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鳳凰台關於胡凱的報道,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怎麼樣?我的看法可能跟所有人相反:這孩子耽誤了。
這個人群中,總有一些人屬於不世出的天才,比如王治郅、比如姚明、比如阿聯,他們本身具有的那種條件潛質就超出凡人,也超出一般的運動員,如果他們不去搞職業體育,說小了,是他們本人的損失,說大了,就是國家的損失甚至這項運動的損失。
中國短跑很落後,全國有多少短跑專業運動員我就不太清楚,算上梯隊體校至少也有一千吧,但他們整個職業生涯也未必有幾次能跑進10秒30。但,這個胡凱,他僅僅校隊練了半年,就可以跑進手計時10秒30,經過3年清華訓練就是電動計時10秒30,不能說清華的訓練就那麼NB那麼不可一世吧,所以解釋只有一個,胡凱是天才,他幾乎是完全靠這自身的本能條件跑到這一步的。這讓我聯想到中國田徑第一人劉長春,也是沒有正規訓練,在工廠做學徒,但僅憑本能就跑到手計時11秒,後來經過一定訓練跑到手計時10秒70,這個全國記錄竟然保持了20年之久到50年代後期才被破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技術條件下,不是超級天才是什麼?
胡凱的大運的比賽我看了很多很多很多次了,其實他的技術大有問題的,一是起跑加速的時候上身太前傾,重心不平穩,二是整個途中跑支撐腿彎曲,所謂“蹲着跑,坐着跑”,蹲着跑坐着跑有沒有大牛呢?有,著名的“阿甘”約翰遜就是坐着跑,但他有超超強的爆發力做後盾,是田徑歷史上銘刻史冊的超級N人,胡凱的爆發力還差他幾個數量級,而且約翰遜畢竟還是攻200、400,除了速度還要兼顧耐力和彎道技巧,而說約翰遜是史上彎道第一人並不誇張,你找約翰遜攻100還坐着跑肯定不行,從技術的角度損失了太多動能了。
這樣的技術問題不奇怪,因為他是半路出家的,在清華訓練了幾年也不能馬上脫胎換骨,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現代的短跑有多少學問,不誇張的說,已經被細化到幾乎每一步的技巧了,我看過那些專門的田徑科研的圖冊,每個選手的連續性動作,在我們這些外行看來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區別大了去了,這一切都不是幾天幾個月可速成的,尤其是力量、爆發力的訓練,更是靠積累。所以胡凱其實是浪費了很多很多年,他從10歲到19歲,其實已經可以積累很多知識和訓練量的,但他沒有。可以說是浪費了很多他的才華,就好象說我們議論阿聯初二才開始正式練籃球太遲,所以基本功一直是缺陷一樣,胡凱19歲才開始正式練短跑,他的基本功和力量也是缺陷,而且他也23歲了,這一點簡直是他沒法繞過去的。
天才有很多種,或者說有很多檔次,那些全國比賽能跑前幾名的,能跑進11秒的,在我們這些平凡人看來就是天才,但胡凱絕對更在他們之上很多,是超班的,如果這份天才不能轉化為實際成績就太可惜了。在看今年田徑世錦賽期間,我就跟我爸聊沒有出現的胡凱,他就認為,胡凱應該馬上出國,馬上去最好的田徑教練門下深造,至於清華文憑,很重要嗎?在中國田徑史上寫下自己的一筆,和一個文憑,到底哪個重要?
實際上現在鼓吹清華模式我不苟同,那些二流的,或者說一流但自身條件沒有什麼突破可能的運動員,用大學做棲身的地方,訓練學習兩不誤沒有什麼不好,比如哪個王穎,她的體形,技術特點,一眼就看出是全能或者三鐵出身的,力量有餘,速度不足,她的三級跳也好,7項全能也好,就那樣了,在國際賽場絕對不會有什麼突破,所以文憑對她來說還是不錯的選擇。但對於那些超一流的天才,在中國的大學裡訓練純粹浪費生命。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阿聯當初沒有被深圳體校教練發現,後來也一直沒被發現,後來在高考中因為籃球加分被汕頭大學OR深圳大學錄取,然後若干年後,比如2008年吧,突然某籃球媒體,比如《籃球先鋒報》吧,“驚呼”CUBA里出現了一個能跑能跳能飛能扣不用投籃就能主宰賽場的2米12的飛人,然後讚嘆大學籃球的成效,請問這樣的“成效”很有意義嗎?他原本可以成為NBA狀元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