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一個台灣移民的加拿大觀感 zt
送交者: fraser 2002年02月04日16:02:48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九四年的夏天,舉家自台灣遷移到加拿大定居。初抵異地,舉目無親,一切只能憑以往從書報雜誌上得到的有限知識在此生活。 逐年逐步的摸索後,一晃五年過去了,周遭的一切也就不再那麼地陌生。曾有在台的友人戲稱:「你好大膽,居然跑到一個完全沒有親友的地方去居住」這可能和以往遨遊四海的工作,能適應各地的生活有關吧!

幾年來看過無數的家庭懷着一顆朦瞳的心境越過太平洋而來;也送走不少的家庭因適應不良、難忍孤寂又倖幸地搭機而返。 期間長者取得公民,短者一年不到,完全視個人的思維與適應情況而有所不同。而語言、氣候、就學、就業等因素不外是適應不良的主要問題。

嚴格的說,加國的就業市場遠不如台灣那麼膨勃,但是卻有良好的居住和教育環境,是退休人仕與講究生活品質者的理想居所。台灣俗語:「有一好,無二好」正是這個寫照。況且每個人的情況不一,當然也就會有不同的考量。

個人來此後,雖然少了金錢上的收入,但也免去了不少紅白帖、交際應酬等支出眼看着小孩健康活潑的成長,自己也能在有高度法治的地區享受美好的大環境,頓時令我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快樂,實際上是「賺到了!」

下純屬個人觀點的隨筆簡介,是我自99年6月陸續在「水雲天際訴真情」討論區發表的內容,提供新移民或有興趣了解加國人仕參考。

Gordon 1999.9.10

加拿大名稱的由來

拿大家給大家拿就叫加拿大

拿大家:一個高稅負的國家,夫婦兩人同時上班,其中一個人的薪水幾乎全繳稅了

大家拿:公共醫療保險、兒童福利金、救濟金、貨服稅退稅金…社會福利琳琅滿目

加拿大:加加減減,拿來拿去的怏怏大國也

考試時你如果照着我剛才說的去寫的話,恭喜你,答錯了

標準答案:

In the early 1500s, Jacques Cartier(法國探險家) used a First Nations(原住民) word for village, "kanata", to refer to the whole country. European map makers later used "Canada" as a name for all the land north of the St. Lawrence River.(即魁北克和安大略省)

加拿大的官方語言: 英文和法文

幾乎所有政府的出版品上都有這兩種語言的版本。原則上大部份說法語的加拿大人都住在魁北克省,溫哥華地區很難得聽到有人講法語。不過小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就必需上法文課,為了輔導小孩子的功課,大人也只好買錄音帶來跟着學羅。

加拿大人講的英語和美國人有許多地方不同,非但重音有異,用詞方面更不盡相同對我們從台灣來,習慣於美式英語的外國人而言,真是有時會聽到捉狂。

曾經有人在美國加州讀了三年中學,英語都是拿 A。來到這裡,第一學期竟是 C。聽說在卑詩大學 (UBC) 第一學期的 ECT(English Composition Test) 有一半學生 fail,原來此地注重傳統的英國文學,要求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並非只能聽、講就可。

四海都有中國人

雖然英文和法文是加國的官方語文,但是在溫哥華到處所見儘是中文和英文,日常生活里好像看不到有使用法文的地方,連學校發的通知單也都是中、英文版本。溫哥華機場附近的列治文 (Richmond) 市,商業區道路兩旁的中文廣告招牌,更是比比皆是。

報紙媒體的家數是中文凌駕在英文之上,此地發行的五份日報中,英文報紙有省報和溫哥華太陽報兩家;中文報則有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和明報三家。

有人來到溫哥華才猛然發現,即使在此地住上十年可能英語也說不好。因為在家裡當然說國(台)語,看電視有華語頻道,買菜上唐人街或大統華(統一公司經營的大型華人超市有五家分店),吃飯到處是中國館子,朋友聊天當然都是台灣來的。於是這位仁兄想了一招,無事便到附近洋人經營的雜貨店串門子,每次買個小東西,至少也聊個一、二十分鐘,下次去買,再聊個一、二十分鐘。由於住宅區不很密集,雜貨店生意清淡,西方人老闆也樂於和顧客聊天,某君無異找到個免費家教。

華人子弟都很勤奮好學,上大學的比例甚高。加西較有名氣的大學裡,處處可見黃色臉孔。聽說卑詩大學 (UBC) 被華人學生戲稱為「University of Brilliant Chen」因為中國學生實在太多了。

「四海都有中國人」,這首歌在溫哥華得到了印證

人口的結構

加拿大雖然幅員廣大,可是人口只有二千多萬,只比台灣多一些,人口少,自然景觀優美。最初移民加拿大的是英國和法國人,現在則是來自世界各國,包羅萬象。

地廣人稀,人口增加緩慢,據估計,不出十年,加國的人口成長率將趨於零。尤其是西岸的溫哥華地區,其人口的結構早就呈倒三角形,老年人口居多,因此有 條件接受世界各地的移民。每年大約有二十五萬個名額,間接的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並得到"The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的法律文件承認。允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保存及使用其本國之語言風俗、文字等,政府對不同種族的活動也非常尊重。在學校,每當不同國家的特殊節日來臨時也都舉辦特殊活動,例如中國人過年時,學校還會發紅包給小孩子呢。華人聚集較多的列治文市,當天一般公司銀行、政府部門都還是照常上班時,中、小學則一律放假。

同一條街道名稱的28戶人家中,東方臉孔是我一戶台灣人,一戶日本人,八戶香港人其餘十八戶白人除了有幾戶是老加拿大人外,其他分別來自義大利、波蘭、蘇聯、德國……等歐裔移民,猶如一個小小聯合國,東西方文化在此匯集交流。他們吃了我的鍋貼,我也吃過他們的spaghetti。尤其前兩年台海危機時,隨着每日的媒體報導,幾乎天天有鄰居來表達關切,讓人倍感窩心。他們對台灣普遍不了解,我就得從大陸淪陷開始不厭其煩地敘述歷史,無形中增加他們對台灣的不少認識與支持。

移民人口的改變

這些年來藉着移民政策的開放,非但引進可觀的人力資源,更帶來大量的資金,可惜這種優勢在最近兩年已經起了變化。移入的人口和以前相較,並無明顯差別,倒是類別有相當大的不同。

隨着香港回歸中國後,來自香港有經商經驗的移民已大幅減少;海外財產申報法的實施,使得富裕的台灣投資移民也卻步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印度、中國大陸、菲律賓、東歐、中南美等地的家庭團聚類、難民等等。對於財政情形一向不是很好的聯邦政府而言,在社會福利支出方面的壓力,無異是雪上加霜。這也難怪在上個月西岸的"THE PROVINCE"讀者投書和東岸的"NATIONAL POST"專欄上先後出現帶有反移民的種族主義色彩論調。

溫哥華西區是有歷史的古老住宅區,有些房子隨然老舊,可是外形典雅,深具歐洲風格,前門後院都是大樹林蔭,非常漂亮。前幾年新移民湧入後,買了房子多半拆 掉重蓋。把大樹砍掉不說,連草坪也鋪上水泥,與附近房屋的格調格格不入,嚴重的造成鄰居的不滿。去年還發現報上有一則新聞稱,有幾戶華人豪宅的建築工地內被不明人士在牆壁上以紅油漆噴着「滾回東方去!」

有錢的移民,處處炫耀財富,民風純仆的加拿大人看在眼裡,心裡的感覺則另有一番滋味。鄰居有一位年約五十歲左右的白人女士,每當看到同街的香港人開着賓士車從她身旁通過時,我猜不透她那斜視的眼神是羨慕還是嫉妒。

CHINESE? TAIWANESE?

剛搬到這裡的時候,前後院雜草叢生,長得比人還要高,以 Jungle 來形容並不為過附近鄰居都抱以冷眼旁觀。等到我安頓好室內家俱,化了一大筆錢(折合台幣約四萬元)僱請園丁整理數日後,終於陸續有鄰人前來自我介紹、打招呼。後來我才由他們口中知道,前任香港人屋主從來就不整理院子,任其荒蕪,嚴重破壞了整個社區的協調。難怪有位叫Theresa 的女仕說:"You are a diffent Chinese"。

講到 Chinese,加拿大老外心中的"Chinese"是香港人和大陸來的人,你如果說你是"Chinese"他們可能會認為你從中國大陸來的。所以在此地向外國朋友表明身份時,一定得說是"Taiwanese"或是"Chinese from Taiwan"避免混淆。

加國經濟動力

經濟方面,因和美國□鄰,受美影響頗大。許多產品由於成本和市場緣故,無法和美國競爭,因此大量民生用品乃仰賴進口。加國人自嘲,美國打一個噴嚏,加國也差不多要感冒了。據我觀察,紐約的道瓊工業指數下跌,多倫多的綜合指數也會跟着往下振湯;道瓊上揚,多倫多綜合也會相對的挺堅。

加國得以立國的經濟動力,則是自然資源和農作物。草原地區中的Saskatchewan省是世界農產最豐富的地方。以小麥而言,每年外銷中國高達二十億美元。其次,亞伯達省的石油天然氣,魁北克與安大略省的礦產和BC省的木材,也有亮麗的輸出表現。

美國加州缺水,聽說加國曾計劃賣水給美國,因為加國北部冰河的水,既無污染,又屬軟質,是很理想的飲用水;況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幾年前,我在台北的超市貨架上,就曾見過加國外銷台灣的瓶裝礦泉水。

生活資源

加國總人口的80%居住於南邊,靠近美國邊界,面對廉價的美國貨,根本無力抵擋鄰居有一位從溫哥華消防局長退休的 MR. Manson 幾乎每個月都會開着他的大型VAN,越過邊界去採購蔬果、食品、日用品等,回程時則把汽車的油缸加滿油因為美國的汽油還是比加國便宜。

在加國境內到處可見美國連鎖店,例如旅館、餐廳、汽車、超市、百貨公司、量販店等等。基於愛國心以及自尊心,不少加國商人鼓吹人民愛用國貨或光顧國人經營的商號,最常見的文宣標語是「Real Canadian」、「Shop US, Not the U.S.」、「Canadian's Proud」。

在台北市內,寸土寸金,於是就有如下的笑話 :

同學甲:我爸有碩士學位...

同學乙:我爸有博士學位...

同學丙:都比我爸差,我爸有雙車位...

可見擁有一個車位是多麼可以令人ㄏㄧㄠ ㄅㄞ的事。在這裡卻是很平常的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雙車位的車庫,有的還是三車位。碰到街坊鄰居家庭有聚會時,街道兩旁都可免費利用,絕無停車位不敷之虞。

生活環境

今年的氣候真的是有些反常,以往此刻早已關閉的西溫塞普列斯(Cypress)滑雪場還在繼續開放。

每年此時的溫哥華,陽光普照。在路旁,隨時可見像我一樣穿短褲的慢跑者人士在公園,散步、放風箏、打網球(到處都有免費球場)、騎單車、溜輪鞋……大家都盡情的享受着多彩多姿的戶外生活。可是你只要開半個小時不到的車程到山上,仍可看到不少性致勃勃的滑雪者,身穿雪衣,手戴皮手套,讓人看了實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此時是冬天還是夏天。

從入春以後的溫哥華,正是各種花兒盛開的季節;鬱金香、櫻花、梅花、李花、杜鵑、大理、玫瑰、百合…………菊花,一直輪替開花到深秋。在住宅區,每條道路儘是五顏六色的花海,爭相鬥艷。沒有種花的地方,至少也是一片翠綠。因此根本不必等到假日上陽明山賞花,平日在自家周圍就如同處於公園之中。

樹多花多,自然鳥兒也多,以「鳥語花香」來形容溫哥華是最恰當不過了。屋檐下每年春天都會有知更鳥、喜雀來築巢;今年連前院不太高大的山茶花,樹叢里也都來了知更鳥在裡頭築巢產卵,人和鳥的距離是那麼的近。小孩好興奮,他們也曉得愛護它,不讓鄰居的貓太靠近樹,因為這裡的貓沒有老鼠吃,只有捉小鳥來代替羅。

這裡看不到老鼠,倒是經常看到松鼠。有一次從車房倒車出外,居然還壓到一隻無辜的小生命,真是罪過!罪過!

生態保育

野生動物在這裡都受到法令的妥善保護,禁止濫殺。有些山區公路旁都豎有看板,要駕駛人小心過路的鹿只,還有麋、熊等等。去年有一隻美洲豹(Cougar)跑到本市住宅區的一棵樹上,從電視新聞上看到消防人員使用麻醉槍將它征服後,小心軼軼的裝進鐵籠子,準備帶往偏遠的山區去野放。

溫哥華濱臨太平洋,內陸高山峻岭,其間形成無數河川湖泊,因此水產品多而新鮮是釣客的天堂。從海釣、湖釣到溪釣,種類繁多,任君選擇。由於政府與民間都對生態保育工作的重視,使各類水中生物得以生存並繁殖,故造成蝦、魚、蟹等產量豐富,價格持平。釣客也都能遵守規定,不濫捕殺。例如在本市的Barnet Marine Park和Port Moody的Belcarra Park我都看到在捕蟹區豎有告示並附圖形,規定捕得的螃蟹要大於6 1/2寸才可以帶走,太小的必須放回,每人每天不得超過四隻。蛙魚只能捕捉30公分以上的,也是限制四條。

釣魚還必須買執照,警察有時會臨檢,查看執照兼看魚獲,是否符合上述規定。而大眾也普遍都能配合,人民守法的精神值得同胞仿效。

認識蛙魚

我家附近正在蓋一座新中學,就因為有一條小溪流從旁經過,該條小溪在每年春天都會舉辦蛙魚苗放流活動,近年並發現有大魚自太平洋回流排卵,引起環保團體強烈反對建校,謂此舉將會破壞生態。經過多場公聽會後,市政府仍以多數人利益為前提,用公權力強制建校。不過對於擋土牆的興建和廢水的放流,都採取高標準施工,並在本(六)月七日下午開放工地讓附近民眾參觀,由專家在現場解說並回答民眾疑慮。大眾利益和環境保護都能兼顧,真叫雙贏!

提到蛙魚,共有六個品種,每年成魚會從大海會到小溪源頭產卵。以Sockeye Salmon為例,它固定在每年十月中旬從大海逆流回溪,不但準時而且成群二、三尺長的成 魚,在急湍的河流中拼命地逆游而上,以便到達源頭的河床下卵,可謂一大奇觀。從未有人捕殺這些近在眼前大腹便便的魚媽媽,平均每條母魚可生下三千個左右的魚卵,變成幼魚後,再從河流出海,如此周而復始,It's a circle of life!

每年的蛙魚回流季節,各大旅行社也都會登報組團,舉辦一日游之類的賞蛙活動。

華人區

Richmond是這裡比較有規模的華人區,華人在該市好像已躍居主要民族,有華裔的聯邦國會議員兼內閣閣員,反而其他人種是次要民族。大溫哥華地區的其他衛星城市也都散居有華人。近年來,Burnaby,Coquilam與Surrey移入的華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有人擔心住在華人多的地區,會影響到小孩子學習英語的進步,於是搬遷到比較偏遠的小鄉鎮(White Rock,Maple Ridge...);結果學校里還是有華人,只是比起此地少一些罷了。

我剛搬遷到這裡的時候,小孩子連ABC都不會,大人了解他們上課很吃力,要他多多向班上台灣來的小朋友(會說國語)請教。結果有一位家長深怕她的小孩英文會退 步,居然要她的小孩遠離我的小孩。如今我們也算熬過來了,小孩子在學校也都能跟得上進度,中英文朗朗上口;再看看她的小孩,黃皮膚黑頭髮,英文很溜,國語卻開不了口。小樹苗怎麼栽,就怎麼長。

教育制度

住在台北市的翁太太育有兩位小孩,一是高中二年級,另一是國中三年級,計劃今年暑假移居溫哥華,於日前來信問及小孩將來轉學加國繼續就讀的情形。我的小孩 沒有她的大,這個問題令我一時無法解答。經向鄰居高年級的學生打聽後,終於有一點眉目,並已回函解說。願意在此把回覆的內容簡要,提供有心移民加國者參考 加拿大是幼稚班加上12年總共13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一切免費,包括書本也是由政府供應。高中采學分制。BC省高中之畢業生必須達到最低52個學分(28個基礎課程學分及24個選修課程學分)必修學科全省一致,選修學科則各校略有不同。修完12年級課程還要參加省考(11,12年級的成績占60%,省考成績占40%)才算畢業。

很多由台灣來的家長存在着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小孩子的適應力很強,把他丟到英語的環境裡,半年後就可以琅琅上口。試想,白人的小孩從小就接觸英文十幾年若不用功,英文照樣FAIL。除非你在台灣的根基很好(就像【英文小魔女】一樣)否則小孩子會非常辛苦的。因為在學校里,光會說還不夠,大部份的作業、報告都要有良好的WRITING為基礎的。

我就認識一位小孩,去年九月隨家長移來此地,和我女兒同校;讀了一年就讀不下去了,打算七月再搬回台灣念國中。

就業

根據報載,加拿大的新移民和本地青年同樣面對就業困難,詳情如下:

新移民在加拿大勞力市場上堪稱弱勢族群,在這一方面與剛出社會的加國青年有部份「同病相憐」的處境。

雖然新移民在教育程度、年齡、技術和家庭責任感等層面,都和加拿大的年輕人迥然不同,可是這兩種社會群體卻有幾項雷同之處:同樣缺乏工作經驗,尚未建立良好社會關係和人際網絡,以及經常承受財務壓力。

新移民和加國青年在當今競爭強烈的勞力市場中力爭上游時,即使找到了工作,通常是半工、斷斷續續非全年上班,或拿得僅是低階的起薪。據一九九五年的一項調查統計,百分之六十八的加國青年,與百分之五十八的青壯新移民都在從事半職工(part time job),或不穩定的工作。

新移民和加國本地青年干的行業以售貨推銷和商品服務為主,近三分之一的新移民及四成三青年在這類較低薪的領域打工。

除了職業安排和工作類別非常相似,新移民和加國青年飽受失業打擊的境況也頗雷同。新移民在Montreal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七,本地青年也有百分之十八尋求工作無門,在多倫多和溫哥華地區兩者的失業情況也差不多。

百萬「棄屋」

在溫哥華市西區買一幢百萬豪宅,可能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有些人買了,卻不好好珍惜,任其荒蕪頹廢。溫哥華市長歐文認為這些「棄屋」影響市容觀瞻,準備修法 讓清潔人員可以強制進入整理,並強制要求屋主付清帳單,否則由市府自行拍賣償付。

本地「省報」報導,歐文發現這些百萬「棄屋」,大部分屋主都是有錢的亞洲人,且多數已離開加拿大,回流「祖國」。他們因為太有錢,離去時根本不在乎豪宅能賣幾個錢,乾脆不聞不問,任其風吹雨打。

這些「棄屋」雖然有漂亮的外型和寬敞的庭院,但在長期乏人照料下,豪宅竟變得蒼老頹廢,雜草叢生,像極了恐怖電影裡的「鬼屋」。許多鄰居不忍心愛的高級住宅區被這些「棄屋」污染,紛紛向市政府檢舉,要求市府拿出辦法。

歐文表示,這些「棄屋」屋主的行為,不但不尊重社區,也不把市府和加拿大放在眼裡,所以他決定要求市議會制訂一項法令,讓清潔人員可以強制進入高級「棄屋」,替屋主整理環境,事後市府會把帳單寄給屋主,如果屋主不付,當累積到一定數額,市府可以拍賣房屋,抵償欠款。

市府負責建築物檢查業務的史威迪表示,過去幾年溫市西區的高級「棄屋」有增加趨勢,目前已超過了一百幢,部分豪宅的市府估價達五百萬元(折合台幣一億多元)。市府擔心這些「棄屋」遭人惡意破壞,已封閉了其中的四十幾幢。

由於近年來移入人口生態的改變,對房地產業的衝擊影響甚大,這些豪宅想脫手都有很大的困難。就算是免費讓我搬進去住,我也住不起。光是繳房屋稅就夠嗆的了 每年至少都得付上萬元以上的加幣,還得加上房屋的維護、整理,庭園的照顧,暖氣的使用…等等支出,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力所及。

「網路兒童」

根據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由於公立學校重視電腦教育,已培養出新一代的「網路兒童」。但是民意卻也反映,現今高中學生的英文讀寫能力相對較弱,許多民眾並不滿意學校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尤其安省(Ontario)民眾對整體教育的滿意度最低。 這項民意調查是由一家民意調查公司於五月上旬,對一千一百十五人所做的調查。

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不認為今天高中學生有堅實的英文讀寫技能,其中以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尤持這種看法。而有百分之五十五,十八到三十四歲年齡層的人也認為,現今高中學生的基礎讀寫能力較弱。

報告指出,「顯然加拿大人擔心公立學校可能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基礎教育。」

在學生電腦教育的問題上,需要找出一個平衡點,因為讓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礎也是很重要的。

台灣新移民的最愛---卑詩省

卑詩統計局最新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前來卑詩省或加拿大的新移民報到總人數,均仍較去年為低。在華人移民方面,第一季仍以中國大陸前來的移民最多,台灣第二,香港居第三位。若以華人移民的人數與報到的省份相比,卑詩省則是台灣新移民的最愛,高達百分之六十三點七的台灣新移民選擇在卑詩省定居。

一九九九年前三個月卑詩省總共有七千九百七十七名新移民報到,較去年同期的移民人數減少了一千一百卅人。全加拿大有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一人報到,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九點一。

卑詩省的人口只占全國的百分之十三點二,但今年第一季全國新移民報到中,有百分之二十點五選擇卑詩省做為他們的新家,可見卑詩省有其特別的吸引之處。

另從今年第一季的移民性質來看,投資移民類與自雇移民類的人數都在減少中,雖然獨立移民的人數仍相當的多,但人數增加最快的移民類別則是依親或家庭團聚。

不管是加拿大全國或只是卑詩省,移民中最大的來源國仍是亞洲。依次序分別為中國大陸、印度、台灣與香港。今年第一季的中國大陸新移民,前來卑詩省的人數有 一千六百二十六人。台灣移民報到只有八百一十六人,香港則為三百八十八人。

雖然華人移民人口逐年降低,但卑詩省仍為加拿大新移民最喜愛居住的地方,僅次於安大略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