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老骨董:老骨董講故事:說說京劇(續)
送交者: 老骨董 2014年03月21日16:16:53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梅蘭芳的傳記大多是說他1907年(也有說1908)進喜連成科班,當時的藝名叫梅喜群,到了宣統時候名字就變成了梅蘭芳,這個過程有些不清楚。

先說說這個喜連成是怎麼來的。晚清的時候有個闖關東的山西人叫牛子厚,在東北發財了,號稱是東北首富。他在1901年冬天的時候,想請一些北京的戲班子到東北演出,大概就是過年熱鬧熱鬧。在被邀請的演員中有一位叫葉春善的,從北京出發之後沒照顧好,得了感冒。唱戲的得了感冒,那是絕對沒戲唱了。按理說出現這種情況,也就算主辦方倒霉。沒想到葉春善為了表示歉意,欲退還戲份(就是給他的演出費)。牛子厚知道了這個,大為感動,覺得此人忠厚,於是兩人就有了交情。後來到了1904年,牛子厚就委託葉春善在北京辦個科班,起的名字就叫喜連升(因為牛老闆的買賣都有個‘升’字)。要說這牛老闆賺錢的時候很是隨俗,可辦文化事業的時候還真是不俗,他說不要用‘升’,要用‘成’,於是就有了喜連成。後來喜連成換了東家,改成“富連成”,像什麼馬連良,袁世海就都是晚輩了。

以前戲班子的學員都得排輩分兒,喜連成第一撥學員的名字裡都有個‘喜’字,梅蘭芳開始時候叫梅喜群。百度裡邊有這麼一段:

“祖父梅巧玲咸豐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脫籍自營景和堂,甚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絕,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長子梅雨田(大鎖),次子梅竹芬(二鎖),皆承祖業,為名歌郎。梅竹芬後為景和堂二主人,二鎖體弱,晝歌夜飲,因致肺疾,支離床次,骨瘦如柴,未幾病死。梅蘭芳遂孤,恃伯父大鎖撫育。稍長,送雲和堂朱小芬(祖父門下,蘭芳姐夫)處學藝,同習者小芬弟幼芬、蘭芳表兄王惠芳,開蒙吳菱仙。其始,蘭芳不甚入藝,吳師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間亦曾有過侑酒生意,賴仕商以巧玲孫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彥,嬖蘭芳甚,出巨金脫籍,遂搭班喜連成,時14歲。遇馮耿光(字幼薇,大銀行家),尤盡其力,為營住宅於北蘆草園,揮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時仕商結成梅黨,蘭芳急速躥紅,為梨園教主。非惟時機,亦以德藝色皆重。”

http://baike.baidu.com/view/8006.htm

這一段是從波多野乾一的《京劇二百年歷史》抄來的,裡邊有幾個關鍵詞。所謂“脫籍”可不是脫旗籍,也不是脫“樂籍”。以前所謂的“樂籍”就是政府管制下的從事演藝行業的人員,自古以來他們的地位都特別低下,有稱呼為“賤籍”的,這類人不能當官不能科考甚至不能與平民結婚(嫁入豪門就更別想了),萬惡的封建社會啊。後來到了雍正年間,出於調和階級矛盾和諧共建開明盛世的考慮,皇上下了兩次旨意,廢除賤籍,臣民之間一律平等。所以說,到了同治年間,已經沒有“樂籍”的限制了。唯一的解釋這個“脫籍”就是脫離某個特殊行業的限制。

這段說的“京僚文博彥”從未聽說過,梅蘭芳的後台是馮耿光(電影裡的馮六爺)大家都比較認可。如果文博彥把梅蘭芳從堂子裡撈出來,難道說是馮六爺把梅蘭芳從喜連成“贖”出來的?因為那時候最受約束的就是科班裡的學生,在《霸王別姬》裡有很多的描述,從入科班立文書開始,到每天的練功挨打,挨打練功。一般進科班都有七到八年的合約,在這個期間班主負責學員的食宿及教學,但不負責學員的生死!而且,所有演出收入都歸班主。

梅蘭芳屬於帶藝坐科,具體的立約文書內容如何已經無從知曉。還有說法是他搭班喜連成,這個也有問題。喜連成是才成立沒幾年的科班,主要以培訓為主,自己還沒出來什麼角兒,如果梅蘭芳搭這個班,能得多少好處。如果我寫小說,這段大概的情節會是這樣的:光緒和慈禧太后相繼駕崩,全國進入禁演時期。喜連成為謀生計,遠赴東北(天高皇帝遠嘛,只要不是太招搖,演出幾次還是沒問題的)。這個時候,有人和牛子厚磋商要還梅喜群自由之身,而且要消除喜連成的印記。幾番討價還價,最後以近乎天價的上萬大洋達成協議,此後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就是梅蘭芳了。

這位牛人是馮六爺嗎?

1915年北京的《國華報》登載了穆儒丐(辰公,六田)寫的連載小說《梅蘭芳》,從梅蘭芳幼年從業寫起,到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為止。小說重點描述了梅蘭芳在雲和堂做歌郎走紅的過程,這裡的料就多了去了,裡邊涉及到的許多名人,其中就包括馮耿光(小說里的名字是馬幼偉)。小說刊出之後立刻就在讀者之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能不轟動嗎,一個是當紅的旦角,身後又都是一幫名流,而且潛意識裡還和南風有關。哪成想,還沒登多少呢,那個《國華報》和另一個叫《群強報》的相繼被勒令停刊。理由呢?沒啥理由,就是有人看你們不順眼。

要說這位穆先生也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八卦記者,他是正經的旗人,還留過洋,對戲曲研究有相當水準。他寫的東西,往好了說是社會小說,揭露文學,最不濟也是娛樂界的風雲人物。然而,就因為寫了《梅蘭芳》,穆先生在北京都待不不下去了,到處找工作都沒人敢收留他,您想想這八卦名家都找不到飯轍,都什麼世道啊,那不跟文革時候一樣了。迫於壓力他1916年離開北京,去了外企,還是個挺有名的外企,就是在瀋陽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有過此番磨難,老穆為了吐一吐心頭的不平和怨憤,他寫完了15回本的紀實性小說《梅蘭芳》,在1919年由盛京時報社印刷出了個單行本。

按理說這自己出書,誰也攔不住了。可小說出版之後,馮耿光“悉數收購而焚之。”後來,《盛京時報》也沒有重印,可見六爺的決心是夠堅定的。據說現在這本小說只能在日本的圖書館看到,而在國內幾乎絕跡。這種捧角的大手筆,確實是不多見的。

另外還有個說法是,宣統時候的馮六爺還沒那麼大勢力呢,傳說把梅蘭芳從喜連成撈出來的這位金主是張勳。大家都知道張勳有個辮子軍,1917年搞過一次十幾天的復辟。他這個人,看起來一介武夫,其實還是挺喜歡參與文化活動的,自己就是票友,有機會就往家裡劃拉女明星。他老家是江西的,北京的江西會館就是他張羅擴建的。民國初期有個很刺激的八卦,就是跟張勳有關。

宣統時候,老張是江蘇的軍分區司令,有一天去逛秦淮河,結果看上了一個叫小毛子的妓女,立馬將其納為小妾。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南京的革命黨迅速響應,打進了南京城,趕跑了張紹軒,繳獲了小毛子!消息傳到上海,據說是陳其美要求迅速把小毛子押送過去,他打算把小毛子放上海哪個遊樂場,賣票供人參觀,連票價都定了:大洋四角。他說是這樣可以使清軍將領“寒其膽魄”,你說這革命軍里怎麼淨是這類人物啊。

南京這邊的可琢磨了,雖說這只是張勳的小妾,萬一這張大帥“衝冠一怒為紅顏”,真殺回來了,那還不搞個南京大屠殺報復啊。你們上海小開過了眼癮了,我們南京人倒落個屍橫遍街,那可不行。於是,南京方面派津浦路南段局長陶遜過江,專程送小毛子回徐州。張勳接到小毛子,自然大大的招待來使,一時間珠烹玉饌,鶯歌燕舞,全沒一點戰爭時期的氣氛。那位陶局長趁機給張勳灌了一頓迷魂湯,結果帶回了機車14輛,車皮80節。看看,這才是能辦事的幹部。

後來,小毛子在1913生了一個女兒,但是很不幸孩子才三個月就夭折了。為這個,小毛子哭瞎了雙眼,又過一年就死了。張勳在幹嘛呢?他這時候又有了新歡,叫王克琴,是個唱戲的(轉了一大圈,總算兜回來了)。王克琴是和劉喜奎一批的坤伶,雖然沒有“美艷親王”劉喜奎那麼大名氣,但也算是佼佼者了。民國時候張勳駐紮在徐州,他每年過生日辦的堂會,必有梅蘭芳,而且梅蘭芳都不要錢。後來準備復辟的時候,張勳還專門搞了以優伶承值,仿效大清時候的內廷供奉制度。在這些演員里,他給定了男班頭為梅蘭芳,女班頭為王克琴,還專門以劉喜奎副之。這小心眼夠多的吧(註:羅癭公的《鞠部叢談》曾專門闢謠,說不是張勳為梅蘭芳贖身,可也沒說是誰。)

說到梅蘭芳,就不得不提齊如山。電影《梅蘭芳》裡邊的邱三爺邱如白在梅蘭芳赴美演出之前,基本就是齊如山的樣子,後來的抗日時候的情節就瞎掰了。因為從美國回來之後,梅蘭芳舉家南遷到了上海,跟齊如山算是終止了合作關係。

根據齊如山自傳的敘述,他的履歷大概是這樣的:老家是河北高陽,祖上都是做官的,他自己考中過秀才。後來進同文館學德文和法文,趕上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整個人生就此改變。八國聯軍駐紮北京期間,需要向當地採購糧草之類的,齊如山懂洋文,地面上人頭熟,結果就從這裡開始了經商之旅。那個時間的錢特別好賺,洋人都直接跟他講:錢不是問題,我們用多少錢最後也是你們的朝廷買單。

就這麼幹了幾年,齊家很快就攢下了一份家當,齊如山都覺得做買賣沒什麼挑戰性。後來,借着帶外勞到法國的機會,在法國待了一段時間。據說是在這個時期,有很多看戲的機會。他好像也沒去專門學過什麼這個那個理論之類的,就自己看出些門道。後來回到北京,看了梅蘭芳的演出之後,給梅蘭芳寫信談關於劇中人物場景的處理方法等等,這個就不是普通粉絲所能做到的。等過了幾天,齊如山又去看梅蘭芳同樣的戲碼,他發現梅蘭芳居然按照他信中的意見演出了,這對一個粉絲是多大的鼓勵啊。在往後的一年多時間,齊如山給梅蘭芳寫了100多封信,都是討論戲劇的。

有人說,你倆見個面聊一聊不就得了,寫信,還是用毛筆,多費勁啊。這個問題又回到前面那段介紹里的另一個關鍵詞“侑酒”。從字面上看,侑酒頂多就是個三陪的性質,可放到當年的環境裡,這就是相公的代名詞。《霸王別姬》和《梅蘭芳》裡都有一些權貴們凌辱旦角的情節,那都是萬惡的舊社會了,這是中國戲劇歷史上無法避免的一個話題,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那些成名的路途有多麼艱難。齊如山不願意和梅蘭芳見面,就是要避免這類的閒言碎語,電影《梅蘭芳》有個鏡頭,梅蘭芳登門拜訪,齊如山託故不見,齊家老太太還專門說“我們家如山認識的不是那個唱戲的梅蘭芳。”這就是表明一個當時的狀況,哪兒像現在粉絲都堵到家門口了。

經過了長時間的了解,齊如山還是和梅蘭芳見面了,好像感覺不錯,於是粉絲成了高參,就此開始了近20年的合作。這個合作對提升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大有助益,後來最成功的一項活動就是梅蘭芳赴美演出。對於這次演出,從當時的媒體到現在的回憶,都是一片溢美之詞,梅蘭芳的收穫一個是得了“梅博士”的稱呼,後來從蘇聯又得了個“梅蘭芳體系”的讚譽。可實際上,這是一次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具體的賬目一直就不清楚,後來也就沒人計較了。當然了,凡事不能只算經濟帳。

齊如山在中國戲劇里的作用有些類似梁思成,他花了很大精力整理了中國戲劇的歷史,原理,各個行當的做派,服裝道具,等等等等。他對京劇最經典的概況就是“有聲必歌,無動不舞”,寫了許多專著。搞到後來,只要他往那兒一坐,說起來這個唱腔不對,那個身段不行,很有些《霸王別姬》裡那位袁四爺的架勢(袁四爺就為了七步還是五步的問題跟段小樓較勁好幾次)。也許是因為這個,得罪人很多。六十年代他在台灣去世之後,專門有一套《齊如山全集》出版,陳誠給題的書名。《京劇》這套系列片裡能正面講述齊如山,已經很不錯了。

梅蘭芳從美國回來之後沒多久,又有一件煩心事兒搞得比較累,就是關於他和孟小冬的事情。電影裡的描寫有些不明不白,這就實在不應該了。梅蘭芳和孟小冬是正式結婚的,證婚的就是馮六爺馮耿光,到離婚的時候是杜月笙居中調停,好像是梅蘭芳拿出四(五?)萬大洋才算了結。梅蘭芳的原配王氏也是京劇這個圈子的,結婚幾年之後,梅蘭芳又娶了福芝芳。福芝芳原來也是演員,而且是在旗的。為了風風光光嫁進梅家,當時可費了勁了。福家要求進門不做小,可王氏還健在啊。雖然身體不好,可也是健在嘛。要不咱等幾年?倆人又都不願意等。這時候就顯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對這個Case,有一種解決之道叫兼祧。比如兄弟三個,老大老二都沒兒子,這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是很大的,大到現在的人無法想象的程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方法是過繼,就是老三有富裕的兒子過繼給老大和老二。還一個就是兼祧,老三也就一個兒子,沒法過繼,於是名義上這個兒子同時是老大老二的兒子,他娶的頭一個是給自己娶的,他娶的第二個可以說是作為老大的兒子娶的正房,以此類推。正房和偏房的地位差距那可是絕對不容小覷的,但凡有些身價的是絕不願意讓女兒去做小的。

福芝芳通過這套程序進了梅家,享受大奶奶的禮遇,比如每周必有那幾天梅蘭芳要到福芝芳這裡歇息。後來的孟小冬可就沒這個福氣了,鬧過幾次之後,這對兒“天作之合”還是以分手結束。後來孟小冬跟余叔言學了幾年,號稱是得其真傳。再後來,進了杜家,避居香港,老死台灣。一代“冬皇”,就閃亮了那麼幾次。。。

後人對梅蘭芳極力稱讚的不僅是他的藝術成就,更多提到的是他在日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拒絕為日本人演出,表現出一個藝人的民族大義。看看他周圍的“梅黨”成員在日本侵華時候的所作所為,更顯出了梅蘭芳的高貴,真是不容易。其實,在《霸王別姬》和《梅蘭芳》裡關於這個問題的處理,好像都留有餘地。《霸王別姬》裡程蝶衣為了救段小樓,去日軍那裡演唱,等接回了段小樓,他還特別興奮的說“青木是懂戲的。”這裡,編導唯恐觀眾不明白,特別用了“青木”這個名字。在那個時代,有位日本人叫青木正兒,專門研究中國戲劇,寫過一些很有分量論文。用這個“手筋”,隱隱提出了藝術是否有國界的問題,藝術家在民族大義面前何以自處的問題。

電影裡的另一個小花頭是,說“青木是懂戲的”,實際上暗指他並不全懂。程蝶衣在為日本人表演的時候,並沒有“扮上”,也就是沒有穿戲裝和化妝,這樣的表演嚴格說來不算正式演出。像以前皇帝駕崩,照例是全國遏密八音,停止唱戲一年(也有說100天的),但是在自己家裡這種沒扮上的清唱還是可以的。程蝶衣這個做法等於是為自己留有餘地。而在另一場景中,程蝶衣和袁四爺喝高了之後,在院子裡比比劃劃,那都是勾了臉的,更說明了什麼才算是入戲。最近有人說《霸王別姬》是陳凱歌他爹幫忙拍的,從這個細節判斷我覺得此說有道理,感覺上以當時陳凱歌的才力不足以拍出《霸王別姬》那樣的片子,就是後來的作品也少有這樣的電影語言。

《梅蘭芳》裡借邱如白的口,說“如果德國人打下英國,那英國人就不演莎士比亞了?”還是那個藝術在民族衝突階級矛盾中,如何生存的問題。幾十年來,我們都是學《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用這個思維考慮作品的,要想真正完全開放,還是不太容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xxlfm: 雄偉之旅遊計劃(1)
2013: 今年沙龍居然沒瘋,丁丁失職啊
2012: 今天肯定贏76,你們就大膽搭台。我真不
2012: w2mazi: 柳暗花明
2011: 合法大麻: 核工隨筆
2011: 沙龍FNBA常規賽排名, 季後賽今日開始
2010: 感謝大家,感動得內牛滿面(崽兒,是這
2010: 少數黨領袖作最後發言
2009: 樺樹: 悼--恩師彭明(二)
2009: UConn-TX A&M 應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