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天津的“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1981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
音樂等大獎的《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由二十世紀福斯
出品,導演是休赫德森(Hugh.Hudson),由有電子音樂之父稱號的范
傑里斯配樂。影片格調高雅,呈現出力與美的精華,扣人心弦。
電影描述的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蘇格蘭短跑名將奪得奧運會冠軍,他在天津的一所
中學裡當了近20年的教師,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抗日戰爭就要結束時,他不
幸在日本集中營里死去_他的傳奇生平被拍成了電影,他的名字叫埃里克利迪爾(Eric
Liddell, 1902-1945),中文名字李愛銳。
1902年1月16日,李愛銳出生在中國天津,他的父母均為蘇格蘭人。190
7年,李愛銳隨父母回國,後在蘇格蘭史達靈郡倫敦中學就讀。他自幼富有體育天
賦,在愛丁堡大學讀書時,他的體育天才得以充分發揮。他是愛丁堡大學出色的橄
欖球運動員,也是球隊中最有魅力的隊員之一,後加入了蘇格蘭國家隊。英國報章
稱,“觀看有利迪爾參加的比賽,全場的球迷幾乎都瘋狂了,他的雙腿似乎在閃耀
著一種精神。他總是懷著必勝的信念,在不犯規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對手敢於接近
他,而他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當時,英國體育界有一位知名教練湯姆麥格查
(Tom.Mcker.Cher),在橄欖球場上發現了這個人才,便讓李愛銳
改行專攻田徑。1923年李愛銳在英格蘭贏得了400米賽冠軍,被譽為 “蘇格
蘭飛毛腿”,從此李愛銳與田徑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奧運賽場摘得桂冠
1924年7月,李愛銳參加第八屆奧運會。按照奧運會田徑比賽的賽程安排,1
00米預賽排在星期日舉行,這與李愛銳的宗教習慣發生了矛盾。在隊友的幫助下,
他改報其它項目。在7月9日舉行的200米決賽中,他以21秒9的成績獲得一
枚銅牌。7月11日,在400米小組賽中,美國選手霍菲奇以47秒8的成績打
破了奧運會紀錄,李愛銳則以48秒2的成績獲400米賽另一小組的第一名。2
小時後,決賽開始了,他被排在第6賽道,李愛銳能奪冠嗎?賽場上的每個人都在
屏氣細瞧。他顯示了非凡的能力,最終以47 秒6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奧
運會紀錄。 有資料表明,這個成績也是世界紀錄。直到第10屆奧運會,該紀錄才
由美國選手威卡爾以46秒2的成績打破。
李愛銳是這次奧運會上的風雲人物,從此成了民族英雄。但是,不久後他卻告別體
壇,回到其出生地中國天津。李愛銳在賽場上表現出的知難而進的堅韌品格貫穿了
他的一生。
在津執教其樂無窮
1925年,李愛銳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化學系畢業,取得學位。英國體育界、教育
界、企業界,都爭相聘用他。可是李愛銳婉拒所有邀請,毅然申請回到中國天津,
在新學中學(即今17中學)當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
這是一所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對教師有一套嚴格的任用標準。李愛銳是經
過考試,並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的。他到比較貧困的山東山村實習後,通
過了答辯,又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講壇。
李愛銳在天津任教期間,總是誠心誠意地幫助別人,這種美德也體現在執教方面,
稱得上是教師中的楷模。李愛銳當時是高中班理工科的主要教師之一。
李愛銳平時注重體育教學,校方的體育活動及教學安排也都是由他倡導的,他要求
學生體學並進,不但學習好,身體也要強健,學校每年都對學生進行體檢,也都是
由李愛銳提出來並堅持執行的。
在津執教期間,他也曾盡心盡力地培養出不少中國青年運動員,比如後來定居美國
的全能跳高選手吳必顯,成為當時舊中國很少能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中國選手。李愛
銳在足球方面,也培養出不少人才,知名的有鐵門丁、前鋒趙洪林等。
作為一名教師,他謙虛、平和、耐心,他的講課生動風趣,學生們常被逗樂,師生
之間能夠相互交融,因此他的課總是備受歡迎。
李愛銳在津執教時剛滿23歲,正處在運動巔峰期。1928年他在大連舉行的一
次國際運動會上,輕取了200米和400米跑桂冠。1929年英租界當局在天
津民園體育場舉辦萬國田徑賽,李愛銳寶刀不老,擊敗了500 米的世界紀錄保持
者、德國運動員奧拓費爾莎,奪得金牌。這是李愛銳平生獲得的最後一塊金牌。1
991年6月,他的3個女兒把這塊金牌以及另一枚銀盾,贈送給其父曾經任教過
的學校──天津17中學,作為永久紀念。
罪惡戰爭斷送前程
1934年3月27日,李愛銳在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教堂(今湖北路一帶),與加
拿大籍女護士弗勞倫絲麥肯齊結婚。麥肯齊曾是他的學生,比他小10歲。婚後,
他們把家安在了劍橋道70號(今重慶道38號天津黑色金屬公司),他們的大女
兒帕特麗夏、二女兒希茲相繼於1935年和1937年落生,他們在津度過了一
段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這一切卻被萬惡的戰爭打碎了。
抗戰號角吹響後,李愛銳曾以教徒身份去河北中部參加敵後抗日活動。1939年
去加拿大探親,轉年回津。1941年5月,他便讓家屬到加拿大多倫多避難。當
時,他的妻子又懷身孕,之後在加拿大生下了他們的第三個女兒慕蓮。李愛銳則被
滯留在天津,很快便與家人失去了聯繫,直到李愛銳去世,也沒能見到最後出生的
女兒。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國主義決定把在天津的二十多個敵對國家的僑
民,分批囚禁到山東省濰縣第二中學的一個集中營里作為人質。當時將被遣送的人
質約有15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李愛銳列為首批被遣送人員。從194
2年底至1943年初,日本軍國主義對所有僑民進行了細緻的登記核實工作,而
後每人發給一個紅袖章,上面印有各自不同的國籍佩戴在左臂上。
在歷時3年的囚牢生活中,李愛銳從未被禽獸般的蹂躪所征服。他堅持原則、伸張
正義、幽默樂觀,他被推選為營區里康樂小組的主席,經常為青年人安排各種活動,
他那熱愛生命的激情和活力,鼓勵著大家度過那段苦難的日子。
李愛銳在日本集中營的最後的日子裡,曾經寫過一首詩,表述了他對人生的感慨: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
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由於集中營里的生活和醫療條件極為惡
劣,李愛銳無法戰勝體內的病魔。因腦瘤於1945年2月21日去逝,享年43
周歲零1個月。
曾榮獲1924年奧運會100米賽銅牌的新西蘭總督浦烈爵士,在評價當年的好
朋友李愛銳時說:“他賽跑,他活著,他死去都是一個好人,他的一生都體現著好
人這兩個字的真實意義。他對神的忠貞和對自己的信念,都感動著他的朋友,我們
得以認識李愛銳,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神聖。”
世界各地緬懷不忘
自獻身於天津教育的英國運動家和教師李愛銳逝世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地
的紀念活動從未停止過,人們不僅發表回憶文章、出版回憶錄和拍攝電視紀錄片,
甚至還成立了埃里克李愛銳基金會。
1991年9月,基金會在香港體育學院銀禧體育中心舉行第一屆訓練營。199
3年8月底,基金會的大部分成員,以及各個國家、地區的運動員,來到天津進行
訪問和培訓並在天津大學和濱江道上的基督教堂,作過兩次關於李愛銳的生平演講,
使人們更多地了解李愛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