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為《南方都市報》的“圖雅專輯”寫的)
早期網人並不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不過圖雅(有時也寫做塗鴉,暱稱
鴉)是個例外。他的真實身份,到現在還是個謎。直到1994年,鴉的散文《尋龍
記》獲台灣《中央日報》的一個文學獎,按要求要提供個人簡介,他才首次公開
透露了一點個人信息,然而也非常有限,不過是“五十年代出身於北京”,而這
是只要細讀他的文章就可以推測出的。他有時也在網上跟人討論一些高等數學的
問題,所以他的專業,大約與數學有關。甚至連其性別也有爭議,雖然其文風、
措辭明顯男性化,網上卻有人哄傳、到現在也還有人懷疑他是女扮男裝。不過對
這一點我倒是可以澄清:鴉曾經要我給他寄過點東西,提供的收件人姓名用的是
男子英文名。
1996年4月,《新語絲》、《花招》、《橄欖樹》、《楓華園》等刊物的成員
二十餘人在華盛頓百合家聚會,鴉曾說要到會,與會者翹首以待,最終也沒見他
露面。三個月後,鴉就從網上消失了,距離他初次上網,剛好整整三年。
鴉大概可算是網上絕無僅有的“語言大師”,文章用語極富個人特色,光讀
文章不看署名也可猜出是他的手筆,別人也無法假冒。鴉長於敘事、抒情而拙於
說理,所以他的文學作品的質量遠勝於議論文章。但即使是那些感性蓋過了理性
的議論文章,雖難以說動讀者,卻也因為詼諧風趣而富有可讀性。與國內網上風
行的那種將惡謔當有趣的搞笑文章不同,鴉的詼諧往往富有韻味,類似於西洋的
幽默,在品味上,比油嘴滑舌高出了不止一籌。鴉的文學作品,也以語言取勝,
在布局謀篇方面仍有欠缺。所以他的散文強於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又強於中篇小
說。他創作的兩篇中篇小說,結構都很零亂,不成樣子。這是網上隨寫隨貼的毛
病,倒未必是天賦不足。如果鴉能夠潛心創作,仔細推敲,中文文壇,或許能出
現一位小說大家。這是鴉還在網上時,我就一再指出過的。但願他現在就正躲在
地球的哪個角落閉門謝客創作巨著。
鴉在1993年曾經在《華夏文摘》當過一段特約編輯,後因為意見不合退出。
1994年年初籌備《新語絲》時,鴉是積極分子,“語絲”之名就是他首先想到的。
他後來在《我看〈新語絲〉》一文中回憶說:“《新語絲》創刊,起鬨我也有份,
後來看事情鬧大了,又害怕起來,瞅空溜了號。”愛起鬨又總溜號,可算是鴉在
網上的行為特徵,比如他發起的授予金庸諾貝爾獎倡議和為小學生寫科普的“奧
秘工程”,就都屬於虎頭蛇尾。但鴉做事力有不逮,用心卻是極好。他為人處事
很有正義感,也有幾分理想主義色彩。國內某些毫無是非觀念的網上痞子一面把
海外各位老網人全歸入“網上蛤蟆”,一面卻要拜鴉為前輩,實屬繆托知己。這
種網痞,在海外中文網就一直有,鴉和他們是對頭,稱他們為“叫驢”。鴉有幾
次稍嫌出格的怒罵,就是針對這些“叫驢”的。只不過,海外“叫驢”屬偷雞摸
狗之輩,人人喊打,不如國內“叫驢”敢於招搖過市且無限風光,這應屬國內網
絡的一大怪現象。
鴉在1993年7月上網時,正是國際中文新聞組ACT開始進入繁榮的時期。鴉在
1996年7月離網時,ACT正走向衰落,海外中文網就要四分五裂,國內網絡也就要
興起,網絡商業化的大潮也就要洶湧而來。所以,鴉在中文網的三年,恰恰是中
文網絡同一、非商業化的黃金時代,鴉也因此成了那個時代的一個象徵。我們今
天懷念圖雅,也正是因為懷念中文網那段一去不復返的過去好時光。
20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