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瓦克到北京的班机已经起飞了近一个小时,看看机舱内的导航显示,有点找不着北。飞机的航向,由正北慢慢偏东,往波士顿方向飞去。看来机长不想走北令海,而是要走格陵兰岛了。反正是过极地飞行,这条航线也远不了多少。这么多年没回欧洲,在北欧那边过一下,也算是靠近了一次旧大陆吧。
睡了一觉醒来,飞机正离开北极冰帽,越过北冰洋往南飞。不多时,我们已经沿叶尼塞河进入欧亚大陆上空。看到机翼下静静流淌的大河,不禁有点激动。当年第一次出国,经苏联上空飞往欧洲,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贝加尔湖,就是这条宽阔的河流。躺在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大地上,她的宽广给人包容性很强的感觉,看上去沉稳而有几分凄美,令人想到名歌《三套车》。一转眼,20年过去。山河依旧,社会巨变,而人,已经老了。
蒙古高原的红土,还是那么刺眼,这地方不知是不是当年让铁木真的马队把草啃得太过干净,一片不毛之地的景象。偶尔看到几个居民点,三几户人家,远远的有数个圆环,应该是机耕地,却大多荒芜着,也不知道这地方能种什么。农耕以长城为界,先人们总结出来的东西,真有几分道理。
靠近河北,地面恢复了绿色。愈来愈多的公路和城镇在下面出现,明显地这边的人口密度比北面大得多。从天上望下去,变化最大的是乡村民居。一片一片红色或蓝色的预制屋顶,替代了我印象中的北方灰色建筑。大盖房屋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利,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快得有点让我这老脑筋无法适应。当年提出的消灭三大差别,总认为城乡差别是最难弥平的。没想到搞搞白猫黑猫,问题解决了。
不时能见到太阳能电池覆盖的建筑,和成群耸立在原野上的风力发电机。后来在杭州湾,在长江口,我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风力电厂和太阳能电池之普及,已经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看来欧巴马力推的绿色能源和环保经济,很有可能被中国捷足先登。这一浪下来,此消彼长,美国的霸主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呢?
飞机在下降高度,转眼我们已在燕山山脉上空。脚下的沟沟壑壑,十分清晰。北方的山,像是刀劈斧凿出来的,绫线分明。不若南方的山那么秀,却透着男人般的雄壮。而逶迤在山脊上的长城,更为群山增添了几分阳刚之美。
突然意识到我多年没在中国看过如此干净的天空了。还记得94年回国那次,北京至长沙的飞机上,舷窗外的天空有点发黄。问空姐飞行高度,答曰9000米。印象中那就是污染和非污染空气的分界高度了。这次回去,直到飞机进入北京城郊之前,都感觉不到太大的问题。
不过京城的汽车,还是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靠近机场,3000米高度时,窗外飘的黑烟已是肉眼可辨了。下飞机后看到的,又是雾蒙蒙的天空,比08年差多了,大约是奥运结束了吧。后来飞上海,证明了这点。上海的天空,干净得出奇。尽管有那么多汽车,在飞机上看,能见度比北京好很多。这当然是世博期间严控环境所致。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改改这个作门脸的习惯呢。
谈到污染,这次在飞机上还看到了这么一幕:上海飞长沙的航班,途经太湖。湖水的颜色,让我感到红藻蓝藻,都不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工业化的同时,故国的环境也真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幸运的是,他们已经起步。
这次回国,去了两次上海,每次去都呆了不到24小时。而每次去,上海的朋友们都强烈推荐我看世博园区。说实话,我不喜欢凑这个热闹。93年德国世博园区,就在我上班回家的路上,我也没看。更何况上海的人山人海,已经是世界闻名呢?几个人都说,决不让你排队,45分钟,看完中国馆就走。尽管如此,我的时间实在太紧,还是没去成。
我知道,朋友们总觉得有义务让我看看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感激之余,我跟他们谈了在飞往上海途中所见。飞经洋山大桥时,看到两列货轮排在海上。开始以为是锚地,细看才发现,船都在动,一列进港,一列出港。说实话,我感到震惊。在纽约多年,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密集的航运。中国是世界工厂,已经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不用看上海世博,我也知道“中国崛起”不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