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七葷八素 > 帖子
英德首次發現距今一萬多年、保存完整的人骨遺存
送交者: MaggieS 2016年09月28日19:52:50 於 [七葷八素] 發送悄悄話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廣東省考古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英德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位於英德的青塘遺址黃門岩1號洞,發現了廣東乃至嶺南最早的古代墓葬,並從中發掘出保存較為完整的人體骨架。這是廣東保存最完整的1萬多年以前的古人類化石,為廣東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華南地區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經測定,此次發現的人骨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專家告訴記者,人骨發現時呈蹲踞葬形式,這表明,在13500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生死觀念和有意識的埋葬行為。

本次考古發掘還發現多處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古人類用火遺蹟,出土了上千件古人類生活遺留下的打制石器、早期陶器、骨角器與蚌器等文化遺物。

現場

罕見“蹲踞葬”意外現身

位於粵北地區的英德市青塘鎮,喀斯特岩溶地貌廣布郊野。沿國道旁的一條雜樹遮蔽的羊腸小徑,記者隨考古隊來到黃門岩1號洞,這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史前人骨化石就出土於洞口向陽的位置。記者在現場看到,在8平方米大的探方里,墓葬(編號M1)部分僅占0.5平方米。人骨化石被發現時,是採用“蹲踞葬”葬式,上肢蜷於胸前、屈膝下蹲。

“發現古人類人骨是一個很大的意外。原本我們與北京大學共建的史前考古基地計劃展開一個綜合研究,目的是考察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文化遺存、年代與古氣候環境,以及古人類棲居形態或者叫聚落形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鄧宏文有些激動地說。



古人類人骨化石發掘現場

從現場情況來看,M1出土的人骨化石較為完整,包括上肢骨、椎骨、肋骨、盆骨和下肢骨等。但奇怪的是,墓穴中並未發現原始人的頭骨。考古工作人員解釋,該處地層堆積在地下河水流作用下局部發生過坍塌,這很可能是頭骨沒有保存下來的原因。

為何古人類選擇在洞口、而非溶洞內進行埋葬?鄧宏文解釋,M1所在的洞口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岩廈”:岩石經長期地質作用形成“屋檐”,可以達到遮日避風的目的,卻沒有洞穴內部的陰冷、潮濕,更適宜古人類的活動。

更為奇特的是,這件人體骨架採取的“蹲踞葬”葬式,在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此前均有發現,在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較為流行。考古專家稱,“蹲踞葬”為研究該地區的文化特徵提供了可能性。至於其背後確切的文化內涵,至今仍然眾說紛紜。

嶺南地區土質酸性太高,古代人骨保存下來難度很大,但因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質結構,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鈣,鈣化的人骨因此被保存下來。溶洞內的水中含有碳酸鈣,能讓土壤膠結得像石頭一般硬,人骨化石也與堆積地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但這也給考古工作帶來了巨大難度。

“鐵錘、鋼釺、手術刀、牙科工具……幾乎所有手頭上的工具都被我們用上了,才將人骨一點點清理出來,以確保化石免遭二次破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劉鎖強說。

人骨化石被發現後,考古工作人員隨即對其共存碳樣進行加速器質譜(AMS)測定,結果為距今13500年左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廣東過去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僅有零星的牙齒或頭骨化石,這次發現1萬多年以前、保存比較完整的人體骨架,尚屬首次。”鄧宏文介紹道。

突破

大量生活遺蹟見證文明演進

從黃門岩1號洞沿小路走約50米來到2號洞口,這處岩洞洞口更高,山體氣勢逼人,洞內更為寬敞明亮。“這裡地形開闊,前後都有河流經過,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適宜群體性棲居。”劉鎖強介紹道。在這裡,考古隊發掘出上千件古人類生活遺留下的遺物遺存。

2號洞的出土文物與1號洞墓葬所處時代相若。在考古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的部分出土文物中,包括了古樸的打制石器、用鹿角製成的角鏟、用蚌殼製成的蚌器,以及用骨頭磨成的骨錐、骨針等。記者還在現場發現膠結的地層剖面上附着的一些陶器碎片,這些陶片雖然原始、粗糙,但上面印有一道道細小的繩紋。



2號洞發現的貝殼及螺殼

“這大概是用草編繩製作而成的一些紋飾,反映出在此居住的人類或許已經形成審美觀念。”劉鎖強推斷,陶器碎片大多來自炊具或食器。

“我們初步推斷,2號洞的洞口很可能是古人類處理生活垃圾的地方。”劉鎖強推測,古人類選擇2號洞作為生活區,而墓葬則選在了1號洞,“假如這一推論成立,表明當時人類對空間已產生按功能分區的觀念。”

文明的演進不但帶來生產工具的進步,也大大拓寬了古人類取食資源的範圍。考古隊發現了大型動物和小型動物的碎骨,其中大量骨片長度不超過2厘米,反映出古人類對肉食的加工利用程度非常高。至於螺、蚌的化石殘骸,更在洞口堆積,說明古人類也開始大量食用水產品。

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取得的這些革命性突破,考古學家稱之為“廣譜革命”。“這得益於食物加工、儲藏技術的進步。我們在1號洞、2號洞都發現古人類用火的遺蹟。火塘底部人為置放的石塊表明,他們已經懂得有意識地保存火種。”劉鎖強透露,接下來,考古隊將對地層中的土樣進行植物考古分析檢測,以了解青塘遺址是否已出現原始農業的跡象。

謎團

希望從中提取有效的DNA

或許令人難以想象,橫跨300多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只相當於人類的“童年”。而舊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大約只有1萬年。是什麼轉折促成人類從“童年”走向“青年”,生計方式從採集狩獵走向農耕定居?人類行為與環境變化之間存在哪些關係?

為進一步破解上述疑團,從今年6月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手對青塘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青塘鎮一帶的洞穴保存狀況相對較好,我們幾乎將整個青塘鎮的山頭都跑了個遍,發現了七八處古人類活動的洞穴地點。”鄧宏文說。

本次考古發現,讓人聯想起兩年前在鬱南磨刀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址。該發現將廣東最早的人類活動時間,大幅提前到數十萬年前。而與磨刀山遺址相比,青塘遺址發現的器物無論種類或數量,都大大超出前者的水平。

“磨刀山發掘了200多平方米才發現幾百件石器,黃門岩2號洞才發掘了10多平方米就出土了過千件。人類活動顯然要頻繁得多。”鄧宏文表示,過去,學界對早期人類聚落形態的認識,長期停留在空白狀態,而青塘遺址群、尤其是黃門岩2號洞地點的發現有助人們尋找更多答案:“古人類人丁稀少,能夠形成長期居住的聚落,說明這裡的人群已壯大到一定的規模了。”

由於考古發掘面積有限,除了已經發現的M1之外,1號洞周邊是否還存在其他古人類的墓葬,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而在這具古人類骨架背後,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尚未揭開:這位嶺南先民究竟來自何方?他是否就是現代嶺南人的“老祖宗”?至於人骨的身份,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質特徵等,都有待後期實驗室數據加以一一解答。

“我們希望能從化石中提取到有效的DNA成分,藉此判斷出他的人種來源,並推測人群的遷徙路線。”劉鎖強表示,未來還將對遺址周邊的古環境進行還原,檢測結果爭取年內初步完成,明年考古範圍還將進一步擴展,相關工作將在未來數年持續推進下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來點清熱養生小粥吃吃!
2015: 豆腐多種吃法
2014: 《周末特供》 20140928 台客狂饗曲 “
2014: 男人女人性問題是這樣惡性循環的
2012: 曉雨:鮮肉月餅和五仁月餅
2011: 掌握4個小技巧做出漂亮的菊花豆腐
2011: 接龍:花心大卷--龍鄉健康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