崛起與三大中鋒無關。
1+1>2的理論是籃球的真諦,我們原來是有的是0,現在我們有了1,但我們還缺一個1。第一個1是優秀中鋒,第二個1是的超級後衛。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有個著名理論,就是中鋒是向世界籃球衝擊的決定因素。因此,這些年,我們時刻在注意着對高大中鋒的培養。現在,我們有了所謂的移動長城,在與歐洲強隊比拼內線的時候,一點也不吃虧,甚至占有一定的優勢。
但悉尼奧運會徹底粉碎了我們的幻想,小組賽的時候,法國隊給了我們當頭一棒。當上半場我們的內線占有絕對優勢的時候,法國2.18米的中鋒似乎在夢遊。下半場打了十多分鐘的時候,我們已經領先十幾分了,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我們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出呼所有人預料的是,對方里加多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還有6分鐘比賽結束的時候,上半場一直夢遊的里加多狂放三分,連着四個三分,徹底打亂了比賽節奏。而我們卻呆若木雞,無招架之力,更我反擊之勇。教練,隊員呆呆的看着法國隊瘋狂的表演,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看着到手的鴨子飛了。
是我們內線不行嗎?顯然不是,絕大多數時候是我們控制內線,只是到最後法國的中鋒才發彪的。問題出在沒有一個核心後衛控制最後的節奏,我們完全被對方控制了。後衛往往是決定比賽的關鍵因為,因為他是整隻球隊的指揮官。為什麼我們與美國隊的比賽總是輸50分左右,而水平不比我們高很多的法國隊卻能使美國隊使出最大本領。法國的中鋒並不很強,但他的後衛是NBA的隊員,是很有一定水平的。里加多有控制比賽節奏的水平,當美國隊瘋狂反擊的時候,他會把比賽拖慢,達到失分最慢的目的。而我們的後衛在和美國隊比賽的時候,從阿的江,到力曉勇被NBA的小個子狂斷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差距,不是一點,是非常巨大。
看看我們的CBA,大多數隊的主力後衛都是美國的黑人球員,而我們自己的後衛連打替補的實力都不好說。北京的拉蘇,阿爾斯通,江蘇的艾里克斯等等,都有每場狂得三十四分的勢力,而且這些黑人球員在美國也不是入流的。反觀我們的後衛,老的老,小的小,至今,沒有一個具有統治整個隊的絕對實力。
後衛的差距是由我們的觀念引起的,在選材的時候,片面的強調身高,而忽視對隊員技術,意識的重視。拿大學籃球來說吧,現在有了CUBA,很多隊都有一些很有實力的隊員,比如被CBA球隊藍劍看中的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劉新良,被湖北隊看中的武漢理工大學王晶,這寫隊員都有打CBA的能力。但值得重視的是,大學籃球隊似乎有片面重視身高的問題。拿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是CUBA的頂級隊伍,其主力陣容身高甚至達到了198沒,比亞洲強隊韓國的身高還要高。第一年CUBA的時候,憑藉着身高與一個CUBA里的超級後衛,取得了第一的名次;但去年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超級後衛畢業了,被廣東隊的小個陣容打的體無完膚,最後以40比80輸掉了比賽。如果有一個好的後衛,相信電子科技大學不會輸的這麼慘。科大整支隊伍里,高大隊員很多,幾乎都是在一米九以上。但這些高大隊員在與學校那些技術好的隊員打三打三的時候卻體現不出優勢,有時候卻被那些非校隊隊員耍着打。為什麼非校隊的技術好的隊員進不了校隊,完全是選材的觀念問題,認為是高大就是資本。
在以培養籃球人才為根本的CUBA聯賽中,選材觀都出了問題,作為頂級聯賽的CBA的結果會有多好呢?結果就是個子越來越高,技術一直上不來。
當我們徹底改變籃球選材觀的時候,當我們有更多身高不高,而技術卻很好的隊員加入CUBA,CBA的時候,我們才能擁有第2個一的條件。
1+1>2說的是每個位置都有好手了,整個隊伍才能更強大,否則就永遠是1,永遠不會比2大。希望在擁有高大中鋒的時候,能更重視對優秀後衛的培養。希望NBA里能出現我們後衛的身影,到那時候,我們才有實力與籃球強國抗衡,我們才敢說我們有移動長城,不然三大中鋒將大打折扣。
改變我們的選材觀吧,讓更多技術好而個子子不高的隊員馳騁在籃球場上吧,那樣籃球才得到更的普及,我們的籃球才能真正進入籃球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