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 北京
在小牛队险过马刺队的第二天,我们一家就踏上了规划已久的回国旅程。上次全家
回去还是八年前,没想到一眨眼这么长时间就过去了。老岳父今年八十大寿,是这
次全家回去的主因之一,届时领导的亲眷也会从各地到齐给老爷子拜寿。下次再要
举家欢庆是个美好的愿望,可眼前的机会若不抓紧就会是终身的遗憾。爷爷奶奶也
是不满足看我做的家庭DVD,成天想着能亲眼同时看到长大了的孙子们一面。
旅程选在这个时候是领导的安排,既要能买到相对便宜的机票,也不能冒着国内的
酷暑到处奔波。我们已经享受惯了美国到处都有的空调,变修了,还是别再去艰苦
环境下锻炼了。四处打听国际国内机票也是出发前的重要任务,我们的经验就是国
内的机票要托朋友或家人买,经常会有三四折优惠。国内的旅馆能通过朋友订协议
价最好,否则就到协程(ctrip.com)去订。只要不是国内的三大假日(春节,五
一,国庆),都会有很高的折扣。
与以前回国直奔家里不同,这次的第一站我们去北京。孩子大了,应该体会下中国
的传统文化,而北京当仁不让就该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我这个希望似乎没有北京的
人多拥挤给孩子们造成的第一印象深。从机场到旅馆的路上,一连串的问题就是:
“为什么高速路两边有那么多的住宅高楼?”,“他们不怕吵吗?”,“为什么晚
上还有那么多车那么挤?”,“为什么马路两边还有那么多人自行车?”等等。除
了说中国人多,相对不很富以外,我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回答。
也是天空不作美,历来少雨的北京,在我们回去前不久还有沙尘暴,可当我们一下
飞机就劈哩叭啦地开始雷雨,以后几天不断小雨大雨,弄得游兴索然。北京没有雨
就是尘土飞扬,有了雨虽然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可又是泥泞不堪,而且横穿马路
也多添了几分紧张。
雨中游览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也没有降低孩子们的兴趣,时差也
在一天天的疲劳中渐渐消失。宏伟的帝王建筑自然使人惊讶不已,而小心为上未去
人多嘈杂的王府井,天桥也算是小小的遗憾。也许是我们没有选择什么民间的风情
给孩子们看看,他们对北京的总体评价就是“北京的所有都是和皇帝有关的”。
到了最后一天还在下雨,孩子们最向往的长城也只好冒雨去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到了也没敢做好汉。八达岭缆车上缆车下,只爬了好汉坡到顶部的一小段。披
着简陋的一次性雨衣,打着雨伞,我这一段上下就是紧紧抓住孩子的手,生怕在湿
滑的青石砖上摔跤,连抬头望望外面的景色都顾不上,要不是以前去过,那可真叫
到此一游。
为了2008年奥运会,各处景点都在做不同的维修,扫兴不少。故宫的太和殿,乾
清宫,坤宁宫统统关掉,只能在大门口往里望望,昔日的珠宝展也无影无踪。天坛
的回音壁,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也是如此。天坛里稀稀拉拉的练功人,和那个回
廊里此起彼伏的歌声(独唱,合唱,现代,革命,京剧应有尽有)和叫好声,还令
人以为万维的高山流水开了个分坛。圆明园倒没啥好修的,就是面对着可引起不断
震撼的残墙断垣,我无法很好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烧掉
它?”,“为什么其它的不烧而要烧它?”
选北京做首站的另一个好处是饮食上的调整相对容易。这里长大的孩子没吃过山珍
海味,对面食倒是情有独钟。永和大王和其它小店的早餐,鸭王的烤鸭(他们可是
当墨西哥的Fajitas一样吃),老北京的炸酱面,各式饺子,还有山西的油面,都
很对他们的口味。与此同时,时不常让他们尝一下更具中国特色的菜肴,也给以后
的进一步腐败打下了基础。
回国自然不能不见朋友同学,与一些二十多年没见的同学相遇,更是格外亲切。人
人基本上都是横向发展,但都没到见面认不出来的地步。见到的自然都是混得不错
的,不是张总李局,就是陈处王主任。最大的变化是人人都有车了,难怪北京要成
为堵城。
闲聊之下,北京现在海龟里最红火的是给国外风险投资做中间人的那些,弄成一
个,几十万进帐,小日子滋润得很。还有许多早期回去的也都发展的不错。国际航
班最紧张的是周五晚上回美国的几班,同样的人周一又回来上班。革命家庭两不
误,流行的说法是要提倡“内在美”。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在北美坚守岗位的民工
们不能不感到一丝郁闷。
终于,该玩的玩了,要吃的吃了,想见的见了。离开那一天,北京万里无云,开始
放晴,而我们又将瓢泼大雨带到了下一站。回来后我问孩子们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是
哪一个,回答还是“北京”。
--------
写来改去,还是弄成了温吞水式的没有畅言的流水帐。既然重在掺合,就上来献丑
了。希望同学们,尤其是北京的同学们多多指正,今后再去时也好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