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过节
小时候过春节自然是最热闹的日子,然而岁月已久,能有较清晰回忆的只有两件
事:养鸡和放鞭炮。
春节大吃是国人的传统,再穷再难也得弄。小时候家里经济不算特别困难,但住的
地方物资 严重缺乏,买不到什么东西。每个月每人半斤猪肉的定量,买回来也还
常常带不少肥肉,也就够一顿,根本不够过节的。鱼吗就更不行了,鱼儿离不开
水,没水的地方想吃鱼那可不比摘星星容易多少。唯一能动脑筋的就在鸡上面。
大约离过年还有两三周,就要着手准备。买鸡要买小剼鸡,就是阉割过的小公鸡,
这样容易养的快养的肥。弄回家后也得找地。那时住的宿舍楼的厨房里都用预制板
搭了些台板,下面留出的格子正好可以利用。铺上厚厚的烧过的煤渣,把鸡扔进去
围住,每天喂水和苞米,到时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白斩鸡,炒鸡丁和鸡血汤了。养在
家里味道可不小,每天除了要换煤渣外,还得留窗关门。其实由于缺水,好好的
“自来水管”每天只有一次两小时的供水,公共卫生间的味道早已习惯。这点鸡的
味道当时还真不难忍受。
另外一件事就是放鞭炮。老家的传统是一定要在大门口放一串以驱邪,即便不在老
家也要照章办事。太多的鞭炮放不起,我们就去买“二十响”盒子枪, 也算完成
一个节目。
自己手上的那些鞭炮就要精打细算一个个放了。如果那年夏天多敲些铺铁轨的石
子,冬天能多卖掉点烤干的桔子皮,兜里的子弹会比较充裕。常常是年夜饭后就点
根蚊香跑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放炮。大点的孩子往往过年能弄到一包烟边抽边放,
让小弟们看了羡慕不已。
放炮的花样也是 多彩多色。调皮的往女生群里扔过去吓她们,恶作剧的把炮扔到
别人家窗台上。胆小的点着往地上一扔,还捂着耳朵,胆大的就要比试几下。
记得有两种常见的过招,一是点着后留到最后适当时分往上抛,要求能在最高点爆
炸。另一个就是捏在手里让鞭炮在手里炸响,先顶不住的算输。这项比试听来吓
人,但只要捏的部位恰当,对手的震动是很小的。
年复一年,好像也没多厌倦过这些事情。直到很后面有了春节晚会,才听说孩子们
的节目越来越少,不过那时我也早已离开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