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事件與早期中美關係史》
體育在中美關係史上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可入史冊的首屬乒乓球,今天的中美關係全來自於1971年的“乒乓外交"。雖然網球運
動在中國開展相對晚,民間份量和國際影響上與乒乓球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中美關係史上卻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今天就來說一段網壇的故事。
四川女網的鄭潔和晏紫2006年澳網溫網雙料大滿貫女雙冠軍,她們的事跡不用說了。這裡要說的是她們的師姐。
四川女網的傳統跟一個叫溫嶺的人有關。這個人對我國網球運動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找到有關他的介紹就很難。我估計
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與他的外孫女有關。溫嶺的外孫女叫胡娜,她就是鄭潔和晏紫的師姐。胡娜1963年出生於溫嶺這個四川
的網球世家。
胡娜從小受其外公和姨媽的指點,網球根基紮實。她8歲進體校,3年後即奪得全國體校比賽的女單冠軍。再過3年,拿下全國少年冠
軍。再過3年,胡娜已坐上全國女單第一把交椅。之後全國的單雙打冠軍都是她的了。
我國女網最先在國際上引起注意的就是這個叫胡娜的人。那還是70年代末的事。但使胡娜真正出名的是另一件事,術語稱叛逃。我體
育當局當年受到胡娜叛逃的重大打擊後至今不能自圓其說,所以乾脆就不說。因為說也說不清,故直到現在有關我國網壇的發展史對
這件事能不說就不說,實在繞不過去時也少提少說。
網壇歷史上曾有兩起著名的叛逃事件: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女金剛拉芙拉蒂諾娃,一個就是中國的胡娜。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美國,前
後相差近7年。這兩起事件當年在美國非常轟動,蓋因二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女金剛16歲便奪得全國冠軍,是當時捷克女網的一姐。她是在1975年參加美網打入半決賽輸給艾芙特後在紐約尋求政治避難的,時年
19歲。
胡娜18歲奪得全國冠軍後成為中國女網的一姐。她是在1982年7月在美國參加聯合會杯期間在在加州聖克拉拉失蹤尋求政治避難的,芳
齡也是19。
中國當時參加聯合會杯的女選手有胡娜,余麗橋,李心意和王萍等四人。第一輪中國拿下日本,下一輪將碰德國。但在比賽這天頭號
主力胡娜突然不知去向,這球還怎麼打?
兩起叛逃事件之所以在美國很轟動自然與她們都來自社會主義國家有關。在70-80年代東西方冷戰時期,西方媒體最感興趣的大概就
是這類叛逃事件了。
但二者還是有巨大的不同。
雖然女金剛與胡娜都是各自國家的體育名人,但胡娜在中國的份量不是女金剛在捷克當時的地位所能比的。胡娜不僅是全國冠軍,還
獲得了中國最佳運動員的稱號(1981年)。除了體育方面的榮譽,政治方面的榮獲更是金光閃閃: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共青
團中央委員。。。。。。正由於如此,是什麼原因促使胡娜尋求政治避難是一個費解之迷。
女金剛尋求政治避難的個人動機在其自傳里講得很清楚,簡單說來就是在西方尋求個人的自由發展,在網壇上打出名堂來。當時捷克
的體育制度對這些個人項目的天才發展的確比較壓抑,比如打網球的在外面拿到的獎金必須全部上交國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
時捷克的政治環境對那些嚮往西方生活的人非常不利。女金剛因其着裝和言行的獨里特行屢屢被當局批評為"美國化"。還有一個原因
其實也就是當時捷克的風氣:名人外逃之風。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即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之後,大批捷克作家,藝術家和運動員紛紛
叛逃西方,僅1969年其叛逃人數就多達10萬人。這種外逃之風與其說對自己的國家不忠,不如說是捷克人對蘇聯的仇恨所驅使。因此
女金剛的叛逃在當時也不算很了不得的大事。捷克政府見得多了,他們對此事件的反應一如既往地簡單明了:把女金剛開出國籍。於
是儘管在叛逃1個月之後女金剛就拿到了特別綠卡,但直到1981年加入美國籍前的六年間,女金剛等於是個沒國籍的人。
當然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女金剛很多年後才能說,那就是她的雙性取向問題。女金剛自小就是一付小子行頭打扮。她9歲那年被她
爹領去見當時的捷克冠軍帕爾馬以求指點時,帕爾馬見到女金剛的第一句話是問她爹:他幾歲了?30幾年前別說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資
本主義的美國對同性戀也是不能容忍的。
總的來說,女金剛叛逃的理由在西方人看來比較容易接受或者理解,但胡娜尋求政治避難的動機在當時沒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很多年後,胡娜終於說了,她真心的動機不過就是想打職業網球。打職業網球要靠積分,但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隨便放人出去打職網
的體育環境。這一點與女金剛的處境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女金剛和胡娜在回想往事時連發出的感慨都相似:太年輕,膽子真大,不
計後果。。。。。。
中國政府在此事上的反應也耐人尋味。在大的層面上說,如果中國方面真地把胡娜事件當作一樁大案,又沒見到按中國慣例有關組織
對胡娜本人的公開定性處理。如果認為中國方面不把該事件當作一件大事,不定性是一種淡化處理的策略,卻很難理解接下來的中美外
交衝突了。
中美外交衝突,這才是胡娜故事的核心內容,於是才有史稱的胡娜事件。
如果說女金剛的叛逃只是東歐國家叛逃風潮中無關大局的一個小小的浪花的話,胡娜的叛逃所引起的後果就如同一次海嘯,因為她導
致了中美建交後第一次正式的外交衝突,其程度一度嚴重到了影響中美關係的地步,這就不是女金剛之叛逃所能比的了。
胡娜事件在一開場就不尋常。首先,當胡娜申請政治避難時,通常可以獨力定奪有關移民事項的地方移民主管當時竟不敢接下此案,
而表示需請示白宮才能決定是否受理(相比之下,早先女金剛一案地方移民主管立馬受理,並於1個月之後發下綠卡)。
回過頭看,人們或許要問:要是當時移民官獨力辦案,不用請示上級,結果會怎麼樣?是不是胡娜事件就不會釀成風波了呢?地方移
民主管的解釋是他手頭上壓有幾千份移民申請表,其中近1000人是中國人,為了加速辦理此案,實踐上只有走上層路線才有可能。從
理論角度分析,由於中美剛建交才3年多,來自中國的這種級別的名人政治避難申請有可能尚屬首例,使移民主管無判例可依,否則他
完全可以依據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原則自己作出決定。此外,移民主管也一定注意到了USTA對此事的反應。USTA把這個賽事看做
跟中國的體育交流項目之一,因此胡娜的消失使USTA感到很難堪。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擔心這個事件會影響到雙邊的良好合作關係,
因而震驚之外表示強烈關注,認為藏匿胡娜的人是劫持行為。簡言之,地方移民主管之所以要請示必有其理論和實踐上的為難之處而
不得不請示,因為任何輕率的行動將使他的飯碗可能不保。該移民主管的為官之道應該說是很老辣的。
案子一交到白宮,其等級和性質就不同了。在白宮還沒評估研究的時候,美國國會便迅速高調介入胡娜一案,敦促國務院儘快給予胡
娜政治避難身份,使該事件一下被拔到國家對抗的高度。胡娜失蹤後,儘管中國方面當時全面封鎖有關報道,但兩周后中國外交部發
言人發言指出美方有責任歸還胡娜,否則該事件將影響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鄧小平為此甚至以個人名義跟里根寫信,要求他從中美
之間利益的角度上來對待此事。中國政府是否必要為此事出面見仁見智,但此着造成了使事件向中方所不願的結局方向加速發展是明
顯的。中方發表聲明的2天之後,美國國會便正式介入,在國會就胡娜一案進行正式辯論。自1982年8月5日起至1983年4月間,美國國會
曾多次舉行是否受理胡娜政治避難訴求的專題辯論會,使該案帶上了濃厚的政治角力和外交鬥爭色彩。
既然需要辯論,說明美方在該案上有對立的觀點。支持胡娜政治避難的美國國會議員們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將女金剛與胡娜做比較,他
們問到:難道我們當年不把女金剛送回去的決定是錯誤的嗎?
在美國國務院存在同樣的辯論。人權事務委員會力主給胡娜政治避難身份,但外交部門擔心兩國關係而不贊同。移民局態度模稜兩可,
只是表示推薦傾向於接下這個案子。然而在國會強大的政治壓力下,案子最後交由美國司法部定奪作出最後決定。在歷時近9個月的斟
琢權衡之後,美國司法部發言人於1983年4月4日對外正式宣布接受胡娜政治避難申請。
在此過程中,里根總統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里根這個人腦子就一根弦,那就是堅決反共。當然那個時期的美國政客都差不多,美國人民
也差不多。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對以卡特為首的美國政府帶頭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和以里根為首的美國政府促成蘇聯抵制1984
年的洛衫磯奧運會的行動作歷史的解讀。實際上美國政府處理胡娜事件與他們在兩個奧運會中堅持的反共立場沒什麼原則上的不同,要
說美方特意籍此羞辱中國專跟中國過不去無非是中方自話自說而已。所以鄧小平指望通過給里根寫信來阻止胡娜政治避難的決定在那個
冷戰思維占主導的時期今天看起來就是一次誤算罷了。他這個作法與其說是高估了自己作為中國領導人對美國政府影響的作用,不如說
是低估了美國政府與共產主義對着幹的決心。里根就曾在私下裡表示他將不惜一切代價促成胡娜政治避難身份的解決,他甚至還說過寧
肯自己領養胡娜也不會把她送回中國的話。這或許就是他間接地對鄧小平的真實回答。
本來中方一直處於守勢,寄希望於胡娜政治避難申請的流產,一切就不了了之。但美方攤牌之後,中方再無退路可走。1983年4月7日,
中國政府於此作出強烈反擊,宣布取消當年所有的文化藝術交流項目。國家體委宣布取消該年所有的在美體育交流訪問計劃(包括10月
份的奧運會女排熱身賽)。中美關係由此一下跌入低谷。所幸的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沒有衝動到把科技和訪問學者交流計劃也捆綁一起
中斷。
一個網球運動員把中美關係打回倒退,美國人也嚇了一大跳。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除了稱中國的一系列取消活動是“過度反應"外,一時
也想不出別的詞來。
那麼,為什麼中美雙方為了一個網球運動員的去留竟不惜搞到兩國關係的衝突層面上來呢?除了胡娜事件給中國在外交上帶來的被動和
面子上的難堪之外,還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作出強烈反應呢?
審視中美關係多少年來的上下波動,可以發現造成波動的本質原因主要就是貿易磨擦和台灣問題。別的原因如沒有這兩個因素再大也有
限,要折騰也折騰不起來。貿易磨擦方面,在胡娜事件之前中美在紡織品配額問題上就打得不可開交。美國不願特別關照中國有關提高
配額的要求,中國一氣之下就削減甚至禁止美國的棉花和合成化纖製品的進口。台灣主要是軍售問題。美國當時大幅度提高了1983年給
台灣的軍售預算,比1982年的6億美元增加了2億多美元,這在中國是無法接受的。當中國在上述幾方面正憋了一肚子火的時候美國接受
胡娜政治避難,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既然貿易和台灣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理順的難題,找個簡單的題來做做文章在中方符合短平快的
原則。加之台灣方面在胡娜事件上的插手和過度興奮,使中國當局不得不考慮在政治和外交上給美國一點教訓,由此兩國關係想摁住不
波動也是不可能的了。
這次衝突給中美雙方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國均意識道:把自己的原則強加給對方難以行通。
由於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和立國體制上的巨大差異,兩國聯姻後的蜜月不可能久長,兩國的矛盾衝突於蜜月後在所難免。衝突的程度既
取決於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受制於具體國際大環境及在此國際大環境下各自的戰略需求。總而言之,中美關係的波動就象一個人
感冒發燒,時不時就要來一下。來一下二下是正常的,不來才是不正常的。兩國關係不對勁的時候,就會出一二件攪動老百姓日常生活
的事件來。但也正如一個人的感冒發燒,那只不過是表面症狀而已。許多問題的實質往往都不是明面上的。問題的解決自然也不會是明
面上的。國際政治大多是政治家們關起門來搓麻的交手,老百姓從來不可能確知玩家們當時下注的細節過程。所以俺們老百姓呢,就不
要把有的事(如玩具啦,奧運食品啦等話題)太當真。
彎刀
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