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统编教材:扼杀学生灵性的利刃
送交者: 一身冷汗 2004年07月16日18:22:5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凡上过学的人,都与教材打过交道。如果统计一下中国每年教材的发行量,单单上亿中小学生的教材就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如果再加上胎教、零岁工程、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职称考试、资格考试、各种证书考试、老龄大学等等,我国教材发行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多少人编教材、印教材、卖教材、读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复习、做题、考试……。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应当说:教材中才有黄金屋,教材中才有颜如玉。教材才能给你学士、硕士、博士、职称,教材才能给你社会地位。可以说,耗费掉读书人最多时间的就是教材,而且耗费的主要是最宝贵的童年和青春年华。

  这么一想,真把人惊出一身冷汗,教材竟然这样重要!教材简直就是我们的空气、粮食、青春、生命,什么书能有教材这般重要?能有教材这样有价值?能有教材这样实惠?能有教材这样伟大?

  可奇怪的是,没什么人真正喜欢教材。

  笔者在中学任教,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问他们喜欢哪一学科的教材?出人意料的是,所有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异口同声地说:没一本喜欢,而且最不喜欢语文教材。每年高考结束,总有一些考上了大学的学生烧教材,看他们那决绝的样子,好象今生再不想读这些教材了。人们去书店买书,只要不为了考试,绝不会买教材。人们藏书,也不会藏教材。人们说起读书,基本上与读教材无关,很少有人喜欢读教材。只要考完了试,没什么人会再去读教材。

  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学生们最不喜欢的竟然是语文教材!照理说,语文是最实用、最有文化、最有故事、最有思想、最文采斐然的学科,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该有多少精华可编入教材?语文教材理当最吸引人才对,可是语文教材却成了各科教材中最不受欢迎的,这真让人难以理解!

  最令人惊奇的还在于:人们普遍感到从教材中(特别是人文类教材)学不到什么真学问。如果问一个人,对他(她)影响最大的读物是哪一本,他(她)通常不会说是某本教材。教材似乎是考过就忘的读物,真正的收获往往来自课外的读书和自学。

  这真是奇怪的现象,教材是如此重要却没什么人真正喜欢,对人获得真本领也作用如此之小,宝贵的生命时光,竟大量地抛在并不喜欢也学不到真本领的教材上了!世界上还有比浪费生命更大的浪费吗?

  这真令人震惊!

  这是为什么?

  曾经有一位女中学生问我,教材中为什么不插一些漫画?我们都喜欢漫画。这让我如梦初醒——我们为什么不按学生喜欢的样子来编教材呢?我国的教材编写权长期以来垄断在少数人手中,编教材的专家们往往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是本学科的权威,但他们离教学第一线比较远,对今天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喜欢什么并不太了解,他们再怎么努力,骨子里还是老人的思路,怎么能让网络时代的学生们喜欢呢?

  美国经济学家、曾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斯蒂格利茨写了一套《经济学》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实际案例,并配了很多漫画,语言也幽默风趣,使人读起来妙趣横生,轻松愉快,非常吸引人,老师还没讲课,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而且一读再读,爱不释手,这套教材已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名著。可是我国把这套教材翻译过来时,却把那些案例和漫画全给删掉了,使它更像我国的统编教材,缺少了许多生气和个性。照我看来,这套教材的精华和最吸引人处就在那些案例和漫画里,可我们的译者却弃之如鄙履,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功夫,真让人叹为观止!

  我国执掌教材生杀大权的人似乎认为,教材是用来教育下一代的,要让下一代服膺,教材就得像个教材的样子,必须权威标准,每句话都应严谨规范正确,每个标点符号都必须仔细推敲,每个例子都必须千锤百炼,要经过时间的无数遍淘洗才可选入教材。教材写法还要体例标准统一,层层把关审定,一经编定便不可轻易改动,俨然中央文件。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怎么能容忍漫画出现在教材中?怎么能容忍幽默风趣?怎么能容忍鲜活的实际案例?这样的教材权威严谨标准规范统一都足够了,却凝固呆滞僵化,毫无生气和个性,更缺乏独特见解,致使我国的教材千人一面,枯燥无味儿,观念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多年不改,根本不替读者着想,一副正襟危坐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阴森像。这种板着面孔、令人生厌、教人变呆的教材谁会喜欢?怪不得有人说,中国老师上课是在解剖尸体,教材已经是僵尸,教师再来解剖给学生看。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读物许多都很轻松活泼。比如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也是一本对话集。可就是这两本轻松的对话集,却影响了人类几千年。教材应尽力替读者自学着想,尽力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书”,而我国的教材,只要考完了试,少有人想读第二遍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统编”的,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更是全国统一兼集体编写(现在稍有变化,开始提倡一纲多本了,但那多本也并不太多)。这一个“统”字何其了得!西藏的学生和深圳的学生用着完全一样的教材。照理西藏的学生应当了解一些藏传佛教,深圳的学生应当了解一些港澳文化,但一个“统”字,便将地域文化特色从教材中勾销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可我们的教材却让学生从小远离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今后怎么能不失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不遗余力地抢救和保护各国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教育却在主动地让下一代远离地域文化,这种愚蠢的文化自杀,真让人匪夷所思!中国如此之大,地域、经济、文化、习俗千差万别,编教材的少数人,竟然决定了全国中小学生该学什么,少数几个老人的大脑统治了全国上亿学生的大脑,却还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中国传统政治是最强调“统一”的,再加上计划经济更喜欢“统一”,复杂无比的经济竟让少数人去“计划”。“统一”观念简直深入国人的骨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区别之一便是后者是个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也有根本不同,政治上应强调政令统一,文化教育却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统和政统应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学统应当超越和涵盖政统。里根在当美国总统时,想在哈佛大学谋一个名誉教授的头衔,被哈佛断然拒绝,这充分显示了学统超越政统的精神。教育应更多从人性完善、人类进步、文化传承创新、世界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问题,不应为一时的政治服务,教育不是政治的婢女。应多让学生接触具有永恒和普世价值的文化。可我们的教育却反过来了,把政令统一和计划经济的一套搬进了学校,政统全面覆盖学统,把编教材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行政过程,充满计划色彩,强调统一和稳定,教材也渗透了意识形态因素,语文教材尤为突出。怪不得有人说我国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看看那计划出来的统编教材,就知此言不虚了。

  对待教材,我们似乎还嫌“统一”不够,还要加上“集体”编写,有些大学教材竟然是十多所大学集体编写出来的。最后还要来个“层层审定”,这种每章每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集体讨论层层把关的教材,怎么会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见解?哪里还有一丝生气?哪里还跟得上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这种“统一”加“集体”再加“审定”的做法,是对教材个性的三重扼杀!把这样的教材用到学生身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对学生灵性的扼杀!学生没有灵性,自然就缺乏创造性,还怎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竞争?

  只要把教材政治化并扼杀其个性,众多弊端便因此而生了。

  首先是教材有意回避一些历史真实,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翻开中小学的统编教材,你难以看出中国曾经发生过反右、大跃进、文革这些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在教材中少有反映或反思,致使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中国曾经发生过如此荒唐的运动。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政治领导人的讲话,而且都置于首要位置,政治重于文化,官本位深入到了教材。教材主要按政治标准选材,文化标准似乎是次要的。

  教材中缺乏新时代急需的内容。比如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内容就根本没有。像现代人权意识、契约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平等自由民主意识等内容还不在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内。

  教材不鼓励独立思考。如前所述,教材已经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权威像,提供给学生的都是政治正确的定论,不给学生留下怀疑和讨论的空间,考试更是按标准答案判卷,思想稍一出格便可能不及格,教材和考试一起系统地扼杀想象力和独立思考。像陈寅恪、顾准等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他们的文章教材中一篇都不选。爱因斯坦谈到教育时曾说过:“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可我们的教材最重视提供执政党认可的正面材料和细节知识,不给学生提供显示多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人格和判断力,价值判断不是多元的,在飞速变化、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最易失去方向,沦为没有灵魂的工具型人物。日本奥姆真理教中的高科技工程师们就是他们的未来形像。

  教材选择视野狭窄。像法国《人权宣言》、《联合国宪章》、美国《独立宣言》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本都没有进入教材。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宗教,更是少有反映。好象我国教育界对人类进步和普世认同的价值不屑一顾。美国给中学生的推荐书目中竟然有《共产党宣言》,他们到真有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度,而我们的教材就显得小家子气十足,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国际视野格格不入。

  教材更新极慢。我上小学时学的大部分课文,我的儿子还在学,几十年没有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学术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可是我们的教材里却没多少反映。好象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教育界无关。笔者曾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进修过计算机专业,让我吃惊的是,该大学计算机系用的教材竟然是三年前编的!教材中的内容早已过时。后来,我看到一则报道,说我国不少大学里用的计算机教材,居然是五年前编的!真够荒唐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计算机,竟然还在用三五年前的教材!可见教材更新与社会发展脱节到什么程度!一打听我才知道,原来编写教材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组织写作、层层审定、选点适用、逐步推广的程序,一套教材推广,最快也得三年以上。这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已经根本不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了!

  教材与当代实际生活脱节,重视“向后看”,忽视“向前看”。我国的教材编写过程耗时长、内容陈旧,极其重视前人经验和历史定论,喜欢向后看,而对当代和未来漠不关心,也来不及关心。致使教材与当代实际生活基本脱节,对未来更没有指导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都是老师们专门到企业去深入考察,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编出来的,而且随时更新。这保证了教材的最新、最活、最符合实际、最有用、最有启发性。由于老师本身就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编出来的案例又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因素,理论完全融合在案例中,理论和实践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样保证了学生们学到的理论不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不知道该怎样用的,而是鲜活的、实用的、融入人的血脉中的。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绿,但在哈佛的案例中,理论与生活一块儿绿,甚至理论使生活更绿!正因为如此,哈佛的“案例教学”才成了世界顶级教育名牌。而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似乎与世隔绝,对飞速变化的时代麻木不仁,教材更像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此类教材再配合上学校的封闭办学,只会对学生产生窒息作用。教材编写和更新,必须有一个与科技经济文化第一线密切联系、反应敏捷的机制,否则将永远落后于时代。当代是一个未来决定现在的时代,能否把握未来趋势,将决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西方的“未来学”已成为一门显学,教育其实更应当充满未来意识,可我们的教材编写权基本上掌握在一批酷爱过去的老人手中,他们与科技经济文化第一线非常隔膜,未来意识更为缺乏,编出的教材充满了历史陈迹,使人读了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

  教材与学生的身心成长极不协调。表现最突出的是教材太难。我国中小学生的教材难度是世界之最,我国高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国外要到大学一二年级才能学到。大学也一样,教材难度也是世界领先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到清华大学讲学,看到清华物理系的教材包括艰深的“四大力学”,每天功课排得满满的,他也感到清华的学生学得太深、太难、太辛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林多梁教授曾对中国几所名校的物理系作过一个调查,他说,所有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物理学教材比美国的教材难得多。这些教材就是从培养职业物理学家的角度看也是很难的。他问这些大学的领导,难道你们的学生将来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吗?校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这些学生将来大多数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林教授对此大摇其头:这样一来,对那些将来要成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能不难吗?能不苦吗?能不感到负担重吗?有这个必要吗?教材太难,曾经是传统教育的共同特点,全世界都曾经存在过这个问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以测不准原理震惊世界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当年也感到大学教材太难。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也认为大学的学习太苦、太累和太难。他被这种困难弄得身心疲惫,曾发誓不再从事任何与物理学有关的工作。他毕业时,连个中学教师的工作也没找到,只能去当家教。但是,几年后,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他发誓放弃物理学并实际上摆脱了物理学学习的沉重负担之后,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重新关注物理学的结果。我国学校里不光物理学太难,外语也是一个典型。我国学生在学校里花在外语上的时间是惊人的,从小学一直学到研究生,但十多年下来,还是没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造成生命的巨大浪费,这也与外语教材脱离实际和太难密切相关。我国的教材是一种“高、精、尖”的教材,各学科似乎都是为了培养顶级专家。语文想培养作家或语言学家,数学想培养数学家或国际奥赛上拿金牌的人,物理想培养物理学家,外语想培养外语专家……,就连政治课都想培养政治家,德育也是让学生以周恩来、鲁迅、董存瑞、黄继光等伟人或英雄为榜样,而对最基础的做人道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的文明修养却相当忽视,弄得到了大学还要教学生说“你好”、“谢谢”、“不要随地吐痰和丢垃圾”。这种妄图把人培养成“超人”、“巨人”、“圣人”的教育,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人一生能当一个专家就了不得了。爱因斯坦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式教育,只能得到一种结果:学生非常讨厌学习。怪不得考上大学的中学生要烧教材,这些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劳什子不烧怎能解恨?西方发达国家教材的难度早已大大降低,而在教材的综合化上下工夫。而我国却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学习内容越来越难。最近虽然降低了教材难度,但高考和课外辅导资料并未减低难度。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根本性的误区,以为每门学科学得难和深就是教育质量高,将来就会出人才。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有意思的是,这种负担极重的“高、精、尖”学习,不但没有使学生变得“深刻”,反而会使学生变得“肤浅”,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闲暇时间,也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不给学生任何自由选择的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塞给学生,就是再好的东西也会让人乏味透顶!其实,有了精深的“专门”知识,但不会综合运用的人,还不能叫做“高级人才”,能把广泛的简单知识综合运用的人,才是真正的高级人才!我国许多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发现自己每门学科的基础并不差,考试往往得高分,致使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少人沾沾自喜,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很高,只是高等教育不如美国。其实,我国的留学生只是单独的学科中学得精深,更重要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就远不如美国学生了。所以,虽然美国学生学得简单轻松,但美国人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比中国留学生普遍要强。美国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也是世界第一,而我国却总为自己的中学生能拿单科奥赛冠军而骄傲,两相比较,观念的差别一目了然。具有讽刺意味儿的是,我国教育这种妄图追求“高、精、尖”的非人教育,最后的结果却是培养出的人既不“高”,也不“精”,更不“尖”,许多学生进了大学,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素养都不具备。据报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5年曾招收各省高考状元14名 ,学了一年以后,大部分成绩落伍。更糟糕的是,普遍出现心理问题,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缺乏创造力,漠视集体,不讲合作,有的甚至得了神经官能症,只好辍学休息。

  其实,有些教材根本不用编了。林语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语文好的学生都是上课偷看课外书而学会写文章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课外书拿来当教科书?费那么大劲儿编语文教材,还要进行莫名奇妙的统一考试,结果使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语文反而更差了。林语堂甚至认为教材不算“书”,根本不入流。想想也是的,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听说读教材满万遍,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只会考试如有神,考过就忘光,而且学到的死教条可能会束缚你一辈子。上海育才中学在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当校长时就曾经把《西游记》作为语文教材,让学生自己先读,上课时进行茶馆式的讨论,学生语文水平比别的学校反而更好。语文课就应当引导学生直接大量地读精品和名著。我曾问过一些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留学回来的学生,国外是怎样上母语课的。他们往往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当读多少书,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知识水平,却没有统编教材,教学材料老师可以任意选。同是上母语课,有些老师选莎士比亚,有些老师选荷马史诗,每个老师都不一样,教学完全是开放式的,宽泛的,随时可以拿最新的材料到课堂上来,高度的个性化。今后外语等学科的教材恐怕也不用编了,需要什么,直接到网上找就可以了。网上教材可能是今后教材的一个发展方向。只有高度个性化的教材才能培养出充满灵性的学生。

  今年九月,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就要在中学推出,其中要求语文老师能开三到五门选修课,这首先碰到一个教材问题,需要大量有独特见解和个性化的教材。可以说,教材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中国不彻底改变那种统一、集体、层层审定的编教材体制,不彻底打破编教材的少数人垄断局面,中国的教材就将还是扼杀学生灵性的利刃,学生们就永远不会喜欢,生命就还将在教材中大量地浪费。

  其实,解放前许多学者都是自己独立编写教材,那时的教育水平反而更高。像朱光潜写的《审美心理学》等教材,还成为了名著。最近,深圳育才中学教师严凌君花了十年时间,以一己之力,编出了一套广受赞誉的《青春读书课》教材,这充分说明了,只要体制的坚冰被打破,那种高度个性化,充满了生气的教材,就会从民间涌现,中国的教育就会充满希望。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隐士科学家》
2003: 中国现行洋“野鸡大学”大揭底
2002: 借“獐头鼠目”之题发挥一下
2002: 七天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