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失衡的中國科學界
送交者: 方玄昌 2004年04月16日17:32: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今年3月,在全球科學界極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英國《自然》推出了《中國之聲》專刊。以專刊的形式和篇幅介紹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狀況,這在《自然》的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之聲》中的8篇文章,作者全部為華裔,分別是在美國、英國和中國知名的科研機構任職的高級研究人員。《自然》雜誌主編坎貝爾說,選擇他們的標準,是“他們既了解西方的科學人文環境,同時也熟悉中國的科學環境。”

  這組文章言辭懇切地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主要聚焦於三點:科研基金問題、人才問題和文化教育問題。

  首篇文章《建立中國的科研機構——文化的反思》,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科研領域產生的桎梏作用進行了思考。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兼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

  在另一篇文章《21世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楊向中,美國康州大學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對中國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足、吸引人才回國和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政策缺陷表示擔憂。

  吳瑞,美國康乃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的教授。在他的題為《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產出率面臨挑戰》的文章中,對中國科學家人數眾多,但發表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很少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並就中國“如何建立國家經費管理和國際同行評審體系”給出了建議。

  其他5篇文章的觀點還包括:中國的年輕科學家應重新找回“豐富的想象力和勇氣”;中國應重視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對發展帶來的影響,等等。

  這組頗具分量的報道,在中國的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專刊中,世界權威專家對中國科技成果予以很高的評價,稱中國的科學家思維活躍,在某些研究領域中成績斐然。中國無疑將成為科技強國。”國內眾多媒體如此報道。

  而《自然》雜誌主編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博士,在《中國之聲》的開篇致辭中這樣表明了他們出這本專刊的動機:一方面因為“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以及整個世界的一個主要經濟力量”,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趨勢(指中國的發展狀況)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即“中國尚未充分發揮其科學潛力”,“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增刊來幫助改變國際科學研究領域這一很不正常的現象”。

  坎貝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對“很不正常的現象”這一用詞給出注釋:“第一、中國已經展示了它在許多經濟挑戰中來發展其科學基礎的決心和努力;第二、事實上,儘管有這樣的決心和努力,中國在許多科學領域裡並沒有更廣泛地被認為處於領先行列。”

  “這種現象不僅導致中國在世界科學舞台上沒有很高的顯示度,而且也使其失去了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和技術成果的機會。”坎貝爾說。

  當然,中國的科技研究目前正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發展階段,這是無疑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說:“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中國科技方面的進步,他們也不可能會專門來出這個《中國之聲》。”

  無論如何,了解中國科技界的現狀,將其中存在的問題擺上桌面來討論,並讓它成為推動中國科技改變現狀向前發展的壓力和動力,這是中國的大多數科學家以及他們的國際同行的共識,同時也是中國《新聞周刊》采寫這組文章的本意。-

  《中國之聲》發出了什麼聲音?

  -《自然》主編致詞(摘要)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是史無前例的∶這是Nature的一個增刊,是專為中國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而且採用中文發表。

  我們為什麼這樣做?

  我們這樣做的主要動機反映了我們認識到幾個積極的趨勢。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以及整個世界的一個主要經濟力量。之所以這樣,部分原因是中國人天生具有宏圖大志,但也是由於他們對新技術一如既往的追求。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多年來從未放棄成為世界級科學大國的努力。

  但是這些趨勢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儘管有這種不斷的發展,儘管中國政府對科學研究投入巨大,但中國尚未充分發揮其科學潛力,其原因在我們本期發表的這些文章中進行了討論。這種現象不僅導致中國在世界科學舞台上沒有很高的顯示度,而且也使其失去了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和技術成果的機會。這種現象還導致中國失去了發展本國經濟和提高其國民生活質量的機會。

  這個增刊較小,但我希望,它會成為幫助改變國際科學研究領域這一很不正常現象的一次重要嘗試。我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一組專家來為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我當初的想法是,這些作者應當是置身於西方科學文化環境中的高級研究人員,但他們同時對中國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機會有切身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文章有兩個共同的主題∶一是中國需要與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保持更為積極的接觸;二是中國需要採取措施鼓勵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國科學家回到自己的祖國。

  我希望您會同意我的觀點∶這一增刊的著名作者,他們全部是華裔,在中、西方文化間成功架起一座橋梁,其方式會對中國的科學家和決策者產生啟迪。

  我特別希望,這一增刊會受到中國那些沒有機會出國旅行的年輕研究人員喜歡,會讓他們品味到影響其科研生活的大的科學和政治趨勢。

  8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及其作者

  《建立中國的科研機構——文化的反思》

  作者蒲慕明,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神經生物學部主任,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墨守陳規和等級森嚴的儒家傳統,給現代中國社會遺留了長遠的陰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權威統治和遵奉心態造成的氛圍,無助於形成一個培育個人創造力的社會環境,而個人創造力是科學探索的關鍵。”

  《中國分子醫學的“絲綢之路”》

  作者錢肯,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分子醫學研究所、Salk研究所客座教授;錢兆林,特拉華州威爾明頓杜邦公司資深研究員。

  “實現夢想需要超越自身的知識,同時還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勇氣。中國科學界推崇‘經驗和正宗’原則,缺少冒險性的改革與探索,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

  《21世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治療性克隆、人類胚胎幹細胞和相關胚胎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作者楊向中,美國康州大學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本土優秀科研人才流失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國外科研領先,待遇高,研究環境好。對症下藥,中國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改進這些方面。此外,國家應倡導和支持科研工作的合作精神,不得不承認,科研合作的氛圍在中國還不濃。”

  《科學化農業——2050年的新視野》

  作者左天覺,美國農業部資深科學家,國際農業生命科學發展教育所榮譽理事長。

  “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必須解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問題。農業稅總計低於國家收入1%,對政府影響極小,對農民是免除重大負擔,感激德政。土地改革應是政府採用的另一種減輕農民負擔的方法。農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地和水,農民必須接受9年強迫義務教育,才有接受新技術的能力。”

  《生態學、進化和生物多樣性》

  作者吳仲義,美國芝加哥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系教授;施蘇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亞平,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

  “為推動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建議建立一個國家生態學與進化研究中心,訓練下一代最高水平的生態學家、進化學家和系統學家。”

  《納米科技和生物技術公司之案例分析》

  作者蕭鏡如,英佛曼納米材料公司董事長;方瑞賢,美國恆信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科學家及技術專家們往往高估了他們的發明卻低估了將發明商品化的困難。要創辦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必須要有法律保障、市場需求及優秀的管理團隊。”

  《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產出率面臨挑戰》

  作者吳瑞,美國康乃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

  “為什麼中國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原因是對基礎科研投入嚴重不足,科研評審制度及分配經費體系不盡理想。”

  《跟着感覺走》

  作者黃詩厚博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資深女生物學家。

  “科學家的培養不應單單基於技術。選擇一個重要課題、提出正確問題並提出假說來進行驗證的能力,對於所有科學家來說都是必需的工具。不應只鼓勵年輕的科學家走老師的路,而應鼓勵他們探索新路,年輕科學家需要給予相信自我感覺的信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我知道的幾個強檔的計算機系
2003: 建議臨床醫師試用干擾素治療SARS
2002: 教育產業化的形式及策略
2002: 愛國與愛情之老幺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