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楊福家: 一流大學建設
送交者: 周方 2005年03月01日10:47:1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著名學者談一流大學建設 新華網 作者:周方 中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楊福家在新近出版的《科技導報》上撰文談一流大學的建設,強調:一流大學必須擁有一流的人才,包括大師和優秀的博士生。

楊福家,男,1936年6月出生於上海;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高級顧問、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文章的題目是《從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看一流大學的建設》。

《科技導報》是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學術會刊,責任編輯邱夜明告訴記者,他們將楊福家的文章作為本期的卷首語發表,以示對這位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中國學者的尊敬。楊福家是首位被聘為海外著名大學校長的中國人。

楊福家在文章中寫道: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為美國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加州大學聖達巴勃拉分校的葛洛斯、加州理工學院的普利澤和 麻省理工學院的威塞克。獲獎的依據是1973年他們發表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由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助理教授的32歲的葛洛斯和他的22歲的博士生威塞克所寫,另一篇為當時24歲在哈佛大學做研究生的普利澤所作。普利澤21歲即在計算楊振寧-密爾斯規範場論時發現了“漸近自由”現象,後來依此解決了“夸克禁閉”。在普利澤發現“漸近自由”現象的同時,葛洛斯與威塞克也發現了夸克這一特殊性能,但兩人稱這種現象為“夸克局限”。

文章強調: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三位獲獎者在做出關鍵成果時都很年輕,他們成功的經歷再次證明了諾貝爾獎的歷史是年輕人的科技創業史。

據介紹,至今獲諾貝爾物理獎最年輕記錄保持者是英國的小布拉格,他在1915年獲獎時年僅25歲,做出貢獻時還是劍橋大學的學生;1929年獲獎的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獲獎依據是他1924年完成的博士論文;1961年德國科學家穆斯堡爾在1955年發現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穆斯堡爾效應,1958年他才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獲獎的施里弗,在1957年做諾貝爾獎獲主巴丁教授的研究生時,與博士後庫柏一起提出了超導微觀理論,成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典範,也使巴丁兩次獲諾貝爾物理獎;1973年獲獎的約瑟夫森在1962年做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研究生時,發現了“約瑟夫森效應”。

楊福家指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之所以稱為一流,除了有大師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從世界範圍選拔出來的、風華正茂、思想敏銳的優秀博士生。“一流大學、一流科研院所好像是一個烈焰旺盛的爐子,好鐵進了這樣的爐子就會被煉成好鋼。”他認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亮點是:教授、副教授、講師在學術上是平等的、獨立的,誰也不領導誰。

2004年三位獲獎者所在的兩所學校——普林斯頓、哈佛都是世界頂尖大學,兩校近兩年都並列世界高校之首。只有6500名學生,沒有醫學院,更不是綜合性大學的普林斯頓大學已連續5年名列世界名校榜首。

楊福家寫道:要成為這類學校的講師並不容易,一般是從全世界招聘,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講師不是終身職務,但只要他向國家有關部門如自然科學基金會或國家健康研究院等單位申請到研究基金,就可以獨立開展科研,就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後。教授是永久職位,但是如果申請不到研究基金,那麼就難以生存,恐怕也不好意思再呆下去了。講師升副教授,就面臨着與全世界各地希望得到這一職位的人們的競爭,同樣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成為名校的研究生也好,講師也好,副教授、教授也好,都面臨同樣的競爭。這就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活力所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兩大癥結促“海歸”變“海待”
2004: 最後的遮羞布--中美基礎教育孰強孰弱討
2003: 方勵之教授訪談
2003: 學界浮躁之風從何而來?
2002: 21世紀,中國龍v. 美國鷹
2002: 端正的學風是學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