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孔子名言解(2)
送交者: 彭運生 2016年12月30日16:10: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孔子名言解(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篇)字面含義是:到了寒冷季節,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松柏之後凋是有關松和柏的一種知識——松樹和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樹木)。詩之所以是詩,在於它不是提供純粹的知識,而是隱含對知識的愛或恨。要想形成這樣的知識,首先需要我們有眼睛等感覺器官,以便感知到松和柏等事物;要想形成這樣的知識,還需要這個世界上有某種豐富性,譬如這個世界上除了松和柏還必須有其他的各種植物;要想形成這樣的知識,還必須存在寒冷的季節——在熱帶地區就難以形成這樣的知識。總之,知識來之不易。

知識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字面含義是:我沒有見到過像喜愛美女一樣喜愛道德的人。

我想看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因此而觀察過若干人,甚至是許許多多的人,最終卻沒有看見這樣的人,表明我的願望落空了,我失敗了。但失敗有失敗的價值,失敗的價值甚至是無比巨大的,因為失敗可以為我們帶來這樣的啟示:人與人都是一樣的,不要指望一個人與其他人有所不同,認識了一個人也就等於認識了所有的人,所以,認識人類的捷徑是認識我們自己,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一個人,是我們最容易觀察的那個人。失敗可以讓我們變聰明。

失敗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子路)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字面含義是:子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不知道‘生’,又怎麼能知道‘死’?”

在子路提出“敢問死”的問題之後,孔子做了一個判斷:子路“不知死”。孔子回答不了子路的問題,或者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但又不能直接拒絕這個問題,於是,通過解釋而把問題推回給了子路:你子路之所以“不知死”,是因為你“未知生”,所以,你應該首先去知生。如果子路緊接着來一句“敢問生”,想必孔子會說“未知死,焉知生”——這仍然是在使用解釋。總之,通過解釋,我們既能讓自己擺脫問題的糾纏,又能讓有疑問的人永遠不喪失解答問題的信心。

“解釋”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有的哲學史研究者認為,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注重現實生活,避開惱人的玄奧問題的人生態度。或許,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麼一個實用理性,但孔子這句話是詩,與這個實用理性無關。從流溢着神奇意味的詩句中抽象出任何思想,是對於詩的大材小用。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先進篇)字面含義是: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因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一個人對我們說的話“無所不說”,這通常會引起我們的成就感,因為挑剔,我們就沒有沉醉於這一成就感,而是保持冷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

“挑剔”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篇)字面含義是:葉公對孔子說:“我那裡有一個直率的人,父親偷羊,他去告發。”孔子說:“我那裡直率的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就在其中。”

“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被說成是一種“直”,這個直在此指的是說出事實;“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也被說成是一種“直”,這個直在此指的是隱瞞事實。說出事實和隱瞞事實是正好相反的做法,卻都被說成是直,可見直是一個大家都喜愛使用的所謂好詞(時髦話)。好詞終將成為矛盾的聚集地、藏污納垢的垃圾桶。

好詞受到了隱秘的否定。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篇)字面含義是:孔子說:“君子表現不出仁是有的,沒有小人能表現出仁。”

在這個世界上是比較稀有的東西,因為連君子也不是總能表現出仁,小人則完全不能表現出仁,物以稀為貴。其次,仁有助於我們辨別一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如果這個人表現出了仁,則這個人一定是君子。

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篇)字面含義是:古時候的人為了自己而學習,現在的人為了別人而學習。

這兩句話呈現出知識的外觀,揭示就古之學者今之學者各自的性質,前者是為己,後者是為人。知識來之不易,想要形成這樣的知識,我們必須對古之學者和今之學者都有廣泛而深入的了解,這項工作的難度或許接近於不可思議;知識還是有用的,這樣的知識有助於我們判斷一個學者到底是古之學者還是今之學者。

知識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篇)字面含義是:只有最高的智慧和最嚴重的愚蠢是不可改變的。

“上知”和“下愚”是智力上的兩個極端,相差懸殊,我們通常只注意到這兩者的差異,其實,它們也有自己的一致性——同為“不移”。最能影響我們心情的,是各種極端。如果我們自己屬於上知,我們容易洋洋自得,現在,我們知道在“不移”這一點上,上知與下愚沒有什麼兩樣,這樣一來,我們的興致被潑了冷水;如果我們自己屬於下愚,我們容易沮喪,現在,我們知道在不移這一點上,下愚與上知沒有什麼不同,這樣一來,我們的沮喪緩解了。總之,一切激情,例如洋洋自得和沮喪,都是我們不明白“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一真理的結果,也就是我們無知的結果。

“激情”受到了隱秘的否定。

歷代的解釋者根據此名言而給自己形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說上智與下愚是不可改變的?歷代解釋者把此名言當作哲理,繼而竭力證明此哲理的真理性。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緊跟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後。朱熹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這個性“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於是始相遠”;現在,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卻又說:“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也。”《四書集注》耗費了朱熹大半輩子的心血,是修改了又修改的產物,朱熹似乎無視這一顯而易見的自相矛盾,一會兒鼓吹“習”的偉大功能,一會兒指出“習”的無能為力。朱熹不明白這些名言本質上是詩。

 

“子曰:‘予欲無言。’自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

天”有偉大的才能——它讓“四時”運行,讓“百物”生長;它不言語,不是因為天沒有語言能力,天創造的一隻麻雀尚且一天到晚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說天沒有語言能力便是不可思議的,天有語言能力卻不使用此種能力,這靠的是意志力,天有語言能力卻又一萬年都不說一句話,一個人一天不說話就會自言自語起來。總之,天既有驚人的創造性又有驚人的意志力。

這個“天”就是今天所謂造物主。“造物主”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如果此名言裡沒有“天何言哉”,則剩下的部分的意思只是孔子從“四時行”、“百物生”這些現象里頓悟到了“天”的存在。孔子此名言是哲學(頓悟)基礎上的詩。

孔子因為天不言而說自己“欲無言”,偉大的天提供了某種了不起的做法,成了人類的一種神聖價值。這就是宗教了,宗教是神聖價值的總和。

從孔子此名言,我們可以看出哲學(頓悟)、詩和宗教的關係。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字面含義是:祭祀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是因為諂媚;應該行動而沒有去行動,是因為沒有勇氣。

“非其鬼而祭之”是讓人厭惡的現象,這種厭惡之情讓我們痛苦,但我們終於發現,諂是此現象的根源,就像燃燒是光和熱的根源,這樣一來,我們似乎不再厭惡“非其鬼而祭之”,不過,我們的厭惡之情並沒有消失,而是從對“非其鬼而祭之”的厭惡,變成了對諂的厭惡。這是“厭惡的轉移與守恆定律”。對於諂的厭惡照樣會讓我們痛苦,照樣會讓我們把對諂的厭惡轉移到對於它的根源的厭惡,以此類推,至於無窮。就“見義不為,無勇也”來說,也是如此。厭惡會讓我們無窮無盡地厭惡、無窮無盡地去轉移厭惡、無窮無盡地痛苦。

“厭惡”受到了隱秘的否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108.有情皆有真心第八識(二)
2015: 范兒1020—「哈佛大學」:恆心與自律是
2014: 這位美國老先生怎麼看的
2014: 小樹:江西醫學院校友應有反思
2013: 最應該受教育的是中國媽媽們
2013: 西歐大中小學的學制文憑與畢業率及其費
2012: 關於歸化美國國籍時一段誓詞的歷史
2012: 現在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東林黨有得一拼
2011: 史語:世界最渴望的一場革命
2011: 為什麼知識分子應該有宗教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