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說上一段大清朝時候的故事。我看了這段故事後,想來想去想不出個合適的題目,所以就叫做無題了。
晚清時期,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列強環伺的境地,從上邊到下邊誰的日子都不好過。也正因為如此,多少人都抱着一展身手,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念頭。這其中有個叫張蔭桓的,很值得一書。這位張蔭桓照現在的說法是:有點斜的歪的。他從小念書,可不知怎麼,考試總考不好,都二十七歲了,連秀才都不是(要現在大約是重點中學都進不去)。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學無所成,技無所用,來自家裡的鄰居街坊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後來,張蔭桓一咬牙一跺腳,從廣東老家跑到山東去投奔他舅舅。再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張蔭桓給山東省領導起草了一份發言稿。領導看過這篇稿子,大為激賞,隨之就將他納入“幕府”(和現在的智囊團、秘書班子性質類似)。從此以後,張蔭桓一路攀升,從地方到中央,從內政到外交,很是吃得開。張大人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沒有顯赫的戰功,甚至也沒有像胡雪岩那樣有賺錢的能耐,他青雲直上全憑着辦事得力,其特長就是能解決紛爭,好像現在所說的談判能手。他職位最高的時候是戶部左侍郎,賞尚書銜(相當於全國財政部部長級待遇)。
張蔭桓辦過幾次外交,很得太后老佛爺的賞識,戊戌變法的前一年,張蔭桓被派了個肥差----到大英帝國去參加維多利亞女皇加冕六十周年的慶典。那時候出國的機會沒現在這麼多,出去的一般都會帶些當地的土特產回來,帶這些東西有些是用來打發下人的,有些是用來聯絡同僚的,當然,也要預備些給上邊的孝敬,這些,張大人很清楚。一般的採購呢,像什麼帶些洋酒啦,鼻煙壺啦就都由秘書去辦了,多點少點的也無所謂,反正有人給拎行李,到時候走海關通道也不用申報。但是,給太后老佛爺和皇上的禮物就得花些心思了。怎麼呢?要是禮物送的分量不夠,自己拿不出手不說,上邊也不會有好臉色;可要是送得太貴了也不行,一來顯得有小人乍富那種心態,二來又有可能招來“廉政”部門的明察暗訪,不值當。算來算去,張蔭桓給定了個大概的範圍。價錢定好了,可送什麼東西又有講究:要是送個什麼西洋擺設呢,好到是好,大家都看得到,但是,時間長了,熟視無睹啊,效果就差了。想來想去,還是送珠寶合適。珠寶每天都戴在身上,看到了珠寶就會想到張大人。要是送珠寶呢,還得考慮太后喜歡什麼樣的,皇上喜歡什麼樣的,而且太后的那份兒要更貴重些,等等,等等(可見啊,送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後來,不知道張蔭桓花了多少錢,反正就知道張大人揣着兩個珠寶盒子回國了。
回國之後,張蔭桓的管家聽說了要給太后老佛爺和皇上送禮,就跟張大人提個醒:如今這送禮也有個潛規則,您要是給老佛爺和皇上送禮,捎帶着也得給李大總管備上一份,要不然事情就辦不順。
張蔭桓一聽就火了,“我堂堂二品大員,給他送禮?俺叫他一聲李總管,那是看在太后的面子,要不然,誰搭理他。”
管家說:“您要是在公事上不搭理他,那沒什麼。可您現在是要送禮啊。我跟您說個故事。前幾年,老佛爺過六十大壽的時候,江南的一個巡撫送上來一個玩意兒,是個從洋人那兒踅摸來的物件。那裡邊有個小人兒,一會兒轉出來舉着個“萬”字,一會兒轉出來舉個“壽“字,一會兒轉出來舉個“無”字,一會兒轉出來舉個“疆”字,這是報個“萬壽無疆”。東西到了李總管那兒,李總管跟那位巡撫說:“如果這個小人兒轉完了前三個字,卡住了,那不成了‘萬壽無’了,那,你有幾個腦袋也頂不了這個罪啊。”
巡撫一聽,慌了神兒,趕忙問李總管有什麼解救的辦法。李總管開口要了三萬銀子,說:“包在我身上。”巡撫掂量了一下,還真送上了三萬銀子。
張蔭桓問:“後來呢?”
管家說:“後來,李總管把這玩意兒還真送上去了,等那小人轉啊轉的,出來的全是‘壽’字”。
張蔭桓聽了,說:“我這份兒禮沒那麼複雜,用不着求他。”
管家見勸不動,只好罷了。張蔭桓回過神兒來一想,心裡也犯嘀咕,萬一這小李子在中間使壞呢、、、乾脆,趁着上朝的時候俺自己送上去,難道他還敢當面做什麼手腳不成?對,就這麼着了。
這天,張蔭桓帶着奏摺和兩顆寶石進了宮。見面之後的繁文縟節就不細說了,開始主要是聽張大人匯報工作。講完了正事,張蔭桓又插空講些大英帝國風土人情,異域風光,看着太后老佛爺的興致還好,張蔭桓復又跪下,拿出懷裡的寶石說到:“微臣久負皇恩,無以回報。此次於英吉利國覓得兩件珠寶,現呈上,請太后老佛爺、皇上御覽。”
慈禧面帶微笑,喃喃到:“難為你還惦記着我們娘兒倆。小李子,去,拿上來讓我看看。”
李蓮英不動聲色,幾步來到張蔭桓跟前,正要接過寶石盒,張蔭桓看着他說:“李總管,請仔細拿好。”
李蓮英一哈腰,說:“張大人,您放心吧。”然後,將寶石盒子拿到太后跟前。打開一看,一個盒子裡裝的是紅披霞,一個盒子裡裝的是祖母綠。
慈禧拿出祖母綠,在手裡翻轉着看了看,問到:“這顆是給誰用的?”
張蔭桓叩首答道:“回太后,這顆祖母綠是進呈太后的,另一顆紅披霞是獻給皇上的。”
這時候,李蓮英在旁邊陰惻惻地說了句:“難為張大人分別得這樣清楚,難道咱們西邊的就不配用紅的麼?”
這句話一出來,剛才還挺和諧的氣氛一下子就全變了。
原來,那個年代有這麼個習俗。大戶人家在舉辦活動的時候,正室和所有側室都要出來亮相,為了突出正室的地位,大老婆要穿紅裙,其他的只能穿綠裙,這是取綠葉托紅花的意思。(有人說了:俺家就一朵紅花,還講究這個嗎?廢話,就一朵紅花那是你沒能耐,還說呢,切)
慈禧是從選秀女開始,後來一步步升上來的,雖然母以子貴,富有天下,但終究不曾是正室,這是她的隱痛,她對這事一直很敏感,很在乎。有一年,同治皇后跟慈禧頂嘴,情急之下脫口而出“奴才當年好歹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嘚,一句話戳到了老佛爺的肺窩子,沒過幾天,這位皇后就死了。這段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張蔭桓一聽李蓮英的話,腦子“嗡”的一下,懵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李蓮英能把紅、綠色的寶石扯到大老婆小老婆的紅裙子綠裙子,這丫也忒毒了。我也是的,挑什麼不好,怎麼就專挑了這紅的和綠的,唉。。。。。。
李蓮英跟沒事兒人似的,垂手站在邊上,看着底下跪着的張蔭桓,心說:張大人啊,你也是老江湖了,怎麼這麼不懂規矩?你覺得自己能跟洋人打交道,翅膀硬了,就能不守咱大清的規矩?咱家啥好東西沒見過,還稀罕你這點玩意兒?咱家這麼做,沒別的意思,就是給大家看看,要按規矩辦事。
光緒皇帝一直在旁邊冷眼觀察,沒吭氣。看了張蔭桓和李總管的這段隔空交手,不由的冷笑,心裡說:“平常,你們總說朕窩囊,TMD不像個皇帝,拿不起事兒。瞧瞧你們自己,啊,褶子了吧,費了這麼大的工夫,連個太監都鬥不過。不過呢,這位張大人到是可以拉上一把的。”
慈禧是何等精明的人啊,腦子一轉,對這事情已經大概明白了。這位張蔭桓近來是比較出風頭,有不少的傳言說他和老毛子談判的時候在底下收好處,這都是招人嫉恨了才會傳出來的。我知道你沒有小李子說的那些個意思,可這事情已經被點出來了,那就很難聽了。歷史上的讀書人就好拐着彎子罵人,像李白寫了“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給楊貴妃,楊貴妃開始還以為是誇她呢,要不是高力士給點出來,那還不一輩子蒙在鼓裡啊。別說我老是寵着小李子,他那是真的一門兒心思替我着想,真正做到了‘無私’,你們誰行?正好,借這個事兒,敲打敲打這位張大人。
想明白之後,慈禧就讓李蓮英把寶石退回給張蔭桓。李蓮英把兩顆寶石送到張蔭桓跟前,又說到:“張大人,您可瞧好了,完璧歸趙。嘿嘿”
張蔭桓無言以對,心裡的滋味,唉,沒法說啊。
老話講:“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俺粗略的理解就是村與村(包括人與人)之間總會有差異,這種存在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在生存活動方式上所採取的不同方法。所謂高招呢,,,沒人會覺得自己的招兒不是高招。
後記:戊戌年,張蔭桓將自己的小同鄉康有為引薦給了光緒皇帝,隨後開始了戊戌變法。八月六日,慈禧重新“訓政”,八月九日傳旨:“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均着先行革職,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治罪”。八月十三日,六君子被殺,張蔭桓因外國公使向慈禧交涉而倖免於難,但仍被流放新疆迪化。1900年義和團興起,到處殺“二毛子”,有人念念不忘“大清國最大的二毛子”,於是派人到新疆將張蔭桓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