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中國隊中的幾名老將,如郝海東、馬明宇、范志毅、江津等,都是沖了三回世界盃的三代老臣子,他們在本屆世界盃上仍然都得到了非常可觀的出場時間;而李鐵、李偉峰與肇俊哲三人卻是上屆國奧隊僅有的幾個遺留產品,除此之外,再沒有上屆國奧隊的隊員充斥到它下一屆的國家隊中。也就是說,中國足球工程的系統性,被“郝海東們”這些老將蹣跚的身影切割得七零八落。如果這種現象不能從根本上拔除的話,中國足球的未來方向還將與近鄰日韓貼不上邊。
一屆國家隊的出籠,應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建設的自然結晶。但是從中國國家隊身上卻看不到這種系統性,只有李鐵、李偉峰和肇俊哲三人來自於上一屆國奧隊,其餘隊員有大上一屆國奧隊的吳承瑛、于根偉、楊晨、張恩華,但主體卻還是大大上一屆國奧隊的郝海東、范志毅、江津、馬明宇、區楚良他們及根本沒有入選過國奧隊的徐雲龍、楊璞、邵佳一、李小鵬、宿茂臻這些門外漢,甚至於下一屆國奧隊的安琦、曲波和杜威也在人數上與最應該成為主體的“1999年國奧隊”打了個平手。這種混亂無章的人員編排,既從根本上全盤否定了中國足球前四五年之內的工作成果,也在實際上讓中國隊在整體戰鬥力和思想理念上與國際統一節奏脫節。
最好的例子就在身邊,我們不妨看看近鄰日本和韓國。在韓國隊的世界盃陣容中,一共有薛琦鉉、朴至醒、李永杓、車斗里、金南一、李天秀、崔龍洙、李乙容、崔成勇、李敏成10名隊員出自於上屆國奧隊,這10名隊員大部分都在國家隊中獲得了主力位置,這批球員當年曾和中國國奧隊反覆交過手,但並不占有明顯上風。但是韓國足球從系統性角度把他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中雖然也淘汰了像李東國、李官雨、朴珍燮等幾名原來的絕對主力,可終究還是形成了骨幹之勢,對於韓國隊的穩定過渡、順利轉型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在日本隊的世界盃陣容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中田英壽、小野伸二、稻本潤一、西澤明訓、中田浩二、松田直樹、市川大佑、明神智和、戶田和幸、柳澤敦10名上屆國奧隊隊員的身影,這批上屆國奧隊的隊員,現在也已經真正成長成了國家隊的中流砥柱。
只有事事違反國際慣例、處處與國際流行做法脫軌的中國隊,還在固執沉迷於對過去的迷信,郝海東們也許是靠他們卓爾不群的實力為後盾,保着他們進入國家隊的世界盃陣容,但是他們的個人能力不見得融於現代足球的大潮之中。各個國家隊中都有老將,但是老將卻都只是被當做奇兵或精神領袖來用,沒有哪一支隊像中國隊那樣,把比賽時的希望都壓在老將身上。球員的黃金時代就在二十七八歲左右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打奧運會時要指定派國奧隊參加的科學原理所在,因為國奧隊的隊員經歷大賽鍛煉後正好在接下來的世界盃中走上個人巔峰。
“郝海東們”應該被連根拔掉,這是2002年的韓國之夏帶給中國足球的一個最大啟示。沈祥福手中的國奧隊不應該被儘早拆散,它應該在不斷地吸入新秀的前提下,始終以一個整體的姿態,一直存在到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之前,期間可以換教練,但絕不能再犯“只有三兩個人能被留住”的低級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