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新闻说浩然先生去世了, 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 生老病死, 自然规律呀. 可是, 浩然先生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 绝对是有个位置的. 想了想, 还是挤点时间说两句吧.
七十年代的时候, 浩然非常有名, 大概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之类的外国元首, 就能数到他了. 他的小说属于必读资料(主要是没别的可看), 而根据他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更是翻来倒去地放. 到改革开放之后, 他的电视连续剧《苍生》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
去年从图书馆借到了浩然的自传体小说《乐土》,《活泉》,还应该有一本叫《圆梦》,没找到. 他在小说里讲他的父亲母亲, 他的童年玩伴, 他的初恋,,,还有他是如何参加革命的, 等等. 照小说的进度推测, 《圆梦》应该写到五十年代他成为了专业作家为止. 看了浩然的自传小说, 就能体会他写《艳阳天》,《金光大道》, 为什么会那么突出集体化, 为什么会孜孜以求地塑造” 高, 大, 全” 式的人物. 这种写法, 不单纯是接受了上级交代下来的政治任务, 是作家自身生活体验出来的.
浩然本名叫梁金广, 金广刚参加革命的时候, 有天晚上去开会. 当时的工作环境还比较艰苦, 处于一种半公开半地下的状态. 他们开会的地点是在村外的一个什么庙里. 领导说: 因为工作需要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MJ. 金广问: 啥叫MJ? 领导说: 就是跟自己名字不相干的代号. 金广一抬头, 看见匾上写着”浩然正气”, 于是就给自己这个叫”浩然”的MJ.
电影《金光大道》里有一段场景给我的印象很深. 影片里描述的是: 一场大雨过后, 冯少怀路过张金发家, 看到张金发在院墙内做着什么, 于是凑过去问: “村长忙什么呐?”
“噢, 是少怀啊, 院子里积水了, 掏个排水沟.”
“哎, 你给我递件家伙来, 你在里边掏, 我在外边掏, 很快就能掏好了.”
于是张金发给冯少怀递出来一把镐头, 两人边聊着什么边挖墙角. 过了一会儿, 随着冯少怀兴奋地叫着:”通啦, 通啦”, 镜头一转, 一股污水从墙洞里流了出来. 如果你的脑子里阶级斗争的弦儿绷得紧的话, 马上就能反应出来: 这是在暗示张金发和冯少怀在里应外合, 沆瀣一气, 挖社会主义墙角! 像这类镜头, 肯定是出自专职写作班子之手了.
后来, 浩然的作品被贬损得一无是处, 浩然在文革中的表现也遭人诟病, 或者, 就根本没人在乎了. 我的想法是: 从小处讲, 浩然的作品在我少年成长过程中, 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从大处论, 浩然作为一位认真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家, 总会有其历史地位的. 总而言之, 他是个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