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歷史與現實:中國奧數現象的背後
送交者: gama 2005年09月14日21:26: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來,媒體對“奧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奧數班”一片討伐之聲。有關人士指出,中小學“奧數班”過於火熱,並且日趨功利化和低齡化,對推行素質教育產生了不利影響。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紛紛出台規定或採取措施,禁止舉辦收費的“奧數班”和叫停“奧賽”。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著名華人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發表看法說,“奧數”無助於甚至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他不贊成中國以“奧數”的形式培養學生。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的“奧數”熱?在此,我們約請專業人士撰文回顧奧數的歷史,分析國內“奧數”熱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以助人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這一問題。

奧數簡史

  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已走過了百餘年的歷史。

  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門通過一項決議,準備在中學舉辦數學競賽。當時著名科學家埃特沃什男爵擔任教育部長。在埃特沃什的積極支持下,這項比賽得到了發揚光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組織地舉辦的數學競賽。後來匈牙利也確實產生了許多著名科學家,比如分析學家費葉爾、舍貴、拉多、哈爾、里斯,組合數學家蔻尼希,以及著名力學家馮·卡門,著名經濟學家、1994年因博弈論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豪爾紹尼等鼎鼎大名的人物。

  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別於1902年、1949年、1950年和1951年開始舉辦中學生數學競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個超級大國———前蘇聯和美國。1934年,在當時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由著名數學家狄隆涅主持舉辦了中學生數學競賽;1935年,莫斯科也開始舉辦。這兩個競賽都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全俄(後改“全蘇”)數學競賽直到1961年才開始。前蘇聯把數學競賽稱作“數學奧林匹克”,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些觀點在教育界一直有着很大的影響。

  在美國,由於著名數學家伯克霍夫父子和波利亞的積極提倡,於1938年開始舉辦低年級大學生的普特南數學競賽,很多題目是中學數學範圍內的;普特南競賽中成績排在前五位的人,就可以成為普特南會員。在這些人中有許多傑出人物———菲爾茲獎獲得者芒福德、米爾諾、奎倫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威爾遜等。1972年起,為準備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而開始舉辦美國數學奧林匹克,它的命題水平也非常之高。最終選拔出來的國家隊隊員在西點軍校等地集訓,並與父母一同到白宮接受總統接見。

  50年代,羅馬尼亞的羅曼等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舉辦國際性的數學競賽了。這就是影響最大、級別最高的中學生智力活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由來。按照英文縮寫,就是現為大家所知的IMO。第一屆IMO於1959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當時只有七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民主德國、前蘇聯)參加。後來,美、英、法、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和亞洲國家也陸續參加。在今天,IMO已波及到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

  除了最初幾屆,IMO共有6道試題,正式比賽分兩天,每天做三個題目,總共9小時。每題滿分7分,總分42分;團隊總分252分。大約有十二分之一的學生可以獲得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數量分別是金牌的2倍和3倍。IMO試題遍及的數學領域包括:數論、多項式、函數方程、不等式、圖論、複數、組合、幾何和博弈遊戲等幾大板塊,這亦構成了各國數學競賽的命題方向。

  IMO為發現數學人才做出了貢獻。許多IMO優勝者後來成了傑出數學家,如沃爾夫獎獲得者盧瓦茲、菲爾茲獎獲得者德林菲爾德、約克茲、博切茲、高爾斯、馬古利斯、拉佛閣等(其中前5位得過金牌)。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數學競賽起步較晚,但後勁十足。“我們也要搞數學競賽了!”華羅庚說。1956年,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漢舉辦了一次數學競賽;由於政治運動的影響,這一活動時斷時續;1962年政治環境開始好轉,北京等城市又舉辦了幾次。到了“文化大革命”,教育陷入了全面癱瘓的狀態。相比之下,前蘇聯在戰爭和政治恐怖的惡劣環境裡,還能堅持舉辦數學競賽,莫斯科競賽只在1942—1944年中斷了三次,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了。華羅庚旋即主持了全國八省市的中學數學競賽。1985年華去世,為了紀念他,於1986年開始舉辦低年級的“華羅庚金杯賽”,影響很大。1981年,中國數學會決定舉行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

  1981年,作為IMO東道國的美國邀請中國參加IMO。直到1985年,我國才派出兩名選手非正式地參加了IMO,成績不很理想。於是在全國聯賽之後再安排搞一個“冬令營”,後也稱“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團體第一名獲得“陳省身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選拔,以組建6個人的國家隊。1986年起,除了在台灣舉辦的一次,我國都派足6名選手正式參加IMO。除了三次成績稍有點偏後,中國總是第一、二名,而且以第一名居多。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競賽的情形也差不多。如今,中國選手在國際上摘金奪銀、凱旋而歸已成家常便飯。這些輝煌成績固然離不開層層選拔與培訓,但與今天的奧數熱並無直接關係,以前中國隊的成績也很好。

  奧數在1990年代初期並不熱,那個時候文科(特別是財經類)十分吃香。一切等到1998年以後,奧數突然變熱。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學考試取消,這一“減負”舉動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不少中學為了招收更多的優秀生源,把奧數作為標準。其次,是因為高校開始擴招,大家都意識到,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只有進入名牌大學熱門專業,才有更大的出路,而奧數又自然成了進入這些好專業的敲門磚。

  數學家是怎樣看待奧數的呢?

  “在(數學)競賽中獲勝,自然會感到高興甚至自豪,但在競賽中受挫,卻不需過分悲傷,也不必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感到失望。為在競賽中獲勝,是需要憑藉一些專門的天賦的,但這些天賦對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卻完全不是必要的。”

  這是偉大的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為一本奧數書寫的序中的片段。對於數學教育,柯氏亦不乏獨到見解。他指出,數學競賽首先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發現他們的數學才能。如果這一工作沒有預先做好,在低年級就大搞數學競賽,拔苗助長,多數人將會逐漸失去解題本領,甚至失去對數學的興趣。

  這確是真知灼見!在我國,柯氏的擔憂確實得到了不斷的印證。原因在於,中學數學所強調的邏輯嚴密性,與小學競賽的智力遊戲有較大差異。如果基礎沒有打好而進行帶有很大偏向性的培養,很多學生將不能適應中學階段的數學;而大學階段的數學又與中學數學有很大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奧數高手並不適合數學研究的一個原因。

  懷爾斯,這位解決費馬大定理的偉大數學家,卻被高爾斯評價為“不是天才”。高爾斯是菲爾茲獎獲得者、IMO金牌選手。他的根據之一就是懷爾斯沒有拿到過IMO金牌。高爾斯並不是刻意貶低懷爾斯。他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艱苦的科學研究和奧賽的重大區別;其次,他也認為在IMO上拿到獎牌是需要數學天賦的。

  國外奧數選手的培訓沒有我們這樣的規模,所以在IMO中得到獎牌的人確實十分聰明。比如1990年北京IMO中四個滿分選手之一的小拉佛閣,他的哥哥在2002年獲得菲爾茲獎;而人們認為小拉佛閣更有天才,他已得到很多大獎,將來也極有可能問鼎菲爾茲獎。相比之下,中國的各級奧數優勝者也有工作做得很好的,但目前還沒有取得菲爾茲獎級別的成就,這與他們在大學、研究生期間的學習方式也有很大關係。

  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認為,總體來說,中國競賽的命題水平較高,但與國際上比較尚有一定距離,某些難題出得過偏。命題水平的高低體現在它是不是具有好的啟發性以及趣味性。華羅庚也認為,出好題比解題更不容易。事實上,中國隊在國際上拿到第一名也並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十拿九穩,至少俄羅斯和美國的實力決不容小視。特別是,做偏題對於成為一名優秀數學家不利,故而引起了丘成桐的憂慮。

  相比之下,前蘇聯的命題水準就比較高。比如,莫斯科競賽中有這樣一道題:阿里巴巴試圖潛入山洞。在山洞入口處有一面鼓。鼓的側面有四個一模一樣的小孔,組成正方形的四個頂點。在每個孔的裡面各裝有一個開關。開關有“上”“下”兩種狀態。(注意:眼睛看不見!)如果四個開關的狀態全都一致,洞門即可打開。現允許將手指伸入任意兩個孔,觸摸開關以了解其狀態,並可隨自己的意改變或不改變其狀態。但每當這樣做了之後,鼓就要飛快地旋轉,以至在停轉之後無法確認剛才觸動了哪些開關。證明:阿里巴巴至多需將手指伸入五次,就可以進入山洞。

  容易知道,兩次操作(一次靠邊的兩小孔,一次對角線上的兩小孔)把不少於3個開關扳為狀態“上”,如果大門沒有打開,這就意味着第四個開關處於狀態“下”,這時阿里巴巴應將手指伸入對角線上的兩個孔,如果碰到向下的開關,把它扳為“上”,從而進入山洞;如果這一對開關均向上,則把其中之一扳為下。這樣,顯然兩個靠邊相鄰的開關“上”,另兩個相鄰開關“下”。然後阿里巴巴沿着正方形邊入手;如果兩個開關處於同一狀態,他就改變它們狀態從而進入山洞;如果兩個開關狀態不同,他應該都改變狀態,最後一次沿對角線找到開關,改變裡面的狀態,這樣最多五次。

  這道題目十分精彩,它考察的是在不同信息下的決策,需要你對問題本質的領悟和洞察。前蘇聯競賽中這樣的好題比比皆是,思考這些問題應該說是有好處的。

  深層次的問題

  我國的奧數現象背後是有些深層次的問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這種功利主義態度(不管是不是孔夫子的本意)不知毀了多少有才華的人,擠掉了他們的自由發展空間。今天,很多家長自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只有一個孩子,自然把希望盡數寄托在孩子身上,於是追求功名從古代社會的少數人演變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正是由於自己沒有文化知識,所以教育方式也不當,把分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無知地認定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極大地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與心理素質的培養。

  目前的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考試大國,正是由於目前的誠信度過低,除了考試、競賽,好像很難想得出更加公正、客觀的遴選人才的辦法。那些成天批評高考指揮棒的人可曾想過,如果取消或削弱高考,像美國一樣由老師參與推薦會發生什麼事情。相比之下,數學比文科、藝術更加客觀公正,而且考試成本又低,不像做實驗條件太高。因此,中國青睞以數學競賽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也有其必然的道理。

  說到這裡,筆者不妨多說幾句,其實比奧數更不合理的是英語考試。根據筆者的調查,不參加奧數的學生只要各門功課平衡發展,考一所理想的大學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事實上像上海中學這樣的“奧數重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極高。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也規定,一試的基礎分不到要求,二試的難題全都做對也不能得獎。而英語就不同了,簡直是人人非得過的“坎”:考研主要就是用很難的英語來“卡人”的;而工作以後評職稱,主要也是考英語,這就更不合理了。有的老同事工作能力很強,結果就在英語上栽了,你說他冤不冤?

  筆者同不少家長交流過,發現並非所有家長都對教育無知。他們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數學對於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理性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對孩子將來的大學專業和工作有實質性的影響。如果小時候數學基礎沒有打好,長大以後再補根本沒有可能。從短期的角度看,家長也懂得,數學的相關性最好,數學可以很有效地帶動理化和計算機的學習,而補習文科的效果相對就未必那麼地好(當然這確也是有些功利了)。

  在這兩點上,一批教育專家的“宏觀觀點”與家長的“微觀觀點”有一定的合拍之處。首先,從長遠角度看,奧數主要不以培養數學家為己任,而主要是為優秀學生提供一些機會,因此只能說奧數高手同數學家有較高的相關性。而一些奧數高手未能成為數學家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奧數本身,而是急功近利,這一點陳省身看得最明白,他說,中國之所以出不了高斯,乃是因為聰明人都想着升官發財。

  最後一個微妙的原因也值得一提,我國有幾十年尊崇數理化的歷史;對大學生的多次調查表明,最受尊敬的總是科學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習前蘇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壓制,另一方面是現代主義中一股崇尚理性、蔑視感性的霸權心態。如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部分藝校為了“湊數”而招收一批文化課很差的學生,讓藝校成了“回收站”,這激起了有關人士的強烈不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學術腐敗的原因分析
2004: 中美研究型大學校長學術背景之比較 (1)
2002: 美國學校好混嗎?
2002: 中美科學家的個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