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美国“考研”经验谈
送交者: 曾万丹 2005年03月11日19:08:3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美国“考研”经验谈

曾万丹

●值不值得投入时间? ●值不值得投入金钱?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的本科,大四那年秋天决定申请读研究生。对本科学生而言,这个学期是大学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纽约华尔街的大公司在这三个月里面试和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报名也在12月底至1月上旬。同学们奔波于课堂、宿舍和职业中心之间,为功课而废寝忘食;在周而复始,一轮接一轮的面试中拼杀,渴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我在那几个月间,上了7节课,拿到一份硅谷科技顾问公司的聘书,申请4家大学的研究院,得到两家录取。

美国每年有数十万学生入读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院。职业型的(如工商管理、法律、新闻)和研究型的(如工程、自然社会科学)。第一类十分看重工作经验,我申请的是第二类,专业是工程运筹学。在美国,申请研究生学院不称作“考研”,因为虽然有考试,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非强制性的(Optional)。申请的大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迫感,但是选拔的过程却是冗长而艰巨,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毅力和组织能力。

我开始着手准备的时间比较晚,10月才收集各学校的资料。申请学生递交的材料包括指定考试成绩,大学本科学习成绩,二至三封教授推荐信入学考试是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它每年在全美各地有多次考试机会。在美国读本科的学生都知道,几乎所有学科的考试成绩只占科目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找老师写推荐信是比较微妙的一环。推荐信的目的是通过别人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需要对自己了解并且评价较高的老师,另一方面最好能和自己申请的专业有关。我从大四开始,即在系里的一位教授指导下,展开自己的课题研究(Research Project),为期一年。这段经历不仅使我了解在研究院里如何做研究,更可以和教授作一对一的深入探讨。他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另外两封分别是应用数学系的教授(我曾上过他的课)和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位科学家(曾帮她做过一年的研究)给我写的。

在所有需要准备的申请资料中最费时间的要属一篇1000字上下的个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在美国,进入大学本科和进入研究生院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前者被人们认为是教育路途上的“必经点”,后者则不然。美国大学本科所采用的是涵盖面较广的文理结合的通科教育,而它的研究生教育则完全集中在所选定的专业,它的目的性很强。这是个双向选择,学院既希望得到最聪明的学生,同时也希望学生对此专业真正感兴趣。在做这篇文章的同时,它在无形中也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个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否符合将来想要选择的职业,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值不值得。

从考试、联系老师写推荐信,到撰写文章介绍自己,过程相当冗长。透过十几页的申请表,学校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这个选拔制度并非绝对公平,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因为缺乏经费,或是为了增加学校收入,学院会在相似条件的学生当中,招收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再者,在选拔的过程当中,如何达到种族平等、男女平等,这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不断引发热烈争论的话题。美国的研究生学院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各行业提供拔尖人才,二是为大学继续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基于这两点,它努力吸引最出色的学生就读。对学生自己而言,并非每一个攀登象牙塔的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攀登,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为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运筹工程系硕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毛泽东为什么总和志大才疏的知识分子过
2004: 俺是怎样做硕导的--有意回国的同志们
2003: 给美国本科生当TA的经历
2003: 一个德国人,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
2002: 对饶毅等人建议的四点建议
2002: “海归派”早归,“虹桥”易成“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