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張藝謀把陝西社火搬進了鳥巢,看來這老謀子還真識貨。
在陝西關中,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是各鄉各村組織到縣城耍社火的時候,這社火也把過年的氣氛推向最高潮。社火耍完後,年氣也就很快褪了,生活逐漸平靜,人們也該幹啥幹啥去了。
小時候喜歡過年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社火可看。看大人小孩穿着花花綠綠的戲服被固定在高杆上,看戴着各式丑的,可笑的,恐怖的面具的人們跳那種簡單原始的舞蹈,看踩高蹺,看五顏六色的各色旗幟,感到新奇,好玩。大點後,覺得大人小孩被綁在高杆上實在有點兒殘忍,同時對踩高蹺一類的玩意也失去了興趣。反而迷上了原本不太喜歡的行鼓。一直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這行鼓實在帶勁。
其實行鼓才是一個社火隊的頭,走在社火隊的最前面,精,氣,神全靠這行鼓提着,其他全是點綴。行鼓隊由十幾至數十人的擂大鼓的, 外加十幾位手持銅鈸的清一色的精壯男子組成,擂起來震天動地, 撼人心魄。提起現今走紅的安塞腰鼓,我們那圪塔的人直搖頭。說實在的,和關中的大鼓比起來,那安塞腰鼓實在是太小了點兒,那種鼓敲起來哪有關中的大鼓擂起來有氣勢。
記得十三四歲的時候,全縣最著名的兩支社火隊在縣城的中心廣場‘不期而遇’了,在人群的鼓譟聲中,兩支行鼓隊的隊員們從腰間卸下直徑近一米的大鼓,擺開陣仗。隊伍只好停下,這可苦了後邊踩高蹺的和高杆上的女人和孩子,即使不舒服也得忍着。人群安靜下來,兩隊人馬提神屏氣,聆聽領鼓的號令。由幾聲清揚頓挫的銅鈸領鼓,鼓聲由小到大,逐漸瀰漫開來。擂鼓講究的是力量,整齊和節奏,愈是整齊有節奏,愈能穿透對手的鼓聲,愈能影響對手的節奏。看似比力氣,比鼓聲的大小,實則是比定力,比節奏。剛開始,鼓聲間緩間急,互相打探虛實。到後來,各自使出絕招套路,鼓聲越來越急,整個大地似乎也震動起來,震耳的鼓聲中間或挾裹着幾聲清脆激越的鈸聲,儘管鼓聲震天,你並不覺得難受。那雄渾有力鼓聲直衝入你的五臟六腑,連同那沖天的豪氣一同浸入你的血液。你心臟跳動的節律似乎也和鼓聲同步了,整個身心都浸潤在這漫天的鼓鈸聲中,你根本來不及去細細品味,你的心只能被動地隨着這攝魂奪魄的鼓鈸聲反覆激盪!
當然,最後亂了節奏的一方只好認輸,回家再練,來年再拼。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關中社火。這也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
改革開放後,人們都忙着去掙錢,社火也日漸式微,我從上大學後就再也沒看到過社火。今年過年時給老母親打電話,她說,今年我們那又有社火表演了。心裡頓感欣慰。
但願在這次奧運開幕式和奧運會後,陝西社火能活下來,能火起來!
預祝奧運平安,圓滿,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