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開始,用了五天時間,看完了50集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連續劇,以瞿楊兩家兩代人和黃埔軍校的一班同學在大時代中的命運為線索,道盡了1925年起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國共兩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愛恨情仇。儘管很多事件都是蜻蜓點水,沒有過分着墨,但能把這麼多大事一件不拉地在50集裡面表現出來,還要花大篇幅寫瞿楊兩家的恩恩怨怨,編導的水平,還是真不錯。說實話,這好像是《走向共和》以來我看到最好的連續劇了。
喜歡這部戲,除了串起來了的那段歷史,還因為劇中對人性和親情也下了功夫。這方面,好幾個人物都刻畫得很好。立仁,老董,楊父,都是很生動的人物。兄弟分蘇不同陣營,捉對廝殺,但回到家中,兄弟還是兄弟。最後立華在是否離開大陸這一問題上的猶豫,立青在父親墳前的感受,也讓人感到很真實。反過來,革命家庭的感情戲,反而弱了點。
立仁無疑是寫得最生動的人物。和瞿恩比,兩人都有堅定的信仰,都是對所持信念無比堅持。不同的地方,一個信領袖,一個信主義。27年清黨後,立仁一直在親情和立場的矛盾中掙扎。他在外言國法,在家守家規,對弟弟,能放的時候,放上一碼;對愛上了的人,一直守着那份感情,哪怕是政見不同。對父親,對家庭,也在儘自己的責任。最喜歡他在弟弟新婚之夜的那一段戲。給門口特務的那一巴掌,含着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總之,這是一個很成功的長子形象。
瞿恩的原型,應該是來自瞿秋白。說實話,人物寫得這樣高大,如果沒有瞿秋白這個近乎完美的原型,還真的不可信。劇中把一個鼓動家,演說家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寫得很到位。但是看瞿恩的戲,對堅持信念者的佩服,往往被戲中表現的政治鬥爭的殘酷所沖淡。上海地下黨調立青進滬,專為對付立仁,反觀立青4.12失蹤後國民黨方面對立青的照顧,不得不說,老共比國民黨狠多了。後來能得天下,大約也得益於這股狠勁。
立青這個角色,好像來自於很多紅軍指揮員。那個時代,像這樣的青年才俊,很多都進了黃埔。如果沒有戰死在疆場,最後道路的選擇,就決定了他們的後半生。這個人物寫得不錯,尤其是在重慶家中那一段,和對愛情的處理。楊家真的個個都是情種,用情之深,用情之專,都讓人欽佩。但孫紅雷的痞勁,有點影響了主角形象。
作為共和國60大壽的獻禮片,該劇的本意,大約是想說國共本為同源,天下者有德者居之。一是應大壽的景,二是對台統戰。但我看完後最大的感受,沒來由地卻想到丘吉爾的那句名言: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小姑娘的辮子,愛怎麼扎就怎麼扎的那種。滿清和民國,北洋和革命黨,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如此。
滿清和民國的恩怨,就不多說了,畢竟民主憲政是潮流。是共和還是君憲更符合中國國情,我等不是政治專家,不好評論。但當年清帝退位,權力轉移之平穩,中國歷史上就沒見過。這一點,清政府和老袁都是功不可沒的,怎麼回頭建立民國了,就是先總理成了國父呢?那美國比,他頂多算個傑佛遜總統吧。推翻清朝的原因,據說是滿清賣國。勝利者在享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北,新疆時,就都忘了外蒙古是在誰手裡讓出去的了。
再說革命黨,民國成立,選國代,開國會,國家也算是慢慢走向正軌。到了後來,老袁被兒子忽悠,想當皇帝走君憲道路,終致身敗名裂。儘管如此,北洋政府也是一個法理上不容挑戰的中央政府。孫大炮因為有軍閥割據的可能,自己搞一個武裝力量,先行割據,口號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後世的當權者,卻謂之“革命軍興”,好像這個新軍閥就不是軍閥。再往後,又一口咬定,說是北洋賣國,證據是“二十一條”,怎麼在你手裡可以“攘外必安內”,“韜光養晦”,到了北洋就是不戰就是賣國呢。
國共兩黨就更不用說了。從建黨理論到組織綱領,兩黨同出一源,都是列寧主義的政黨。對敵人狠,對盟友刁,對自己人能下手。就像《滄桑》表現的,暗殺廖仲愷,中山艦事件,清黨,內鬥。國民黨的歷史,好像就是狗皮倒灶史。問題是共產黨也好不到哪裡去啊。張國燾和四方面軍出走,高饒自殺,廬山整彭德懷,文革搞劉少奇,直到後來的逼走林彪,這中間還真分不出誰更高尚一點。
勝利了,建國了,說是民主對獨裁的勝利,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回頭看看,滿清,北洋,民國,共和國,一路下來,不說一蟹不如一蟹,但誰更獨裁,我不好說。至於三座大山,至少官僚資本主義,是挾着皮包回來了。這時候要台灣回歸,除了民族大義,還真拿不出什麼理論上立得住足的理由說服人家。
打住打住,怎麼說電視劇,就說到這來了?說歸說,歷史書總是要編,要不就沒歷史了。歷史,不就是滄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