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徐寅生暢談乒乓球今昔 |
送交者: raindrops 2004年04月12日18:14:04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
新民晚報首頁 -> 體育新聞 國球的故事——徐寅生暢談乒乓球今昔
弧圈球獨領風騷 故事首先從弧圈球開始。徐寅生說,當今世界乒壇可以說是弧圈球技術獨領風騷,它是選手們進攻和得分的主要手段,弧圈球的出現把乒乓球的旋轉和速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使比賽的對抗程度更加激烈化。關於中國選手是如何研究掌握弧圈球技術的,徐寅生給記者講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1959 年,容國團在德國多特蒙德世乒賽上首次奪得男單冠軍,給當時世界乒壇霸主日本隊帶來強烈的衝擊。日本隊雄心勃勃,打算在第26屆世乒賽上重奪霸主席位。就在這段時間前後,日本隊首創了“弧圈球”打法,並憑藉這一“秘密武器”橫掃歐洲,在幾次訪歐比賽中,把歐洲頂尖高手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當時許多世界乒壇的權威人士都認為,26屆世乒賽將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也宣稱要憑藉這一新技術再次壟斷世界乒壇。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隊緊急商量對策,尋求破解“弧圈球”之計。這時,中國隊得到一個信息:日本乒乓球隊要到香港訪問比賽。於是中國隊決定派莊家富去香港進行“火線偵察”。莊家富辦好手續到達香港,由香港乒協薛緒初幫助購得比賽門票,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坐在伊麗沙白體育館的觀眾席上,仔細觀看日本選手拉弧圈球的動作。莊家富一連看了幾場比賽,回國後他向領導匯報說,弧圈球威力雖然很大,但也不是無懈可擊,香港隊一名近台快攻手就在比賽中打敗了日本弧圈球高手星野。 莊家富的“火線偵察”大大增強了中國選手戰勝日本弧圈球選手的信心。中國隊作出決定,一方面突出自己快速靈活的技術特長,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另一方面讓薛偉初和胡柄權兩位隊員專門模仿日本弧圈球高手的打法,給中國隊主力隊員當“靶子”。他們兩人是中國乒乓球隊的第一代陪練,後來他們經過潛心摸索,把日本選手的弧圈球打法克隆得惟妙惟肖,中國隊員開玩笑說:“他們只要再戴上一副眼鏡(日本弧圈球高手木村戴眼鏡),就活脫脫是一個日本人。”在第26屆世乒賽上,中國隊一舉奪得男團、男單和女單三項冠軍,從此開始全面登上世界乒壇的高峰。 第26屆世乒賽以後,為了進一步全面掌握和攻克“弧圈球”技術,中國隊又成立了“8人弧圈球小組”,組員包括浙江周樹森、吳小明,上海余長春、劉恆恕,遼寧李德洋,湖北何祖斌,安徽刁文元和福建廖文挺,他們專門為主力隊員做陪練,其中有些人後來技術提高很快,也成為主力隊員,人們把他們譽為“走在世界冠軍前面的人”、“人梯”和“鋪路石”。 “弧圈球的發明是乒乓球技術的一項革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直到今天,弧圈球技術仍然風靡世界,影響着整個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方向,從這一點來說,日本人對世界乒乓球運動曾作出很大的貢獻,”徐寅生風趣地說:“可是它卻給日本人自己惹了禍。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以後,外國選手很快學會了這項技術,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比如速度更快,旋轉更強,可是日本人自己卻沒有什麼進步,不進則退,不久他們就喪失了乒壇霸主的地位。”徐寅生說:“現在日本人的弧圈球技術已經相對落後了,這一次日本男選手沒有獲得一個直接進軍雅典奧運會的名額,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蚊帳作坊起步 在北京,徐寅生還談到了我國乒乓球器材的生產和發展。他說,不久前在卡塔爾舉行的世乒賽上,使用的全部是中國上海生產的紅雙喜牌球檯,這次預選賽的比賽用球也是紅雙喜球,現在紅雙喜乒乓器材是國際知名品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從“蚊帳作坊”發展起來的。 徐寅生說,1959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生產無縫乒乓球。當時這一技術為日本所壟斷,為了打破壟斷,節約外匯,國家幾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製造出自己的無縫乒乓球,這一任務落實到上海輕工業局,經過技術攻關,無縫球終於製造成功。樣品送到北京,周恩來總理非常高興,親自給乒乓球起名叫“雙喜”。“雙喜”有兩重含義,一是正逢我國國慶十周年;二是容國團在這一年奪得世界冠軍。後來,“雙喜”乒乓球在正式註冊時又加了個“紅”字,“紅雙喜”乒乓球就這樣誕生了。 別看一隻小小的賽璐珞乒乓球,當時從原材料篩選到最後製造成型,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賽璐珞原料需要使用優質短纖維棉花,上海方面就派專人到新疆去採購。最初的乒乓球廠設在上海閘北區民和路,當時那裡是一片農田。工廠里沒有專用生產乒乓球的機器設備,工人們就白手起家,土法上馬,用火鉗夾着賽璐珞原料在煤球爐上製作乒乓球。乒乓球生產過程中最怕灰塵和飛蟲,當時又沒有恆溫除塵設備,工人們就想出使用蚊帳避灰塵的辦法,他們鑽進密不透風的蚊帳里,一個個汗流浹背,如同是在洗澡,1961年北京世乒賽使用的乒乓球,都是在這種條件下,一隻一隻用手工生產出來的。 徐寅生在回憶起這段歷史時感慨地說:“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乒乓器材從被外國人看不起,到現在成為奧運會、世錦賽的比賽使用器材,這個發展同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同步進行。” 全國上下都關心 1961 年,中國乒乓球選手在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一舉奪得男團和男女單打三枚金牌,對全國人民是一次極大的鼓舞,當時全國自發地掀起一股全民打乒乓球的熱潮,在上海的中小學校,每到課間休息時間,乒乓球檯旁都你推我擠地排成長長的隊伍,每個人上去只打三個球就下來,時間不過幾秒鐘,可大家還樂此不疲。放學後,許多學生還在弄堂里的板上或菜場的攤桌上打球,有的乾脆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球檯,中間放上磚塊竹竿當球網蹲着打。1965年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在上海體育館舉行,當時的上 海體育館位於陝西南路,球迷們從半夜裡就在那裡排隊購票,隊伍從陝西路一直排到南昌路,綿延了一公里長。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徐寅生現在還感慨不已。他說,乒乓球運動的發展,離不開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的關懷和支持。那時候,除了盛況空前的全民打乒乓,中央領導還經常接見中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們,周恩來總理還請運動員到他家裡作客,詢問隊員們的生活和訓練情況。26屆世乒賽結束後不久,有一次周總理請中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到家裡吃飯,當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為了不吃周總理和鄧大姐的口糧,隊員們每人都帶了半斤糧票。在周總理家裡,鄧大姐為大家準備了四菜一湯,還特別為每個人煮了一個雞蛋。餐桌上,周總理和第26屆世乒賽女單冠軍邱鍾惠聊起了家常。周總理說:“你和高基安決賽那天,我正在昆明,你和高基安的比分,是我讓秘書打電話問後知道的。我給你們算了一下,5局加在一起,是96比98,論總比分,你還輸兩分呢!”邱鍾惠吃驚地說:“哎呀,我自己還沒算過呢!” 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所以勝了,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尊重失敗者,希望你不要驕傲。” 徐寅生說,當時的情景對他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小球”推動了“大球” 由於文化大革命,所以中國乒乓球隊沒有參加第29、30兩屆世乒賽,與國際乒壇一晃就隔了6年之久,當中國隊重新出現在第31屆世乒賽上時,周總理提出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從而賦予了重返國際乒壇的中國乒乓球隊又一新的使命。 徐寅生說,1971年春天,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當中國乒乓球隊一出現在名古屋,立刻引起人們的關注。比賽期間,中國隊與美國隊曾多次相遇,中國隊奪得男團冠軍後,兩隊在遊覽時又碰到一起,美國隊一名隊員開玩笑說:“聽說你們邀請了加拿大和英國隊到你們國家訪問,什麼時候輪到我們呀?”後來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又專程來到中國代表團駐地,提出了訪華要求,中國代表團立即向國內報告了這件事。 4月3日,中國外交部和國家體委就是否邀請美國隊訪華問題寫報告給周恩來總理,報告認為目前邀請美國隊訪華時機尚不成熟,當時中美處於敵對狀態,不少人認為,美國人要來中國,應該首先派高級別的人物,而不是乒乓球隊。周總理圈閱後把報告送交毛主席審批。 毛主席反覆考慮了幾天后認為,美國乒乓球隊要求訪華,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邀請美國隊來中國,既可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又可以造成中美和解的氛圍,有利於以後高層官方的交往。於是毛主席立即讓身邊的工作人員通知外交部,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 美國代表團接到邀請函後一片歡騰,美國國務院也接到了美國駐日大使館“關於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報告”。美國國務院馬上把這一消息報告給白宮,美國總統尼克松在深夜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指示發加急電報給美國駐日本大使,通知他白宮的意見:乒乓球運動員務必去北京。就這樣,中國乒乓球隊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衝破了中美兩國20多年的冷戰堅冰和外交鐵幕,揭開了中美外交新的一頁。 徐寅生說,美國乒乓球隊來到中國,訪問期間,他們與中國乒乓球隊進行了友誼比賽,參觀了清華大學、故宮、頤和園、天安門廣場、長城,周總理還接見了美國代表團,接見時,總理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來表示對美國隊的歡迎之情。美國隊在中國訪問了大約十天,然後帶着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離開中國。美國隊離去以後,周總理乘着“乒乓外交”的東風,通過巴基斯坦總統給美國白宮傳去口信,說中方願意在北京接待美國特使或總統本人,隨後雙方又進行了幾次傳話,最終實現1971年7月美國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訪華,為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2月的正式訪華打下了基礎。 徐寅生說,作為一個體育項目,能夠在國際外交舞台上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這是從未有過的。 記者張偉田南帆(本報北京今日電)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