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开始,用了五天时间,看完了50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连续剧,以瞿杨两家两代人和黄埔军校的一班同学在大时代中的命运为线索,道尽了1925年起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共两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恨情仇。尽管很多事件都是蜻蜓点水,没有过分着墨,但能把这么多大事一件不拉地在50集里面表现出来,还要花大篇幅写瞿杨两家的恩恩怨怨,编导的水平,还是真不错。说实话,这好像是《走向共和》以来我看到最好的连续剧了。
喜欢这部戏,除了串起来了的那段历史,还因为剧中对人性和亲情也下了功夫。这方面,好几个人物都刻画得很好。立仁,老董,杨父,都是很生动的人物。兄弟分苏不同阵营,捉对厮杀,但回到家中,兄弟还是兄弟。最后立华在是否离开大陆这一问题上的犹豫,立青在父亲坟前的感受,也让人感到很真实。反过来,革命家庭的感情戏,反而弱了点。
立仁无疑是写得最生动的人物。和瞿恩比,两人都有坚定的信仰,都是对所持信念无比坚持。不同的地方,一个信领袖,一个信主义。27年清党后,立仁一直在亲情和立场的矛盾中挣扎。他在外言国法,在家守家规,对弟弟,能放的时候,放上一码;对爱上了的人,一直守着那份感情,哪怕是政见不同。对父亲,对家庭,也在尽自己的责任。最喜欢他在弟弟新婚之夜的那一段戏。给门口特务的那一巴掌,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总之,这是一个很成功的长子形象。
瞿恩的原型,应该是来自瞿秋白。说实话,人物写得这样高大,如果没有瞿秋白这个近乎完美的原型,还真的不可信。剧中把一个鼓动家,演说家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写得很到位。但是看瞿恩的戏,对坚持信念者的佩服,往往被戏中表现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所冲淡。上海地下党调立青进沪,专为对付立仁,反观立青4.12失踪后国民党方面对立青的照顾,不得不说,老共比国民党狠多了。后来能得天下,大约也得益于这股狠劲。
立青这个角色,好像来自于很多红军指挥员。那个时代,像这样的青年才俊,很多都进了黄埔。如果没有战死在疆场,最后道路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们的后半生。这个人物写得不错,尤其是在重庆家中那一段,和对爱情的处理。杨家真的个个都是情种,用情之深,用情之专,都让人钦佩。但孙红雷的痞劲,有点影响了主角形象。
作为共和国60大寿的献礼片,该剧的本意,大约是想说国共本为同源,天下者有德者居之。一是应大寿的景,二是对台统战。但我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没来由地却想到丘吉尔的那句名言: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小姑娘的辫子,爱怎么扎就怎么扎的那种。满清和民国,北洋和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如此。
满清和民国的恩怨,就不多说了,毕竟民主宪政是潮流。是共和还是君宪更符合中国国情,我等不是政治专家,不好评论。但当年清帝退位,权力转移之平稳,中国历史上就没见过。这一点,清政府和老袁都是功不可没的,怎么回头建立民国了,就是先总理成了国父呢?那美国比,他顶多算个杰佛逊总统吧。推翻清朝的原因,据说是满清卖国。胜利者在享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北,新疆时,就都忘了外蒙古是在谁手里让出去的了。
再说革命党,民国成立,选国代,开国会,国家也算是慢慢走向正轨。到了后来,老袁被儿子忽悠,想当皇帝走君宪道路,终致身败名裂。尽管如此,北洋政府也是一个法理上不容挑战的中央政府。孙大炮因为有军阀割据的可能,自己搞一个武装力量,先行割据,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后世的当权者,却谓之“革命军兴”,好像这个新军阀就不是军阀。再往后,又一口咬定,说是北洋卖国,证据是“二十一条”,怎么在你手里可以“攘外必安内”,“韬光养晦”,到了北洋就是不战就是卖国呢。
国共两党就更不用说了。从建党理论到组织纲领,两党同出一源,都是列宁主义的政党。对敌人狠,对盟友刁,对自己人能下手。就像《沧桑》表现的,暗杀廖仲恺,中山舰事件,清党,内斗。国民党的历史,好像就是狗皮倒灶史。问题是共产党也好不到哪里去啊。张国焘和四方面军出走,高饶自杀,庐山整彭德怀,文革搞刘少奇,直到后来的逼走林彪,这中间还真分不出谁更高尚一点。
胜利了,建国了,说是民主对独裁的胜利,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回头看看,满清,北洋,民国,共和国,一路下来,不说一蟹不如一蟹,但谁更独裁,我不好说。至于三座大山,至少官僚资本主义,是挟着皮包回来了。这时候要台湾回归,除了民族大义,还真拿不出什么理论上立得住足的理由说服人家。
打住打住,怎么说电视剧,就说到这来了?说归说,历史书总是要编,要不就没历史了。历史,不就是沧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