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一詞原本只是個東北地區的方言,可自從趙大叔在春晚上“忽悠”出一副拐之後,全中國人民再加上海外僑胞,一下子就都“忽悠”起來了。
“忽悠”有沒有個準確的文字定義?也許只是一種針對某種具體情況的感覺?“忽悠”和矇騙的區別有多少?。。。。。。這些問題有時間大家可以詳細討論,在這裡就不再囉嗦。我感覺,“忽悠”的過程里,“忽悠者”一定是先設了個局,讓“被忽悠者”照常理推出了不同尋常的結果,於是“忽悠者”從中得利。普通人之間識與不識的相互“忽悠”,平常得緊。要是碰上小人物“忽悠”大人物,那才見功夫。我就先說個小李子“忽悠”太后老佛爺的故事。
中國很久以前就有了“放生”的習俗,簡單說就是把逮來的動物給放掉(我不知道這和如今的動物保護理念符不符合)。家裡有喜事可以放,碰到倒霉的事也可以放;吃齋念佛的放,殺人如麻的也放、、、、、、不管“放生”的出發點如何,總歸是要求個心理平衡。這個習俗到了官方那裡就演變成了一種儀式,每年定時定點招呼大家出去放一放,權當是個戶外活動了。
這年,慈禧太后又照例領着光緒皇帝和一班王公大臣來到了頤和園,在排雲殿前牌樓那裡放生。先放了一群鳥,具體是什麼鳥我記不得了,但肯定不是鴿子。那些鳥從籠子裡被放出去之後,飛了一大圈,又都飛回來了。它們落在樹枝和牌樓上,嘰嘰喳喳,很歡實。小李子非常適時地上來頌揚了一番老佛爺如何如何有好生之德,連飛鳥都願意緊緊圍繞在老佛爺的周圍,等等,等等,邊上也有些人跟着幫腔。慈禧太后一副並不領情的樣子說“小李子,你那個把戲我還不明白嗎?那些鳥都是你們馴好的。”小李子馬上又是磕頭又是賭咒,一副委屈的樣子,說:“奴才有幾個膽敢忽悠老佛爺啊,待會咱們還要放魚,如果那些魚放掉之後不游回來,老佛您治奴才個忽悠之罪。”慈禧心想:“只聽說過馴鳥的,還沒聽說過馴魚的,看看小李子還有什麼花招。要是逮住他一回,正好嚇唬嚇唬他。”然後轉臉掃了一眼周圍的王公大臣們,有人無所謂的樣子,有人是那種等着看笑話的神態。
到了放魚的時候,小李子招呼着抬上來許多大木桶,沿昆明湖邊一字擺開,裡邊全是一尺多長的大鯉魚(那時候抵制日貨,都沒用錦鯉)。慈禧帶着光緒做做樣子,推了推木桶,然後就由邊上的小太監挨着個兒把木桶都給傾倒,把大鯉魚放進了昆明湖。大家懷着緊張的心情注視着湖面。天氣很好,湖面上靜靜的,波紋不興,就是有些晃眼。忽然,不知誰喊了聲“來了”,按理說隨便在皇帝面前出聲是要被治罪的,但今天的情況下就沒人追究了。只見湖中開始出現了向岸邊游動的大鯉魚,而且越來越多。這些魚游到岸邊,擠擠鬧鬧的,把水面搞得像開鍋一樣。這時,圍觀的人群里不時有人嘖嘖稱奇。慈禧一時也想不清楚這裡邊的花樣,反正,反正效果很好,效果很好。老佛爺高興了,賞下來的就少不了啊,呵呵。
傳說的事情多少都有些水分,像放生這類事兒都該歸禮部去管的,也可能是小李子手伸得很長。後來透露出來的內幕是事先有人把裝滿魚蟲的布口袋固定在岸邊的水下了,那些大鯉魚是游回來吃東西的。像小李子(或其他官員)這樣“忽悠”“忽悠”無非是為了邀賞固寵,還不至於影響到國計民生。我再說個故事,那可就“忽悠”大了。
北魏的時候有個孝文帝,屬於那種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同一時代有位佛教界高僧叫曇曜,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宗教界人士。凡是這種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總要追求人生在世,得留下點什麼。留下豐功偉績也罷,詞章歌賦也罷,實在不行了,留個臭名昭著也行啊。孝文帝他爺爺的爺爺很有名,留下了個“太武滅佛”的名聲,在史書上的知名度大概可以和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了。所以孝文帝對佛教界總有些愧疚感,很想找機會給佛教界補償一下。曇曜高僧呢,號准了孝文帝的脈,為了實現他的弘揚佛法的偉大理想,經過一番策劃之後就開始行動了。這天,孝文帝乘車出遊,半路上碰到了身穿袈裟的曇曜。曇曜攔住馬車,說是要跟皇帝談談。那時候還算是個和諧社會,而且宗教界人士的地位都比較高,曇曜攔了聖駕都不算什麼罪過。孝文帝說“想和朕談談,好啊,你可以走近些嘛。”就在曇曜從馬頭邊上走過的時候,那四匹御馬同時捵着脖子,“口啣僧衣不放”。孝文帝和周圍的人都看到了這一幕,幾匹馬都死死地揪住曇曜的衣服不放。孝文帝是信佛的,他的思緒馬上就轉到了別的地方:“此人法力無邊啊,一定是如來派來的弟子。”當時曇曜說什麼了,孝文帝都沒聽見,就是記住了這個人。後來曇曜“奉旨開鑿”雲岡石窟,大家才醒過夢來,說是“出家人不打誑語”,可“忽悠”起皇帝來,沒的說啊!
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搞工程都是花錢的買賣。開雲岡石窟得花多少錢啊?這種肥差得多少人去搶啊?到底曇曜用了什麼法子“忽悠”孝文帝呢?有人提示:從“羊車望幸”那條路子上去琢磨,嘿嘿。
如果沙龍的朋友看了俺的故事之後,“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能“忽悠”出點什麼成績,我就非常非常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