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投資加拿大的未來
送交者: 尚虹 2004年11月14日13:31:25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海外資歷認證:投資加拿大的未來

大華商報 尚虹 海外資歷認證(Recognition of foreign credential)是近年來十分引人注意的政府議題、智庫論點及媒體大眾關心的話題。移民部基於加拿大國家利益而擬定每年龐大的移民計劃時,初衷不言而喻:補充加國勞動力市場日趨短缺的局面,為整個社會輸入新鮮血液,擴大稅基,緩解高成本老齡社會的危機,使加拿大的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人口結構比例趨向相對合理,等等。除家庭團聚類或投資移民外,在選擇符合資格的技術移民時,一系列水準頗高的詳盡移民條件,使加拿大在近十餘年來吸納了大批以中國大陸移民為主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當這些經過嚴格篩選的專業人才來到加拿大後,卻在本地社會的技術勞動力市場遇到了意料不到的重重難關。不僅是主觀條件上存在語言障礙、所學專業知識不能接軌的問題,而且在客觀上,平緩的經濟發展似乎沒有創造更多的職位來迎納移民就業;很多行業有着複雜苛刻的入行程序與手續;雇主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不敢冒風險聘用移民,所有這些不利的客觀條件都反映在對海外學歷資格的不認可或懷疑上。連年積累的失業移民人群,造就了加國各種非專業簡單勞動工種中人才資源的大量浪費。有人因此開玩笑說:加國擁有世界上學位最高的出租司機和洗碗工。這種專業人才從事簡單勞動的普遍現象,不僅對移民不公,沉重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融入本地社會的熱情,而且與移民國策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大量從事低收入工作的移民實際上並未解決加國社會原已存在的不少行業專業人士短缺的現象,同時也未能人盡其用,創造大量社會財富,增加國庫稅入。如何認識並想辦法解決這種本末倒置、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成了無論主流社會還是移民社群不能不面對和關心的議題。究竟政府城海外資歷認證問題上已經做了哪些工作?認證後是否能有效幫助移民就業?雇主如何看待資歷認證問題?

雇主與資歷認證

如上所述,海外培訓的勞工在學歷和資歷的評估與認證方面在加拿大日益顯得重要,對移民人群技能、知識和經驗的準確理解與評估,在人盡其才方面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不承認外國資歷,一切都要重新考過,會造成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資源浪費,也使暫時有語言障礙而業務精通的人士無從出頭,只能從事低級簡單勞動,將所學專業及多年經驗白白閒置。認證工作做好了,就會有益於個人、雇主與國家經濟,反之,勞動力的潛能就會受到極大限制,受個人及家庭被迫承受低收入及低生活標準的痛苦,對國家及企業主一樣沒有任何好處。不過,是不是個人資歷得到認證,就會有工作的機會呢? 2000年9月,加拿大勞動力及商業中心(CLBC)受加拿大移民及公民部和人力資源發展部的委託,開始在雇主中展開對這一議題的調查與討論,並希望由此促進省的層面上的資格評估服務工作。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1月,該中心通過電話,採訪了雇主代表、政府代表及省資歷認證評估服務代表,了解到現實社會中雇主的立場和觀點。首先,加拿大的雇主用很多方法來評估海外資歷。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行業需求。如果一些職業需要正式的證書和執照,由於這是由省證書執照機構頒發和管理,那麼,應聘的人一般應先考取相應的牌照。對於其它不需要牌照的職業,雇主的考察方法就多種多樣了。既可以通過省資歷認證機構來調查學歷的真實性,也可以通過非正式的私人關係網了解受聘者的情況。還有的完全取決於面試感覺。不少雇主強調相關工作經驗,勝過一紙文憑。雇主更看重應聘者所展示的對於所需職位的能力與英語水平,他們希望找到立刻能派用場的雇員。一些公司或部門組織已開發出一套公平的針對任何人的職業標準,不管應聘者是外國學歷背景還是加拿大背景,這使得整個過程更透明化,也更公正。其次,雇主們關心下列關鍵問題,他們希望解決醫生和工程師領域的資歷認證,由省或聯邦發照機構授予專業認證。他們普遍認為執照的審批過於嚴格。他們還認為移民在原居住地因缺乏信息而不了解來加拿大後面臨的資格不被認可問題。為了避免誤導和幻想,行前的真實情況輔導顯得尤其重要。他們還認為目前的移民職業評分過分看重一紙文憑,而忽略了經驗的重要性。省資歷認證機構在社會中的作用還不明顯等等。

資歷認證的常識

只要您想進入職場,或想要攻讀更高學位,您就會面對自己在原住國的學歷資歷進行評估的問題。 總的來說,如果您的行業屬於可管理的規範行業,那麼,就要由相應的省或特區機構進行評估,拿到相應牌照。如果是非規範化行業,資格的認可就完全取決於雇主。那麼,什麼是“規範行業”呢?這種行業是由省和特區(有時是聯邦)法律所控制,並由相應的專業組織實體來管理的行業。這個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入行條件和工作標準,評估申請人的資格和學歷,出具證書、註冊、頒發牌照等。通常會有考試、實習、語言能力要求等。如果您想在規範行業工作,並擁有相應職稱,您就必需有牌照或證書。約百分之二十的加拿大人在規範行業工作,如獸醫、電工、水管工、藥劑師、醫生、工程師等。這一系統的規範化旨在保護加拿大人的健康和安全,只有符合相應標準和能力的專業人士才能入行。而非規範化職業則指哪些不需要法律規定或限制的行業,不需要牌照、證書或註冊。加拿大職業工種的大部分都屬於這一行業。專業證書的展示與否取決於雇主的用人要求。有的雇主雖然知道某工種不是規範行業,但仍然需要申請人出具相關專業協會的註冊、牌照或證書。 每一個規範行業的職位都有一套統一的評估標準,這通常由省的專業協會認證機構來管理。申請人可能需要進行專業的和語言的考核,來評估從業資格,同時,要求有特定期限的監管之下的實習階段。作為申請人,首先,可以從原居住國的對應專業協會尋找,是否與加拿大有相互承認的聯繫。然後找到打算定居的省和特區行業監管部門的地址和聯繫方式,寫信詢問特別的要求及牌照、證書、註冊等費用,以及評估的推薦程序。一般說來,評估機構將會回信告知所需文件及評估費用。各省各工種的評估情況不同,耗時長,花費大,所以在準備申請評估前最好了解相關進程和要求。

政府的作用

目前,政府主要在兩個方面幫助移民融入本地社會,一是撥款加強語言培訓項目,二是施壓於資歷認證機構,促其加快工作。2004年5月7日,新任移民與公民事務部部長絲高宣布,聯邦政府再次加強語言培訓項目,保證高達一年兩萬的新移民受到高水平的語言培訓,這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掌握工作場合的語言技能和更多詞彙。目前,聯邦政府每年花費1億4千萬的經費在語言培訓方面,可以滿足約5萬成年移民的語言學習需求。而新增經費則是專門用於較高程度的語言培訓,從而使移民能夠進入職場,如醫護行業、工程師、客戶服務及管理和經營小企業等等,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能和經驗,降低移民與本地出生者在職場中的收入差距。 2004年4月,時任加拿大多元文化暨婦女國務部長的Jean Augustine在宣布聯邦撥款,改進移民資歷認證工作的時候,亦鄭重表示:“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國家。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移民的技能和知識,這不止是移民的議題,它亦影響整個的加拿大人。全國都會因為高技能的人才被隔離在職場之外,不能參與主流經濟和社會而受到損害。”新任多元文化部長陳卓愉先生於上月在溫哥華特地與本地華人專業人士協會和社區協會的代表舉行了一次有關資歷認證的聽證會,了解華裔社區對聯邦和省政府所做努力的意見及改進資歷認證工作的建議。日前,BC財政廳長范高廉(Gary Collin)在與大溫華裔商界人士舉行座談時,也再次談及海外學歷認證議題。 范高廉表示,在海外學經歷認證事務上,省府正積極與聯邦交涉中,聯邦工業部長艾民信也積極參與其中,“預期聯邦政府近期內即會有相關宣布”,省府則會由增加培訓資源及機會、與專業團體加強協調等層面着手配合。 他還透露省長金寶爾不久前曾與馬田總理當面商談過這項認證問題,雙方都認識到,要解決此事,除了聯邦和省府應盡力推動外,無論是工程、會計或醫護等各個直接轄管證照核發的專業團體,“都有責任拿出更大決心,一起來改善這項問題”,政府必要時也應介入施壓。 不同的聲音

在海外學歷認證的議題上,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政府花大力氣在促進資歷認證上是白費力氣,白花資金。反對學歷認證的理由有兩點:一是認為目前加拿大本身的經濟發展不能吸納過多移民,移民部需要修改每年的移民計劃,否則只會造成更多的失業人群。新移民的失業及高才低用與資歷認證無關,而與實際的職位空缺有空。既然本地出生的大學畢業生都難以找到專業工作,說明職場趨於飽和,而非短缺。二是認為大多數移民本身語言存在障礙,不僅在規範行業難以考取牌照、證書,就算承認其過往學歷職稱,他們亦難勝任本職工作。而大量非規範化行業並不需要證書,往往取決於雇主的判斷。而語言能力差的新移民在求職中明顯處於劣勢,無論是簡歷寫作,還是面試談話,均不能符合雇主要求,即使他們有很高的真實的學歷,並經過認證,亦無助於其獲得職業。因此,在海外學歷認證議題上,一方面,固然要呼籲政府加大力度,社會上下幫助移民就業,另一方面,移民也要積極面對自身不足,努力進取,改進語言技能。同時,作為一項社會工程,它本身與加拿大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只有繁榮的經濟,才會有旺盛的勞動力需求。在解決移民就業方面,並非單純的認證就可以實現移民的“融入之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美加冷淡的關係何時才能升溫?
2003: 加拿大的交通
2002: 回國南下記-過零丁洋
2002: 我看海外華人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