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L的選秀策略
由於NFL比賽上場球員眾多,球員傷病老化的速率也是其它項目不可比的,因此每年的選秀都是很引人注目的一項活動。球隊在選秀中的成功與否,會影響到當年乃至未來幾年的成績。
目前NFL勞資談判陷入僵局,億萬富翁們和百萬富翁們在如何分大餅上爭論不休,其中新秀能拿多少錢也是一個大論題。
從NFL的歷史上看,能在一個時期稱雄的球隊除了選秀時看人看得准外,也都有其值得稱道的選秀大策略。
六七十年代,鋼人和牛仔花了不少人力和時間去小學校淘寶,發掘出了很多名人堂級別的球員。如今隨着通訊的發展,大小學校每個球員的資料幾乎隨手可得,這個辦法早已過時。
八十年代49人的Bill Walsh成功地運用了兩個策略:大浪淘沙和萬里挑一。1981年,49人的防守二線特別薄弱,Walsh一口氣就選了4個DB,從其中培養出了名人堂後衛Ronnie Lott。另外一年他把高位選秀權儘量交易回大量的低位選秀權,掏出不少可用之才。1985年他用盡手裡的選秀權拿到Jerry Rice更是神來之筆。九十年代牛仔用巔峰期的Herschel Walker從味精人換來6個選秀權則是淘沙的頂點,從那以後,加上薪水帽的限制,各隊都不會輕易把大量選秀權交易了。
進入新世紀後,愛國者的多面手(選能打多個位置的球員)策略在一個時期內頗出風頭,但隨着比賽本身的進化,身兼數技的球員可望不可得,弄不好就整來一堆萬金油。公羊當年信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每年不斷加強進攻球員,在2000年前後也確實沒有多少球隊能限制公羊的進攻或追上公羊的比分。烏鴉的防守已經夠強,每年仍然不停選防守球員,多年來到也一直靠防守吃飯。
到現在,可以說在多年的互相抄襲下,大策略方面已經沒有秘密可言。
到了選秀日的小策略,各隊基本上採用兩個方針:Best Needed或Best Available。
Best Needed 就是選球隊急需加強的薄弱位置上剩下的最好球員。如今球隊大都是急功近利,不急也玩不轉,幾年不出成績GM和教練立馬滾蛋。這也是大部分球隊採用的策略。
Best Available就是不管球隊急需什麼,如果剩下的球員有着比其他人高一截的技能,先囤積下來再說。這種策略只有地位穩定,有長期飯票的GM才敢這麼做,比如牛仔老闆自己就是GM,鋼人GM從2000年就在這個位置。
另外有一個笑話就是雷達的老闆Davis在選秀時打瞌睡,到了自己隊選時醒來拿剩下的NFL Combine綜合分數最高的人。
在以前的新秀薪水制度下,前五位秀的薪水會高出其它人一大截。因此有前5位選秀權的球隊,一般都會考慮成材後能打個10年的重要位置人選,比如QB,OT, DE。容易受傷的RB,不易成材的WR,很少見到能在前5內被選,連AP這種野獸RB都只在第7位被味精人拿走。象獅子那樣連續幾年高位選WR才剩下個Calvin Johnson的選法更是鳳毛麟角。另外第1-3輪都是指望當年能用的,球員的人品背景調查也決定了他們地位的浮沉和腰包的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