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靜的藝術ZT |
送交者: 雲裳 2003年02月01日02:55:59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主題:圍棋靜的藝術 東方文明被稱為“靜的文明”,東方體育(養生、氣功、瑜伽、武術、武道、圍棋等)也往往具有“靜”的特點,郝勤在《東方體育內向文化特徵與價值》(《體育文史》19923)一文中稱之為一種“內向型體育文化模式”。它將東方體育概括為四大特徵:整、圓、靜、和。“整”即指整體、模糊、觀悟。“圓”指在時空形態上的無限輪迴、流轉、復返、回還。“靜”指在修煉上強調冥想、入靜、坐忘、濾神。“和”即指東方體育以“中和”為內在價值取向。 圍棋同樣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特徵,它可稱之為一種“靜的藝術”。 從心理學角度說,“靜”不止****一種心理狀態,同時意味着人的各種本能和情感衝動的內抑制與理性的自覺。中國哲學主要是建立在內省的“靜”的基礎上的。孔孟思想建立在人與人的行為準則與社會的規範的基礎上,強調“中庸”、“仁和”、“忠恕”,以“和諧”、“靜”的理想社會為歸依。老莊崇尚清靜、無為、心齋、坐忘,“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根歸回靜。”“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 二十世紀的儒學大師梁漱溟將人類的創造,歸為兩大方向:一則向外,一則向內。向外,即從內蘊自覺的人心向外發揮行動,意識作用於物,求得知識,實現科學的發達與人對自然之物的控制利用,這體現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化精神。而內向者,則典型體現在東方哲學特別是釋道哲學中,由向內而形成以“靜”為歸依的人生追求傾向與社會理想,尋求靜的秩序與氛圍,從靜中見出智慧與本質,在靜中領悟宇宙自然的人生追求傾向與社會理想,尋求靜的秩序與氛圍,從靜中見出智慧與本質,在靜中領悟宇宙自然的勃勃生機,享受一種准宗教式的“靜福”。 中國藝術也是一種表現“靜”的藝術。“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這使我們想起白居易的詠棋詩《池上》; 足球在激烈的衝撞,巧妙的傳球、過人,力貫千鈞的射門中體現了一種力之美,動態之美。圍棋卻將一切的攻擊、衝突、爭戰內蘊於無聲的手談中,將人的本能、欲望消解於寂靜的落子聲中,你死我活的爭鬥披上了優雅的外衣。棋手紋枰對坐,面對即將到來的激烈廝殺,首先需要的卻是“入靜”。古印度《彌勒奧義書》將“制氣、斂識、靜慮、凝神、觀照、入定”歸為“瑜伽六支”,“明者苦攝斂意識,由外返內,氣息均調,物念皆寂,則當定於無想。”下棋者亦然,若能無想無念、心內澄明,方能進入最佳境界。禪宗謂“平常心是道”,日本的“武道”講究禪與武的結合,“心劍合一”,同樣,圍棋也需要棋手排除任何內外干擾,於靜定之中,“心棋合一”,你也就在方寸棋盤中進入了一個自由之境。人們稱韓國棋手李昌鎬為“石佛”,在技藝差距微乎其微的情況下,李昌鎬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得力於這種心如止水的“靜定”功夫。 中國古代的棋手都好戰,但在價值判斷上,又始終把“不戰而屈人之兵”列為上上之策。以“入神”、“坐照”為高品,而將“鬥力”列為下品。特別是對文人來說,“莫將世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奩分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王安石《棋》),在勝固欣然敗亦喜中,體驗到一體內外俱“寂”的境界。中國的雅人們以棋為“坐隱”,一卷詩,一杯酒,一盞茶,一局棋,“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正是在對圍棋之“靜”的欣賞、把玩中,獲得了精神的皈依。 動與靜構成了圍棋的一對矛盾,對局是棋子不斷運動變化的一個過程,“爭”無處不在,但最終達到的是“衝突中的和諧”。而從下棋者的角度說,下棋乃是讓“各種本能和情感衝動”獲得釋放的一個過程,但駕御棋局之人卻需要“心靜”,以靜制動,動被寓於靜之中,欲望被控制於理性的自覺中。“靜”與“和”,也就成了圍棋的一種境界。圍棋正是在“靜”與“動”,“爭”與“和”的對立、依存、轉換中,體現出一種東方的藝術之美。 ※ 溫州青年(wenzqn)發表於2002/08/21 19:52:02 來自Tom體育論壇 >> 棋友論壇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