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過節
小時候過春節自然是最熱鬧的日子,然而歲月已久,能有較清晰回憶的只有兩件
事:養雞和放鞭炮。
春節大吃是國人的傳統,再窮再難也得弄。小時候家裡經濟不算特別困難,但住的
地方物資 嚴重缺乏,買不到什麼東西。每個月每人半斤豬肉的定量,買回來也還
常常帶不少肥肉,也就夠一頓,根本不夠過節的。魚嗎就更不行了,魚兒離不開
水,沒水的地方想吃魚那可不比摘星星容易多少。唯一能動腦筋的就在雞上面。
大約離過年還有兩三周,就要着手準備。買雞要買小剼雞,就是閹割過的小公雞,
這樣容易養的快養的肥。弄回家後也得找地。那時住的宿舍樓的廚房裡都用預製板
搭了些台板,下面留出的格子正好可以利用。鋪上厚厚的燒過的煤渣,把雞扔進去
圍住,每天餵水和苞米,到時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白斬雞,炒雞丁和雞血湯了。養在
家裡味道可不小,每天除了要換煤渣外,還得留窗關門。其實由於缺水,好好的
“自來水管”每天只有一次兩小時的供水,公共衛生間的味道早已習慣。這點雞的
味道當時還真不難忍受。
另外一件事就是放鞭炮。老家的傳統是一定要在大門口放一串以驅邪,即便不在老
家也要照章辦事。太多的鞭炮放不起,我們就去買“二十響”盒子槍, 也算完成
一個節目。
自己手上的那些鞭炮就要精打細算一個個放了。如果那年夏天多敲些鋪鐵軌的石
子,冬天能多賣掉點烤乾的桔子皮,兜里的子彈會比較充裕。常常是年夜飯後就點
根蚊香跑出去和小朋友們一起放炮。大點的孩子往往過年能弄到一包煙邊抽邊放,
讓小弟們看了羨慕不已。
放炮的花樣也是 多彩多色。調皮的往女生群里扔過去嚇她們,惡作劇的把炮扔到
別人家窗台上。膽小的點着往地上一扔,還捂着耳朵,膽大的就要比試幾下。
記得有兩種常見的過招,一是點着後留到最後適當時分往上拋,要求能在最高點爆
炸。另一個就是捏在手裡讓鞭炮在手裡炸響,先頂不住的算輸。這項比試聽來嚇
人,但只要捏的部位恰當,對手的震動是很小的。
年復一年,好像也沒多厭倦過這些事情。直到很後面有了春節晚會,才聽說孩子們
的節目越來越少,不過那時我也早已離開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