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美國的面試之旅(11-14)
送交者: 面試之旅 2005年04月03日12:44:2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美國的面試之旅(十一)

淺嘗芝加哥

UChicago地處Hyde Park,離downtown還有20分鐘的車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從這
里向東眺望,水天相接的密歇根湖便躍入眼帘。而北邊則是downtown高聳入雲的樓群,如
同在平坦的大地上突兀而起一座鋼筋水泥的森林。芝加哥也是美國著名的文化之都,我就
利用這一天的空餘時間,來感受一下這座歷史名城的氛圍。

我首先去參觀科技博物館,就在UChicago的對面。第一天晚上從機場送我來的出租車司機
就給我強力推薦了這裡。他是密歇根大學的工程碩士,現在暫時靠開出租養家糊口,美國
的就業市場可見一斑。博物館像一個巨大的太空艙,分有上下三層展廳。裡面的內容真是
包羅萬象,從物理化學到文化地理,從挖煤採礦到航海航空。有人說美國是孩子的天堂,
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這裡的確是孩子的樂園。每個展廳都用遊戲和動畫把深奧
的理論用極具趣味性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個解釋化學合成的展室被設計成由鏡子組成的迷
宮,而參觀者則是一個氫分子,在迷宮中走來走去,不斷的與別的原子分子“撞擊”,最
後變成一個長鏈的碳水化合物。還有一個演示煤礦開採過程的專題,參觀者自己成了採煤
工人,鑽到地下去參與挖煤運煤的全過程。很多個展廳都被設計成飛機、潛艇等的內部,
讓人過一把當飛行員、海員的癮。孩子雖然是這裡的主力軍,但成年人也是樂此不疲。

出了科技館,我就向downtown出發,也稱The Loop。芝加哥是一個很難讓人迷路的城市,
街道基本成方格網狀分布。南北向的叫Avenue;東西向的為Street,從北向南依次編號為
1st, 2nd, 3rd… 汽車停在Michigan Avenue的南端,對面就是芝加哥最著名的藝術博物
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Stanford的Cantor藝術中心雖然不錯,但畢竟只
是一個大學的博物館,和Art Institute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裡收藏着來世界各地、
不同時期的繪畫、雕塑珍品。中國的古玩、字畫也在其中占有不少的分量。在異國他鄉看
見熟悉的瓷器、佛像,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走在中國展區的,不自覺地就昂頭挺胸,好
像在對每個人顯示:嗨,我就是來自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國度!

當然,主要還是要欣賞在國內不常見的部分了。歐洲的藝術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西
方的繪畫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他們用表現力很強的油彩,畫面大多比較鮮明而具有真實感
。主體也以人物或靜物為主。我對藝術懂得不多,也就是看個熱鬧。在歐洲裝飾藝術區擺
放着不同時代風格的家具器品,如洛可可、維多利亞等等。讓人聯想起《沙翁情史》等西
方古裝片。這裡還展出着不少其他民族的特色,比如印第安酋長耐肥危暄諾哪究掏繼?等等。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現代藝術展廳,一進門就是一幅巨大的毛澤東像,塗着眼影
抹着口紅。真不明白這些現代藝術家都是怎麼想的。

在Art Institute轉了一下午,出來後我就沿着Michigan Avenue一直向北走。這時才體會
到芝加哥建築之都的美譽。放眼望去,風格各異的摩天大樓比肩接踵,令人應接不暇。仿
古希臘的大理石殿堂,哥特式風格的教堂,現代的幾何狀玻璃大廈,漫步其間,如同在讀
一部活的建築史。以前,總覺得高樓大廈把北京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美國城市。到這一看,
才知道北京的現代建築也就算個小兒科吧,可別畫虎不成反類犬。站在The Loop的街頭,
你便真的置身於森林之中,周圍的大廈高聳入雲霄,連Sears Tower也只是偶爾能露出塔
尖。此時,我真切的體會到了這個世界的博大,一種個人的渺小感突然襲來。申請學校、
參加面試,這些占據了我最近大部分精力的事,對於這裡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毫無意義。即
便對於個人,今時的得與失在若干年後看來也不過是過眼雲煙。我想,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也許才是更高的智慧。

晚上,查email,看到一封從Stanford來的信。今天,委員會討論了我們上周末面試的結
果:我被錄取了。

美國的面試之旅(十二)

初到紐約

飛機晚點,九號一天都耗在機場,晚上六點多才到紐約。 Rockefeller給我安排了一個學
生host,負責我這幾天的活動。我們之前用email聯繫過,看名字知道是中國人,當時還
挺奇怪,沒聽說Rockefeller這兩年在大陸招學生呀,莫非是美國轉學去的。出了機場,
看見一個背着書包的中國男孩,便走過去自我介紹。果然是他了。一問之下,才知道是0
0級物理系的師兄。原來還是山外高人。好幾天沒說中文了,這下逮到親師兄,痛快說了
個夠。晚上在學校旁吃的中餐,比Stanford那的正宗多了。

Rockefeller是一所專門的醫學研究機構,坐落在曼哈頓的中部,東臨East River。校園
很小,一共就十來棟樓。主要的實驗樓就是Weiss和Rockefeller兩座實驗樓。但在寸土寸
金的曼哈頓,這可算是風水寶地了。如果單看綜合排名,Rockefeller決無出眾之處。但
行內的人都知道,它可坐着生物研究領域的頭幾把交椅。他們的faculty中有相當一部分
都在HHMI。建校一個世紀以來,共有23位Nobel獎獲得者與該校有聯繫。近幾年勢頭更猛
,從1999到2003連續四年的Nobel獎都花落Rockefeller。而且學校很有錢,對研究生也十
分的照顧。除了基本的獎學金外,學生每年還有一部分錢可用於出差、開會,以及購買個
人電腦。學校提供on-campus housing比別處便宜多了。從教育上來講,他們是課程設置
是我所知道學校中最靈活的一個:幾乎沒有必修課,而且如果學生在別的學校修課,學校
會報銷所需的學費甚至交通費。Rotation更是沒要求,你可以只做一個,也可以做n多個
。來之前我就覺得,這實在是一個很讓人動心的地方。

紐約的冬日

今天是正式報到的日子,正式的活動從下午開始,而與教授的面談大都安排在明天上午。
Hermann Steller由於今天就要出差,所以安排我早上8點與他見面。他果然是個大忙人,
見了我沒聊兩分鐘,就開始給我講他的研究。我本來還害怕這種非面試性質的談話會冷場
,後來才發現這種擔心就是多餘。他一張開嘴就沒個停,滔滔不絕的講了近半個小時,我
愣是沒插上幾句話。最後塞給我一堆論文,跟我道歉說他唱了半小時的獨角戲,問我還有
什麼問題。我也不好意思多待,就起身告辭了。出來之後又碰見他,夾着公文包,行色匆
匆走出校門,沒入紐約街頭熙攘的人流中。

上午沒事,我趁着天好,到外面走走。紐約的冬天能比芝加哥點仁慈些,雖然也很漫長,
但至少沒那麼冷。今天的天氣還不錯,太陽照在路邊的積雪上,預示着一個暖暖的冬日。
和The Loop相似,曼哈頓的街區也像一個長方形的棋盤,道路不寬,都是橫平豎直的,基
本沿用標準的命名體系:南北向的稱作Avenue,從東向西依次命名為1st,2nd,3rd…;
東西向的稱作Street,從北向南依次命名為1st,2nd,3rd…。沿着66th Street向西,走
不遠就到了著名的5th Street(第五大道)。可能是才在芝加哥受過視覺震撼的緣故,也
不覺得這裡有什麼過人之處。

眼前就是Central Park,又一個提到紐約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的名字。也許這是實在不是參
觀紐約的合適季節,公園裡一片蕭條,殘雪斑斑。不知什麼緣故,便道上都架着桔黃色的
幡帳,在白茫茫的背景下顯得十分突兀。這也許又是現代藝術的風格吧。

在Central Park中穿行了十幾分鐘,就來到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作為美
國著名的文化藝術之都,以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出名:Modern Art Museum,American Mus
eum of Natural History,Museum of Sex,Children's Museum… 其涉及面之廣,藏品
之豐富恐怕沒有幾個城市能與之媲美。而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又是其中最為出名
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光亞洲藝術就設有中國、日本、朝鮮
、東南亞幾個專門展區。與芝加哥的Art Institute相比,這裡的展品又更上一層樓。真
是一山還比一山高。

一進門,就進入了埃及展區。極具特色的繪畫、雕塑仿佛一下把我帶到了尼羅河畔。走過
巨大的法老塑像,迎面又出現了嚴肅的Sphinx,似乎正要向我詢問那道經典的人之謎語。
在這,我頭一次親眼看見木乃伊。木乃伊外還有內、外兩層棺木,其繪畫之精美,令人稱
絕。不過想象一下白布裹的內容,再聯想到“木乃伊歸來”,不免讓人不寒而慄。最酷的
是,一個展廳復原了Dendur神廟的遺蹟。走在其中,我

美國的面試之旅(十三)

Open House

一大早就飄起了雪花,烏雲低低的壓在頭頂。我裹緊了大衣,向Rockefeller實驗樓走去
。第一個面談的教授的是線蟲領域的大牛,Cori Bargmann。曾聽人說過,女科學家有兩
類,一類是不把自己當成女人,舉止打扮和男人沒什麼區別;另一類則極其的優雅風度,
集聰慧柔美於一身。Cori就是後一類的典型代表。深眼窩高鼻梁,飄逸的金髮隨意的披散
在肩上,質感的西裙襯托出高挑的身材。談起她的研究工作,又是一絲不苟,有條不紊,
顯示出極高的科學素養。而人又很和藹,笑起來眼睛一彎,給人一種親近感。如果一定能
進她的實驗室,我倒是很可能會選擇Rockefeller。可惜接下來與Tom Tuschl的經歷卻讓
我哭笑不得。我一進他的辦公室,就聽見有嬰兒啼哭的聲音。不知何故,今天應該是和學
生見面的日子,他卻把他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兒子帶到辦公室。嬰兒的哭聲讓我們都不能集
中精力。他不時的起身,去看看兒子有什麼問題。最後,他乾脆讓我抱一個,他抱一個,
一塊當起了保姆。我眼睜睜的看着他兒子的口水留到我褲子上,但又不好說什麼,只得繼
續裝着笑臉聽他講話。下一個學生一到,我趕緊起身告辭,讓他們換一個人折磨吧。

最後拜訪的Paul Greenguard是2000年Nobel生理醫學獎得主。他還是很平易近人的,跟我
聊到他訪問北京的經歷。當時有個學生問他怎麼才能得到Nobel獎,他說做科研並不是為
了得Nobel獎。那個學生還覺得不可理解。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得獎是一個機遇問題。而
真正成就一個偉大科學家的,是如何去思考、探討關繫着人類生息的重大問題。記得聽一
位中國教授講,做科學,最讓人享受的不是論文發表的那一刻,而是煮杯咖啡、和同事一
起啃數據的時光。也許,學術生涯是最不能功利的了。如果一定要說其目的何在,可能就
是那種用科學的眼睛去看清這個紛繁世界的美感吧。

Rockefeller也同樣安排了Poster Session。吃完午飯,高年級的研究生們就在Weiss實驗
樓二層的大廳里拉開了架勢。但畢竟這裡的研究規模比較小,Poster Session比Stanfor
d小氣了不少。當然,數量並不能代表質量。我聽了幾個,還是挺有趣的。但這時我已經
累得沒法思考了。北京到舊金山,16個小時;舊金山到芝加哥,2個小時;芝加哥到紐約
,又一個小時。我的生物鐘估計都快崩潰了。回去一覺睡到晚上,連Rockefeller很特色
的系列講座也沒聽。

講座可以不聽,但今晚的NYC Nightlife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錯過的。晚餐過後,所有的
學生按自己的選擇分為幾組:音樂劇、爵士音樂會、喜劇表演或是去泡吧。我選的是去百
老匯聽音樂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完全是出於好奇。好幾個人一聽到我的選擇
,先是大吃一驚,然後就用一種很同情的眼神看着我。感覺這種傳統的音樂劇對於他們就
好像京劇對於我似的。不過,怎麼說我也要去經歷一次。

出租車停在一片靡紅燈之中,這就是百老匯了。其實只是一條狹窄的街區,但兩旁晝夜不
眠的劇院給它注入了無窮的活力。每個劇院的門口都排着長龍,人們說笑着,臉上寫滿了
對今夜的期盼。在人流的簇擁下,我們湧入了Majestic劇院。很歐洲的感覺,象牙白扶梯
,紅絨布地毯,高大的拱門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紋。兩側還有幾個包廂,奢華的樣子讓坐在
二樓最後一排的我們好不眼饞。剛開演的時候,我還有點忐忑:不會太難以忍受吧?其實
這種經典音樂劇,幾十年經久不衰,至今還在不斷的重新排演,必然有其獨特的魅力。場
景布置和人物表現的確是比較誇張,但在音響和燈光的烘托下,恰到好處的達到了劇情所
需要的渲染效果。沒過幾分鐘,我就完全融入了舞台的氛圍中。特別是當Raoul和Christ
ine對唱“All I Ask of You”時,音樂和感情絲絲入扣,我覺得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
心好像也被融化了。

美國的面試之旅(十四)

感受紐約

早上的Brunch之後,Open House就基本結束了。也許是因為天氣,也許是因為勞頓,我在
這的整體感覺就是——壓抑。昨天下午,從Poster Session回去的時候,我抬頭看看陰霾
的天空,再環顧校園中光禿的樹枝、枯萎的草坪,胸中真是說不出的憋悶。Rockefelle絕
對是一個相當出色的研究所,只是我不屬於這裡。也許部分是因為紐約吧。來之前就有人
提醒我,紐約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喜歡她的人覺得她是天堂;而不喜歡她的人則覺得她
像個地獄。雖然不至於這麼極端,但我的確不太能欣賞紐約的躁動而世俗的氣息。

但話說回來,既然到了紐約,不四處看看也太對不起自己了。我再一次施展了壓馬路旅遊
大法,從Rockefeller一直走到聯合國大廈,轉到時代廣場,最後抵達帝國大廈。於是發
現,這個城市,也蠻有味道。從氣候和氛圍上講,紐約和芝加哥很相似。但我覺得芝加哥
更有股貴族的氣質,而紐約則更加活躍,更加開放。

乘地鐵來到曼哈頓南角,這才是紐約最精華的地段了。只可惜世貿大廈已經沒了,留下一
片廢墟,供遊人瞻仰。這可是活生生的例子,教育美國民眾反對恐怖主義是多麼的重要,
布什政府是多麼的英明。南角的道路不如中部那麼整齊了,沒法完全沿用第一第二的命名
體系,而起了很多新的名字,比如水街啦,牆街啦。牆街(Wall Street)聽起來可比華
爾街土多了,但我覺得更貼切:兩列方方正正的摩天大樓羅列在一條窄狹的巷子兩側,好
像是用牆圍住的街道似的。

走到最南端的Battery Park,自由女神像就隱隱的浮現在海上。從那一刻起,紐約也變得
迷人起來了。冬日的陽光斜斜的灑在海面,泛起的粼光與周圍玻璃大廈的反光突然讓我有
種時空倒換的感覺。成群的海鷗在天空盤旋,嘎嘎的鳴叫着似乎在給路邊的藝人伴奏。“
嗚——”,去自由女神像的遊輪啟航了。在船尾激起的浪花中,曼哈頓逐漸展現出她最美
的一面。她是那麼高貴而華麗,矗立在一望無際的碧海中。各色建築在其上爭奇鬥豔,直
入雲霄的、小巧玲瓏的、玻璃圍的、磚瓦築的、現代的、古典的,應有盡有。於是,終於
體會到,曼哈頓,不愧為美國的一顆明珠。

遊輪划過一道優美的弧線,繞過自由女神像,停靠在自由島碼頭。在蔚藍的海天之間,女
神巍然挺立着。銅綠色的衣衫隨風飄舞,在陽光下泛着光澤。她堅毅的注視着遠方,左手
舉起火炬,有力的伸向天空。浪漫的法蘭西,將她對自由的嚮往和熱愛,完美的賦予了這
尊女性塑像。基座內部的博物館,詳細地介紹了修建自由女神像的歷史、過程,還展覽了
女神臉部和腳部的等大復製品。

隨後,遊輪又帶我們來到了Ellis島。本世紀初,數百萬移民就從這裡進入了美國。由於
宗教迫害、政治流放、家庭聯繫等等理由,他們從舊世界不辭萬里到達Ellis島,登記、
註冊、體檢,然後湧入新世界,開始實現夢想的第一步。時隔百年,那時的新世界現在也
逐漸褪色了,但在我們這些留學生的身上,似乎還依稀可見他們的影子。只是,我們更多
了份理智。我們知道,擺在面前的,不是一條黃金鋪成的通天大道,而只是叉路口的一個
選擇。它通向什麼地方?那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美、德四個世界一流大學哲學系比較分析
2003: 不到美國非好漢
2002: 新加坡人生活雜談
2002: 我的要分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