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楊道還:中國人的性格:反思篇
送交者: 道還 2016年09月04日14:43: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人的性格:反思篇


反思在於有我


楊道還


在國內買東西的時候,即使不是逛集市買東西,也總是需要一點兒鑑別力。這可以說是一種現在進行時的國情,三十年前情形還好一點兒。這不是說,現在的市場上沒有真的,比三十年前好的東西。只能說這是個真假挾糅的時代,需要額外的一些努力,才能不上掛羊頭,賣狗肉的人的當。思想上的產品與此類似,在馬列旗幟下的封建意識,在民主科學幌子下的專制意識,或客觀牌子下的種族意識或勢利之見,都很常見。鑑別這些更加困難,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有意識地修養,單憑經驗和專業知識——即如雅斯貝爾斯所講的“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很難勝任。而能夠勝任的,必須從“精神成長”(雅斯貝爾斯)而來,反思即是精神成長的開始。


反思是一個民族必須具有的,拒絕反思的民族沒有前途,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一個人也需要反思,如曾子所講的“三省吾身”。省即是反思,與悟相連,而不是與認知相連:認知達思,反思得省,深省致悟。如曾子這句下面說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外在的信不信是明擺着的,何須反覆思索?沒有做到信要改,不去改,反覆思索又算什麼?所以說,曾子思索的不是這些而是自己是否自然而然做到“信”這一點,還是偶然或勉強做到的。孟子所講的自反也是與曾子類似的功夫。勉強做到的例子如劉邦,劉邦講暴秦無道,但一進了秦宮,不管身處危殆,如醉如痴,需要人把他強拉出去——關鍵的時刻貪慾就露出來了。曾子的功夫目的之一正是去掉這樣的貪慾,使內心與外在一致。而韓信酬漂母一事中,漂母之可貴,在於無心而自然。如果漂母故意有為,其意義就只在奇貨可居,這類事情歷史上多有。司馬遷選記此事極可能是因其自然。徐梵澄的《老子臆解》中,也用到了這層意思。


個人的反思,思不出其位,即吾離不開吾身。對民族的反思也應該如此,出其位,離開了“身”,就傾向於帶有主子,人種論,或殖民的意味,是在替別人思考。替別人思考只能算是思考;只有不出於其位,才帶有自我,成為反思。錢穆的《國史大綱》前言中提到,讀中國史,應抱一種溫情。這即是錢穆主張的歷史學上的思不出其位。由此可以推而廣之,得到對社會現象反思的基礎,包括國人對中國人性格的反思。沒有這個基礎,聰明機靈有餘,剛毅木訥不足的人,就容易流入妄自菲薄。過猶不及,妄自菲薄未必比麻木顢頇的抱殘守缺更加高明。不管是麻木顢頇,還是耍聰明,抖機靈,都無建設意義,精神還是老樣子。孔子說:“巧言令色,鮮(少)矣仁”。


反思比認知和思考更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考是器,反思就是思維中那個“利其器”的,與思考不在一個層次。反思,不是拿來思考結論用否定一下試試看,也不是反對思考的反智。思考的產物是思想,反思的產物是思想力。人的天生的聰明,必須經過反思這一錘鍊,才能轉為智慧。史載紂王“智足以拒諫, 言足以飾非”,這就是智“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的一個明顯的例子,即智雖然可以用,但僅憑智是不夠用的。紂王,以及後來的很多末代君主,如隋煬帝楊廣,不是沒有聰明,不是不夠聰明;而是沒有智慧,思維中沒有能夠實用其聰明者。只能思,不能反思,就只見其利,不見其義;只見其功,不見其理,這樣形成的是“平庸”(雅斯貝爾斯語)的認識。


在社會風氣中不自覺地被點染的成見偏見,也必須經過反思滌去,才能開始有自身的思考。這是個有主觀參與進去的過程,不是什麼“純粹的理性”。有如神秀偈子所講:“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裡的拂拭者,就是反思者。這樣的拂拭,不是憑別人的努力所能做到的,也不是憑知識和道理就能做到的。不去拂拭,不知道塵埃的存在。別人看到來告訴,才知道塵埃存在,仍然是不知道。自知塵的存在,這才是知道。這樣的反思得到的是帶有人的性格,情感,和性情的,即不失人性。對個人來說,就是不失自我的。老子說:“(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反即是返,必須有個歸宿,這個歸宿失去人性的特質,就返無定所了:知識仍然知識,我仍然是我。中國人抱着溫情去讀中國史,是因為同類相憐。讀完了中國史,卻失去了溫情,那一開始的溫情是表錯情了,犯了蠢血沸騰(柏楊語)的濫情的錯誤,這時需要反思自己的溫情應是什麼。如果說,讀完了,脫胎換骨,自我感覺不僅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了,那就與事實相反了,需要反思“我”是誰。正如一個笑話,一個孩子學完邏輯,晚上在餐桌上跟父母說,他能證明桌上的烤雞有三隻腿,第一隻,第二隻,一加二等於三。他的父親說,那我們每人一隻,你去吃那第三隻吧——這樣的知識學問學來了有何好處?


認識平庸的人中,不乏聰明者,甚至有人聰明到知道要掩飾自己的聰明的地步,但這是始終只是一種聰明,只是程度上機關算盡的“太”聰明而已。老子說,“聖智,仁義,巧利”,都必須有所歸屬,“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十九章》)。這裡的關鍵即是個“朴”字。朴,不能簡單地通過反聰明或者反智得到,這樣做只能得到更聰明更智。去聰明去智巧而又有過分的好心腸,或者膨脹的巧和欲,也不能達到朴,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老子一總而言之。舉個例子,聰明仁義巧欲與朴的關係,就如同藝術品和品味的關係,擁有藝術品,不意味着雅,打破藝術品,也不見得不俗。


朴,只能由得到朴本身得到,這是去聰明仁義巧欲階段之後的自身所得,是單獨的一個對微妙的本真的認識和發展的過程。從外在認識來看,達到朴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從內在來看,卻是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過程;而反思之深,只是達到了自我發現的起點。可以很安全地說,認為老莊所講即是簡單的“反智”的那些人,與去智而有巧欲的人,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雅斯貝爾斯所講的平庸者。老子的朴足用,當需要智的時候,即能生智,所以老子講無為無不為,所以《老子》一書無語不智。


智之不足用,除了不能生智慧,智本身也很脆弱。莊子說,“(賭博)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膽怯),以黃金注者殙(昏)”。這句話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或“關心則亂”的先聲。一個人在一件事中牽涉越深,越不容易運用其智,即有智而不能用。又如前面劉邦的例子。


反思恰恰需要做到“關心不亂”,不容易做到。像科學方法那樣從旁的觀察,相較起來反而容易去做。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裡的明不是旁觀者的明,而是局中人的明。合理的自我選擇,而不是必然選擇或他擇,起始於這一點的存在。這個基礎,是個人主義能夠有意義地存在的基礎。存在主義,顯然也是有見於此而生。科學方法研究社會,要人跳出來,只見其必然。老子所講的是,人畢竟還要踩進去才知道得徹底。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途徑。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的意思也是要人自知。不能自知,“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韓非子·喻老》),宜乎泰勒斯被婢女嘲笑。老子說,“自知不自見(顯現)”。自知的人所顯現出的即是無可說,未加雕琢的朴。以孔子為例,“博學而無所成名”,即是其朴。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朴之所生,不是矯飾的偽能生的——尤其是在顏淵聰慧,子貢明察,子路剛直日夕共處中。偽需勉強去維持,難得始終如一,就不能常久。此中學理牽涉較廣,姑不展開,但以溫、良、恭、儉、讓五者“得之”,其中有思若反,已然很明顯。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此之謂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範例絕學:大腦功能的解剖與範例
2015: 留學生如何在美國省錢、如何買到便宜的
2014: 請教: 申請美國大學faculty位子的age
2014: hare :範例圖解(edited4)
2013: 歐陽峰:回首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上
2013: 範例是什麼意思?
2012: 歐陽峰:賴斯與她的自傳《無上光榮》
2012: 回遊的海歸:送女兒上大學
2011: 透過”大科學家“欣賞什麼是真正的“大
2011: 版主刪我助人為樂的貼做麼生?給JJMM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