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中日对抗怎么输得如此窝囊?
围棋报
最近感触颇深的是有关中国的两位新星黄奕中和彭荃在中日天元对抗赛和中韩新人王对抗赛中的表现,黄奕中0比2输给了羽根直树,彭荃1比2输给了李世石。都是年轻棋手之间的较量,羽根直树和李世石也是世界上的好手,按说输棋都很正常,但是看了具体的棋局,心中顿生憋闷之感。
黄奕中和彭荃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水平。黄奕中在对局中的平庸既没有胜负的敏感又没有大气的构想,与他从常昊手里夺得天元时的表现天壤之别。彭荃的两盘输棋,都是在不错的局面,第一局忽视了角上的死活,而这个死活,6、7岁的学棋小孩都能做得出来,第三局走一个无关紧要的“单官”先手,简直大失水准;惟一的一盘赢棋,还得益于对手莫名其妙地过早认输,自信的李世石似乎在向人们宣誓:我想赢就赢!如果谁不相信的话,看一看彭荃第三局中棋长一尺的“死龙”。
笔者无意指责我们的少年新星,毕竟他们到今天这一步已属难得,毕竟他们仍是需要鼓励的年龄,毕竟他们输棋后可能比别人更痛苦。我相信他们赛后拿起自己的“作品”时,都惊异于低级的臭招。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掉链子?为什么掉链子的不是日韩青年而是我们?我们到底在精神方面有哪些差距?却不仅仅是黄奕中和彭荃需要总结提高的。
韩国棋手以他们优异的成绩作为资本不断地给我们上课:“韩国所有的棋手都有众多的比赛机会,年轻棋手在这些比赛中得到了锻炼。”我看人家提出的原因是真心实意的!而我们到底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经费不足、时间紧张是站得住脚的理由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观赏性是理由吗?其实舆论界早就对这个问题开出了良方:通过搞多次预选来达到棋手多下棋的目的。而在前面的预选赛中,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设置对局费?究竟是棋手不愿意参加多级预选赛还是根本就没有参加预选赛的机会?
前面所说的是通过多下棋增加比赛的经验和提高技艺的熟练程度。黄奕中和彭荃出国比赛不能完全发挥水平似乎还暴露了我们的另外一些问题。为什么李世石就那么有个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他的个性影响了他参加比赛的机会和水平的提高没有?应该说中国的环境目前还是比较宽松的,不会过多因为个性的原因而招致不良的待遇。竟技围棋是胜负师的舞台,艺术围棋更要风格独特,而如果棋手没有自己的特色,指望在某种因素的庇荫下成就大气,这岂非天方夜谭?!也许有人会说:李昌镐也没有什么个性,不照样成了天下第一?那我告诉你,他作为曹薰铉的内弟子时,并不是一味模仿,而有自己的想法。现在他仍然很尊重前辈,但在棋盘上,他可是毫不留情,手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昌镐如果不是个性十足,岂敢称霸天下第一。(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