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誇誇其談: 路甬祥的人才觀將極大危害中國的科學事業
送交者: 將帥級 2004年09月08日17:46:1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看上周(8月29日)CCTV-2重播的《對話》節目,我對郝柏林先生關於中國最缺少什麼人才的看法深表贊同,他的看法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對話能把這麼尖銳的不同意見都播出來,我猜測了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會直接讓人對路甬祥先生做院長是不是合格產生更多的懷疑,二,可能是有意這麼做的,因為不同觀點的碰撞才使得節目本身有看頭。

  不過不管怎麼樣,由於本人以前沒有見到路甬祥先生直接就科技發展和人才觀等發表觀點,平時聽到或看到的多是四平八穩的文章,面面俱到的表態,倒真以為他是個對中國科技界的現狀有清醒認識的人了,畢竟,在其位而自己本身又是優秀的科學家,有這個素質是應該的,但是,從《對話》這個沒有事先事事都準備妥當的節目上的表現看,他非但做院長不合格,即使做個研究所所長看來都有點高估了他的能力。

  我對郝柏林先生的觀點原來就有所耳聞,知道他是個坦率的人,既有科學頭腦,自己本身的哲學素養也很深,因此對中國科技界的人才現狀有着清醒認識。這次看他直接表述和院長几乎完全相反的觀點,尊敬也就更多了,畢竟,這是個面向全國人民的公共場合,中國人即使觀點相謬,也往往是顧及到一個面子問題的,更何況,對方還是自己的上級呢?當然,也許這正說明着路甬祥先生自己的胸懷還是有的,或者至少不是小肚雞腸。

  不過,就他的人才觀之乖謬來看,這真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也許中國科學不能好好發展,和不能選擇一個優秀的而且有思想的科學家,且深刻認識到中國浮躁國情的人做院長有很大關係。
  
  其實,人才觀直接關繫到做得成什麼事業,在科學技術這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更是如此。這裡,需要重述一下兩個人的基本觀點。
  
  路甬祥先生的觀點是:“中國最缺少的是將帥級人才。”
  郝柏林先生的觀點是:“中國最缺少的是真實腳踏實地幹活的人才。”
  
  其實,路先生的觀點如果是個人觀點的話,還是可以原諒的,我們不能夠要求誰對問題都看得明鏡一樣透徹,但是,作為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對於中國科技人才缺乏(或曰不能有效利用)狀況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那很容易把中國科學界繼續向更深的深淵裡拉,實際上,這個觀點已經起到了非常壞的作用了:現在,中國科學院各個研究所已經在上行下效地去尋找或者“造就”那些所謂的將帥級人才去了,而塌實的工作卻還是沒有人願意做,或者也象郝柏林先生說的,直接推給博士生碩士生們去做,因為大家的目標不是研究工作,而是“包裝”將帥級人才:院長不是說缺這樣的人才嗎?我們的任務當然是拿出這樣的人才讓他看,一方面有為院長“排憂解難”的意思,另外,當然,那明擺着就可以當做自己的政績了。

  而將帥級人才是這麼來的嗎?
  
  科技界常說的還有一個詞是“原始創新”,一般情況下,一個將帥級人才應該有這個能力,否則,他是帶不起不支軍隊的,這就象中國古代的戰爭一樣,穆桂英自己耍不動槍,要她去領導全軍將士,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百歲掛帥的佘太君,也不是坐在帳中直接指揮,也要在兵將們面前表明自己舞得動兵器。而將帥級人才的必由之路就是紮實的科研的“具體”工作,這裡,具體兩個字太重要了,因為現在中國科技界的實際現狀是:一個人一旦博士畢業,就不願意或者不再全身心去投入具體工作,這太可怕了,在博士時期即使能夠奠定自己的學術地位,之後的不再紮實地步步為營地前進,你能想象這樣的人最後會成人才?乃至會成為將帥級人才?簡直是笑談。
  
  從單位里“拿”出將帥級人才來,通過或引進或“造就”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幹了很多具體的科研工作積累成果然後成長成這樣的人才,就成了目前在中國科技界的一個有很大影響的人才觀點,這樣錯誤的思路接下來就會影響到從事科研的每個人(或者說早就影響到了)。如果說我們在五、六十年代還存在科學上的原始創新的話,現在,幾乎是很少了,並不是說人的水平不行了,而是我們的科技政策在這個問題上一錯再錯,其結果就是中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日漸下降。
  
  我對於其他學科不太了解,不敢胡亂評論,對於數學還是知道一些的,在獲得過菲爾茲獎(應該說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先生看來,中國數學家真正有國際影響的只有三個:已經去世的許寶淥(字庫里沒有找到最後那個Lu字,暫時用這個代替吧)先生在概率統計學上做出的傑出工作,陳省身(在中國可以時常看到他的身影)在微分幾何方面的開創性的工作,以及華羅庚先生在多複變函數方面的偉大貢獻。

  當然了,丘成桐先生自然是很狂妄的人(他也有這個資格),對於吳文俊先生在示性類示嵌類和機器證明方面的工作沒有提及,但是即使加上吳先生的工作,中國真正產生國際影響的,有所謂“原始創新”的數學學科的工作不也才4項嗎?

  而說到將帥級人才,我知道陳省身、華羅庚兩位先生肯定都算的,華先生還在多個方面是將帥級人才。他們都有這個資格做將帥,因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偉大的、首創的,但是,要知道,中國在數學方面的科學院院士就幾十位啊,有誰敢出來聲稱自己是或者接近於將帥級人才?我看是沒有人好意思的,所以,將帥級人才的首要條件是自己在這個領域中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否則,去做這樣的將帥級人才,別人不羞,自己都會臉紅。

  中國的實際問題在於,現在連塌實做自己的科研工作的人都越來越少了,怎麼可能去成就將帥級人才啊!第一步必須是塌實工作,做出成就,本身又具備領導學科發展潮流的能力或者個人魅力,然後才能再去考慮將帥級的問題。

  上面的討論並沒有否認那些數學學科的科學院院士的工作是優秀的,象已故的陳景潤院士的工作就是全國都知名的(也許比華羅庚先生的名氣更大,呵呵,雖然他肯定不是將帥級人才),而問題只在於,應該加大鼓勵塌實研究工作的力度,至於將帥級人才,現在非但不能鼓勵大家去努力成為,而要儘量降低大家爭做將帥級人才的動力。

  事實上,即使你想方設法地不讓大家去做這個將帥級人才,大家都還在爭破頭呢。因為,這個名頭往往就意味着資源的擁有權力和分配權力,君不見,有多少30多歲的年輕人作為領域的專家(也都好意思!)坐在了各類基金評審席上拼命向着自己的單位(甚至自己主管的研究中心)搶錢啊,有的隱晦些巧妙些,你給我爭錢,我給你爭,狼狽為奸的模式。這種30多歲的將帥級人才我在中國科學院見得太多了,當然,在大學裡也絕對不會少。

  因此,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將帥級人才更是不應該鼓勵的。有朋友說,其實這兩類人才中國都缺,也有道理,但是因為將帥級人才不是想要就能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們現在最缺的還是塌實做研究的人,這裡,套用一句雪萊的詩:

  “塌實工作的科研人員越來越多,擁有將帥級人才的日子還會遠嗎?”
  
  我知道關於科學院一些研究所的招聘情況,這裡簡單地評述一下,說明類似的思想是如何傷害那些塌實幹活的人的積極性的,又是如何逼迫大家全奔着那“將帥級人才”努力,而最後除了浪費更多國家的錢而成果更加微不足道的。
  
  我有個朋友,做事一向塌實,工作兢兢業業,這次從北美回到中國,在科學院的三家研究所競聘副研究員的崗位,結果,兩家拒絕了他,第一家在結束了個人基本情況介紹後問他問題的時候,問的是你最得意的工作是哪項,他回答是自己的博士論文中的一些工作,我一直了解他,知道他始終是低調的人,最後評委們的結論是這個人來到所里後不能成為一個領軍人物,只是一個不同的研究人員,這樣的人研究所並不需要,於是,他被拒絕了。

  第二家由於他事先在那裡工作了幾個月,和一個研究遠的合作還是不錯的,以為這一家肯定能行,結果招聘的時候,他又沒有表現出自己除了研究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爭取資助、拉關係、同時能對整個學科提出清晰的未來發展思路,而最初因為看中他的研究能力而臨時讓他先去作為項目聘用工作的老師就有點無奈。當然,領導們看人自然是比具體負責這項研究工作的人目光要遠很多,自然是不需要考慮老師的意見的。於是,他獲得了第二次拒絕。

  而後來我注意了一下最後被招聘進去的人,發現大多數屬於誇誇其談之輩(當然,也許是認識到中國需要這樣的人才被迫誇誇其談的),論到已經完成的研究工作,與我的朋友相比可以說有不少的距離,但是能說會道,或者看上去很有那種什麼工作都能承擔起來的將帥級的模樣,所以,被光榮的錄用了。

  我的朋友有點鬱悶,好在還是有研究所要的,也就準備塌實地在這個研究所幹下去了,不過,比起前兩個研究所來說,專業方面不是特別合適,不過沒有關係了,只要塌實工作,總還是會有未來的,不過,我的估計是,和那些拒絕了他的單位錄用的人相比,他的未來不會比那些人好,這個,你參考一下中國科學院院長的人才觀就可以了,我甚至可以預言,那些人在不久的將來肯定都會成為“將帥級”人才,而這些研究所的所長要為自己當時的慧眼而彈冠相慶了。

  而中國的科學在世界上卻仍然沒有因為將帥級人才的陡然增加而地位也隨着大增,不過,會很奇怪的沒有人為此傷心。
  
  此外,還需要說的一件事情是,現在中國科學院的不少研究所說的話已經開始是這樣的了:我們目前已經擁有幾名將帥級人才,還準備在未來多少年內進一步加大將帥級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幾年內,將帥級人才達到三倍於現在的規模。

  嗚呼!中國科學院!嗚呼!中國科技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一 生 有 多 長 (二十八)
2003: 從數字看毛澤東時代的教育
2002: 回到生命的中庸本位去思想和行動
2002: 談談我對中科院計算所網格計算組(g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