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愛上溫哥華的好山好水 內心卻充滿矛盾
送交者: 聊聊寶貝 2015年05月06日00:55:43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華人進入加拿大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個過程中,對加拿大社會做出了無可估量的貢 獻。從1788年第一批中國人的到來,到1923年《排華法案》的頒布和實施,直到後來種族歧視的消除,200多年來,加拿大華人在加拿大歷史上畫上了濃 墨重彩的一筆。而受到生活背景、家庭環境、移民年齡、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影響,來到加拿大的新老移民們也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認識。

加西周末網

愛上溫哥華的好山好水 內心歸屬充滿矛盾

雖然從名義上講,我已經是加拿大人,但我內心還是認同自己是個來自台灣的中國人,也是加拿大人,很多東西我都沒有辦法拋棄。

——Nancy(49歲,加拿大國籍)

“1993年我和先生來溫哥華旅遊,覺得這裡的環境太美了。”Nancy滿臉笑意的對加西周末記者表示,好像又回憶起了那段時光。

Nancy是1996年從台灣移民到加拿大的老移民,到目前將近一半的人生都是在這裡度過的。因為當年和先生來溫哥華旅遊,愛上了這裡的好山好水,回去後就馬上申請了移民,等待了3年後來到溫哥華。

“當時來加拿大的中國人不少,不過多數都是因為政治事件,還有一些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接受到先進的西方教育,也有一些台灣父母不願讓兒子服兵役就移民過來的,”Nancy對記者說道,“像我們這種因為喜愛環境的還是少數吧。”

和許多第一代移民一樣,Nancy來到加拿大後的生活並不輕鬆,因為英語不是很流利,所以根 本無法融入西人社會,更不要說在西人公司找工作了。而當時在加拿大的華人主要來自香港,因此能否講廣東話成為在華人公司找到工作的一個條件。“當時真的很 難,我每天都會翻很多份報紙,看上面的招聘廣告,好不容易才遇到一個有台灣客戶的電話公司需要招人,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Nancy回憶道。在陌生的環 境下生活和工作,讓Nancy完全沒有自己已經是加拿大人的想法,她感覺自己只是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罷了。

隨着加拿大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更多中國移民不斷湧入,溫哥華的華人群體也 越來越多。Nancy和先生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也逐漸適應了這裡,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現在Nancy已經很少回台灣了,但她卻沒有辦法完全認同自己 是加拿大人,“雖然從名義上講,我已經是加拿大人,但我內心還是認同自己是個來自台灣的中國人,也是加拿大人,很多東西我都沒有辦法拋棄。”Nancy這 樣說道。

Nancy的先生從移民開始就保持着看中國新聞、台灣電視節目的習慣,Nancy有時也會勸 先生,這些東西已經和你沒有太大關係了啊,還不如多看一些本地新聞,但是先生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些習慣。有時過年回台灣看望父母,Nancy的心中就會很 矛盾,因為呆的時間一長,她就不願回來,但她的意識中,回台灣是回家,是最有歸屬感的地方,她也曾想過以後退休了,就回台灣生活。

事實上,很多移民的第一代,即使在生活了很多年後,也很難把自己完全看作是加拿大人,青少年 時期的記憶對他們的影響太深了,很多習慣已經無法改變。還有一名來加拿大40多年的移民每年農曆新年的時候還保持着最傳統的習慣——給親戚朋友發紅包,他 的一個朋友從溫哥華搬到另一個城市後,在新年的時候很驚訝的收到了他的紅包,裡面還夾了一句話,“無論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傳統。”

雙重文化下尷尬成長 堅定自己屬於加拿大

我是加拿大人,台灣只是我媽媽出生的地方。

——Cindy(26歲,加拿大國籍)

加西周末網

不同於父輩們對於傳統的執着,在加拿大長大的CBC(Canadian Born Chinese)或是年紀很小就隨父母來到這裡的人,對中國人的意識很淡薄,多數CBC會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

Peter和Cindy從小隨父母來到加拿大,基本在這裡長大,他們的生活和處事方式都已經 完全西化,他們也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我喜歡那些冒險而刺激的運動,滑雪、橄欖球……我上學的時候和西人同學一起玩,雖然有時不小心就得進醫院, 但我就是喜歡,媽媽經常為我擔心,但是不試試怎麼能知道呢?”Peter說道。確實,加拿大的教育方式與中國不同,注重培養孩子們獨立自主的精神,鼓勵讓 孩子勇敢的去探索,這與中國家長普遍喜歡讓孩子學習藝術、音樂不同。

中國式的教育充滿了對孩子的擔憂,父母害怕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不願放手,也可能對孩 子提出很多要求,但在這裡成長的孩子來說,他們接受西方尊重和平等的思想,他們尊重父母,但也認為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在Cindy上學的時候,母親很擔 心女兒,害怕她結交到不良朋友,總是想了解她在外面做的各種事情,但是女兒的一句話點醒了她,Cindy對她說,“你是想讓我說你愛聽的,還是想了解真正 的我?”女兒並不避諱把所做的事,對的、錯的,都告訴母親,但前提是兩個人應該像朋友一樣交流、談心,而不是束縛和管教。

不過,即使是很小年級就開始生活在這裡的孩子,也不能像西人一樣百分百的融入當地社會,他們 面臨着屬於他們的尷尬。Cindy從小在這裡長大,她有很多西人朋友,但是相比之下,同樣是CBC身份的朋友更多。Cindy的母親對加西周末表示,她的 很多新移民朋友的孩子都是十幾歲才過來,他們的朋友大多也是十幾歲過來的人,這些不同的小群體之間雖然有交集,但是很少。很多孩子都認為自己屬於加拿大人 群體,但事實上,他們還是無法輕鬆自如的融入當地西人學生。在接受西式教育的同時,如果孩子所在家庭的觀念比較傳統,那麼孩子們還要不得不相容兩種文化, 這也讓他們變得特殊。

有時過年回台灣,Nancy說會帶着兒子、女兒一起,但在他們眼中,並不認為那是他們的家, “雖然經常回台灣,但我感覺很陌生,不如在溫哥華自在。那只是媽媽出生的地方而已。“Cindy被問到對台灣的印象時這樣說道。在她的意識里,溫哥華才是 家。她也和當地的孩子一樣,喜歡冰球,不喜歡有點藐視加拿大的美國,體育比賽的時候,會毫無疑問的支持加拿大,會因為自己作為加拿大人而有強烈的榮譽感。 對於成長在這裡的CBC們來說,關於家鄉的記憶可能只是父母以及偶爾回國的一些場景,他們在加拿大學習、成長,朋友也都在加拿大,和他們的父母已經完全不 同了。

年輕新移民 情感與理性劃分明確

別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說China,如果問我國籍,我會說Canadian。從情感、文化、血脈等方面來說,我是華人,但我也不反感說自己是加拿大人,我對溫哥華也很有感情。

——趙小姐(27歲,加拿大國籍)

加西周末網

趙小姐10年前和父母移民到溫哥華,她代表了很多年輕一代的華人移民,即20歲左右移民來到加拿大,從感情上來說對生活了20年的中國和家鄉有很深的感情,但也喜愛加拿大的體制和環境,開放的接受新思想和文化,情感與理性,劃分的非常明確。

“剛來這裡的時候,感覺空氣很好,很安靜。海鷗和烏鴉很多,人很少。房屋很低,高樓很少。” 趙小姐回憶起剛來溫哥華時的印象,“對了,來之前,一個在美國的親戚跟我們說,每天要換一件外衣,否則外國人會覺得你們窮。我真的這麼做了,結果發現學校 里的加拿大同學幾天都不換外套的。我覺得他們也挺樸素的嘛。”

和很多新移民一樣,趙小姐一家初來乍到也遇到了很多困難。趙小姐對記者表示,雖然在國內學習 了英語,但來了之後還是感覺語言方面困難不小,坐車看不懂路線、不習慣停站的方式、聽不懂司機的話、甚至不知道怎麼推開車門下車……還有父母找工作也很 難,因為語言不好,只能做比較簡單的工作。“頭兩個月我們租公寓,房間小我只能打地鋪,只有一張桌子,沒有椅子,吃飯是坐在硬紙箱上。人民幣兌換之後,消 費壓力很大。我出國後給自己買的第一套新衣服,就是上班的白襯衣和黑褲子。不過這些都過去了。”趙小姐說道。

隨着對溫哥華環境的漸漸熟悉,父母和趙小姐都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也入了籍,趙小姐對自己的 身份認定很清晰,“這沒什麼困難,我覺得我是加籍華人,主語還是華人。我的父母認為他們是中國人,這一點上我們的看法沒什麼不同,我們也都很關心溫哥華的 社會狀況,尤其是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因為在成年後移民,趙小姐和家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是中國化的,飲食上也是,並沒有受到太多西式文化 的影響。

不過定居加拿大以後,趙小姐就極少回國了。對她來說,回國的感覺有點錯綜複雜。一方面,趙小 姐在國內已經沒有“家”了,所以回去是一種“旅遊”。但同時,又是回到小時候熟悉但現在卻陌生的地方,感覺有些難以言喻。但是,趙小姐表示,回國的時候她 會想念溫哥華,這點是很明確的。

看到趙小姐對自己的身份界定如此理性而又富有情感,加西周末記者給她出了個難題,“如果奧運 會比賽中加拿大和中國比賽,你會為哪一隊加油呢?”趙小姐給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回答,她說,“我應該會純粹欣賞比賽,欣賞選手。不是說體育無國界麼。”她 回憶起自己看《最強大腦》中國隊對日本隊決戰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是非常緊張的,非常期待中國隊能贏,心裡想“絕對不能讓日本隊贏了,一定要爭口氣啊”。但 是當日本隊的小姑娘最終贏得比賽時,她是非常欽佩的,也完全沒有懊惱的感覺。確實,只要比賽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無論誰輸誰贏,都是精彩 的,值得欣賞和祝賀,不值得糾結。

既是加拿大人又是中國人 不願放棄中國國籍

小時候我認為自己就是加拿大人,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很慶幸我能同時經歷兩種文化,放棄中國國籍對我來說就像是少了點什麼。

——Lillian Fu

(18歲,中國國籍)

Lillian隨父母來到溫哥華的時候只有4歲,和很多小時候就來到加拿大的人一樣,她對中 國的印象非常模糊,到目前為止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在加拿大度過的。“可能由於剛來的時候年齡很小,我並不覺得適應新生活有什麼困難,儘管在國內英語就很好、 經常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母親來到這裡沒有感到太大的語言壓力和尋找工作的壓力,但是,她還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衝擊。我記得當時班裡的同學多數都來 自香港。”Lillian回憶起2001年剛來時候的生活。

雖然在溫哥華已經生活了十幾年,但是Lillian一家並沒有像一般移民家庭一樣加入加拿大 國籍,經過慎重思考,父母決定將這件大事留給女兒成人後自己去處理,在Lillian看來,這是個會影響一生的決定,她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去選擇。“到現在 為止,我還不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也許我會回中國工作,一直在中國居住,我不想草草就做這個重大的決定。我想象過我的中國國籍被拿走的感覺,怎麼說呢,悵 然若失吧,就像丟失了很珍貴的東西一樣不舒服。”

因為從小在加拿大長大, Lillian的很多行為習慣已經是西式的做法,但她仍舊不認為自己是個加拿大人,“我既是中國人,也是加拿大人。”Lillian對身份的這一定義也經 歷過轉變,“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就是純粹的加拿大人,但是漸漸長大,我沒辦法只把自己定義為某一類人,我很慶幸我能同時經歷兩種文化,我的很多 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是加拿大式的,但我的國籍肯定還是中國。” Lillian每次回國回到她出生的地方,都會有一種淡淡的鄉愁,尤其是那些她小時候去過的地方。

作為具有中國大陸背景的九零後,Lillian對童年時代在中國度過的愉快舒適的生活尚存一 些模糊記憶,同時,她也從父母和親友那裡感受到中國日漸強盛的影響力和令人着迷的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一切,都使得她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排斥與中國有關 的人和事,甚至希望將自己身上的中國元素剔除得一乾二淨。Lillian不想切斷和中國的聯繫,她在家說中文,偶爾會看中國的電視劇、真人秀等等,“我覺 是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平衡”。

她的很多CBC朋友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一點中文也不會講,Lillian覺得很難理解。 “我知道有的移民家庭不強調中文的重要性。即使把中文看作外語也應該學習啊,在這個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會中,中文的用處越來越大,雙語優勢是多麼寶貴的才 能。”Lillian說道。雖然她的中文不是特別流暢,但她一直沒有停止學習,因為媽媽喜愛中國歷史,Lillian從小就聽了很多中國歷史的故事,平時 生活里也會和其他能夠說中文的朋友聊天練習,“我的中文書寫不行,一些口語化的詞語理解起來也很費勁,因為我沒辦法每天24小時接觸它,但是我希望自己能 夠說100%流暢的中文,這是我的一個目標。”

在Lillian看來,你很難只將自己限定在一種文化中,移民加拿大的意義在於你可以經歷不同的文化圈,並且可以掌握英語。另外,來到一個不同國家的部分意義在於,你有機會將兩種文化的精華結合在一起,從而領略並受益於兩種獨一無二文化所帶來的優秀理念。

求同存異 相互尊重和理解

成長的過程、過往的經歷鑄就了一個人的認知和觀點,受到生活背景、家庭環境、父母教育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響,加拿大華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認同方式和觀念,甚至是多層次的身份認同,加拿大人、同時又是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或者香港人、台灣人、越南 華人、泰國華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華人……

UBC歷史系及亞洲研究系的單國鉞教授對加西周末記者表示,任何一個身份概念都沒有錯,身份 不只是意味着我們出生的地方,而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表現和連接。“比如拿我自己來說,我是華人(Chinese)、香港人(Hong Kong person)、加拿大人(Canadian)、溫哥華居民(Vancouverite),也是一位教授、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單教 授認為,“華人”和“加拿大人”都是對一系列廣泛的持續進化的特點和行為的概括,而且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很多大陸移民和港台移民的觀念不同,或是一些傳統的華人與新一代的CBC難以融合,當“大蔥 蘸醬”和“咖啡”發生衝突,“甜豆花”和“咸豆花”吵起來時,就會有人說“中國人不團結”,“中國人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但實際上,不同是必然的,求同 也可以存異。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忽視和否定了華人和華人,甚至大陸人和大陸人之間的文化差異、身份認同差異。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就連各個省份都有自 己的歷史、生活習慣、傳統文化以及方言,很多地方又經過外來文化的融合,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別人和自己必須有一樣的身份認同概念,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一樣。

單教授告訴加西周末記者,他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理解,隨着時間的 推移,“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定義是如何變化的。“很多新一代CBC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或者為此和父母有衝突,而問題的原因可能正是因為不了解和誤 解,其實完全可以輕鬆一點來看待,這樣的年輕人不妨去學習一下中文、中國文化和歷史,了解了以後再決定自己的身份中是否包含‘中國’這一部分。”

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我們也不妨應該學學加拿大人,學會尊重、平等,學會用更加開闊的眼光看 待。尊重並承認“我們是不同的”,這點很重要。正是因為各種不同,才構成了加拿大這個多元化的國家,我們才能在這裡吃到各種美食、體驗不同的文化、學習各 種先進的經驗、了解不同的語言、結交不同的朋友。在“我們都是華人”的基礎上,承認“我們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政治、經營理念也不同”,這 很重要,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的尊重和理解彼此,而尊重和理解,才會帶來發展,帶來更好的合作。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