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鞋的回憶
送交者: 阿黛 2009年09月01日09:26:08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前一陣兒大家聊鞋我插不上話,不是我一直赤腳,而是我穿過的鞋太家常,怕說了大家不屑。不過,你可以不屑,我卻不能不回憶。

使勁往前,那時候我都已經是城裡小學生了,穿鞋基本靠做。吃過晚飯,桌子椅子都挪到牆邊,騰出中間的空地就成了手工作坊。主要是做鞋,幾個半大孩子,各個腳上都長了牙齒似的,那鞋呀,,奶奶搓着手回憶,咋都跟不上做。

奶奶那時候還年輕,是作坊的主力,負責搓麻繩、糊鞋底、納鞋底。打一碗麵糊作糨子,零七八碎的布片做鋪襯,一片片對好了粘在半扇門板上,刷一層糨糊,再鋪一層,大概得10好幾層吧,就是鞋底的厚度等它曬的時候就準備麻繩。麻繩是用真正的麻皮做原料,披開了,在鈷轆上擰成繩,再搓去毛刺兒,繩就成了。說起來就這麼幾個字,很簡單,可手上的累累傷口說明着過程的辛苦。揭下曬乾的大鞋底,翻開床鋪,取出壓得平平展展的報紙剪成的鞋樣兒,大的小的,正着斜着比劃,想辦法多裁出幾隻。這只是毛胚,還要用白布條包了毛邊才開始納呢。納鞋底是力氣活,要有錐子頂針幫忙。奶奶紉針的時候要眯縫着眼把胳膊伸得老長,我就能派上用場了。

納好的鞋底傳給母親上鞋面,這樣的面子活非心靈手巧不可為。起先都是拉袢帶的方口鞋,鞋底鞋面黑白分明,那叫一個新。後來又加進了時尚元素,鞋口兩側嵌上寬寬的鬆緊帶,做成市面上流行的“懶漢鞋”款式,不用繫鞋帶了。

最後一道精加工是父親的,在鞋底後跟處釘一片黑膠皮,耐磨。膠皮估計是廢輪胎上裁下來的,往往凹凸不平,父親會很細緻地削啊磨啊,踩着才舒服。後來用上買來的塑料底了,父親就失業了。

現在人說手工製做表示質量可靠可信,產品獨一無二,那時候就是個土,不情願穿,可也別無選擇。我行二,除去過年,平時的衣褲都是撿姐姐穿小了的,只有鞋子不用撿,奶奶能做,裁好的鞋底是我的就是我的。

這樣的鞋子穿到了初中,家裡就不再做了。我上高中的那一年姐姐剛工作,出差回來帶給我一雙紅皮鞋。她去廚房幫助媽媽做飯,我在外面喜滋滋收腹挺胸高抬腿輕落足,聽見媽媽訓姐姐:“一個中學生,要花那麼多錢,還是高跟的。。。。”,氣得我把地板跺得咚咚響。

到了這邊,打工的時候要求穿黑色鞋,穿壞了好幾雙,“這鞋呀,”,我揉捏着酸痛的腳,“咋就這麼不經穿。”

現在我有錢買皮鞋了,人家又開始流行布鞋,柔軟舒適,透氣吸汗,日本人更能忽悠,說布鞋跟木鞋一樣,能釋放體內靜電,減緩老化,增強免疫力,還對治療失眠有效果。那年回國,朋友送我一個精美禮品盒,打開一看,竟是一雙緞面軟底繡花鞋和一條肚。。。。圍兜。布鞋可以當拖鞋穿,圍兜可以當圍裙穿,只是煙里來油里去的,可惜了這錦緞、這刺繡。

想念我那記憶中的白底方口黑布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Anderson奧運之旅(一)讀後炮
2008: 周老虎: 小老虎看奧運
2006: 從我這次看過的比賽來說
2006: 評小阿險勝巴格達鬍子
2004: 看看外國奧運明星運動員的職業背景
2004: 小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