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危機
市場經濟,將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的個人利益, 統一轉變成了在自由市場上明碼標價,買賣自願的商品, 將個人自私為我的本能, 轉化成了在有序的商品市場上追錢逐利的動因。供需平衡這隻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上通過對商品價格的調整,指導社會生產和產出的分配。政府公權力,原則上不參與也不干擾經濟體系的經營運作。它的責任,是維護社會和商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這樣的經濟政治制度,有沒有問題?當然有。不但有,而且問題一個接一個, 危機一場接一場。 供需平衡對社會生產的調控指導, 是間接的。想做一樣新東西賺錢,必須先投入人力財力,把它造出來。問題是在它被做出來,被拿到市場上去賣之前,你並不真正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人喜歡,有多少人想要,只有把成品拿到市場上賣了才知道。也只有到這個時候,你才有可能根據市場的反饋做理性的規劃,調整商品的產量和價格。市場調控,是間接滯後的調控。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這本書裡,研究的是英國工業革命前的生產活動。這些生產活動,以小工場為主體,規模有限,不是工業革命後的大生產。對小規模的社會生產,市場通過價格調節指導的滯後效應,對全局經濟,沒有系統的負面影響。但是,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生產,是機器生產,需要對固定資產較大規模的投入。一件好東西,開始的時候,產量相對少,利潤就高。大家看到好處,就都來做。等到價格反饋,知道生產過剩,晚了,後來湧進來的人,往往血本無歸。結果,就出現了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
商品生產要賺錢,需要降低生產成本。工人的工資,是一大部分的成本,所以生產的組織者們,都不約而同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壓低工人的工資。雖然原則上,工資多少,僱傭雙方要自願。但是對沒有工作就沒有錢的人,在一個沒有錢就無法生存的社會裡,工人們的自願,就有了被脅迫的色彩。這樣的自願,不是真自願。漸漸地,整個社會就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劃分,有了兩大階級的對立鬥爭。到後來再進一步,就有人出來,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經濟制度的不完善引發的矛盾鬥爭,演變成了有組織的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自由競爭。你有錢,可以調動社會資源,可以僱人生產能賺錢的商品。你可以,我也可以。一樣東西做出來,我做的比你做的好,我的東西賣得出去,你的賣不出去,你就賺不到。所以要賺錢,就必須把自己的東西做得比別人的好。這是良性競爭,是正道。但是商場如戰場,不管遊戲規則定得多麼細緻完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有聰明人不走正道走歪路。比如我的錢比你多很多,你和我做同樣的東西,我就降價,賠錢賣我的產品。你的產品,要麼和我一樣賠錢賣,直到賠光破產,要麼你就不要做了。等你不做了,破產了,沒人和我競爭了,我再把價格升上去,這就是惡性競爭。能不能定規則制止這樣的價格戰?不可以。自由市場的規則,如果加入了價格控制的內容,就不再是買賣自由的市場了。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在社會生產中,大魚吃小魚,大資本兼併小資本,最後形成壟斷。一個行業,一旦形成資本壟斷,生產組織者的注意力,就會從如何改進產品質量,改善生產效益,轉移到如何消滅良性競爭上。他們不但不會再努力引進新發明新方法,而且會盡一切可能去阻止新發明新方法的使用,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 壟斷資本,是對自由競爭的反動,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有巨大的阻礙作用。
再有的,就是大工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現代製造業標誌性的建築物,是煙囪。工廠企業,一排排巨大的煙囪,日夜不息地向周邊排放的濃煙,遮天蔽日,給城鎮鄉村,整片整片地蒙上了一層灰霧。不停頓地從工廠里排出來的污水,將一條條原本清澈美麗的河流,變成了無魚無蝦的臭水溝。砍樹伐林,水土流失,引來了黃沙漫天的沙塵暴。科學技術,在人與大自然的爭鬥中,賦予了人類幾乎是戰無不勝的力量。但是,人類同時也變得空前地貪婪狂妄。對自然的改造,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對自然的掠奪破壞。到後來,直弄到現代工業所到之處,無一片藍天,無一抔淨土。今天我們在中國看到的各種工業污染,霧霾,沙塵暴,一兩百年前,在歐洲和美國,是普遍的存在,對比現在的中國,當年歐美的污染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