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我对清华大学英语夏令营的看法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7月15日17:15:0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我对清华大学英语夏令营的看法

一年一度的小学期又到了。刚刚经历完大一新鲜之旅的清华大学04级学生又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英语夏令营(Summer Camp)之中。我理所应当怀着一颗期待、新奇、不安、困惑、沮丧的心情度过了夏令营的第一周。

夏令营由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招募的志愿者、以及外语系教师组织。活动丰富多彩、样式新颖,以Game、Dance、English Corner为辅,教师讲课为主。但是显然,我还是看到了清醒的人们对这一切的指责。

我自己对Summer Camp的直接不满来源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借机推销价高质次的教材。本来据我所知,Summer Camp的两本共定价70多元(打八五折之后)的教材在往届都是选购的自学教材,这届也不例外。因为教师根本没有在课堂上讲解过它们。在我的提醒下,有个别同学和我都没有购买教材,而买到教材的同学则大呼上当。可是精明的校方显然想出了绝妙的主意来对付我们这些“理性人”。在一场有声有色的博弈中,校方使出了垄断组织惯用的“搭售”的绝招。只有买了教材,教材中心才会提供每个同学上网自学的登陆帐户和密码。也就是说“那么多钱就是为了买一个密码”(我同学语)。而密码的副产物,两本教材虽然精美,但是薄薄的弱不禁风,丝毫看不出什么与众不同,很难想象它们的实用价值会高于两本《大众软件》。

校方对于Summer Camp巨大的投资我理解,如果真要收费的话,那么Summer Camp应该改为自愿参加。而不是作为必修课。现在既然是必修,我们的费用已经在学费中体现了,那么学校就不应该采取如此有失风度的做法来增收。


既然说到费用,我就来说说费用的问题。据我所知,在英语夏令营的动员会上,有外语系教师指出清华大学给每位外教的报酬不少于一万元(三周)。对外国志愿者,以我国的惯例,至少是给报销来回机票。外教数量据我观察可能有64人,志愿者可能为128人。加上服装费用、活动组织费用、场地费用、教师加班费用等等,总共花费可能在两三百万元左右。即使清华向我们每人收取100元,也仅能融资320000元,无法弥补资金亏空。况且由于是必修,应该一分钱都不收。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我现在是站在一个共有两名纳税人的三口之家的一员的立场上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知道我父母所纳的税,被国家投资到清华,清华又如此奢侈的使用,我们是不是有提醒法院召开听证会的义务。如果清华是一所私立大学,那么我自然无话可说,只是很可惜,清华是国立的,是我们共同的财产,所以我就要管到底。

第一,清华的Summer Camp对于学生的英语提高似乎不大。甚至英语学习本身的意义更加渺小。每个参加的同学都可以感觉到,仅就提高英语水平来说,Summer Camp更像是一场游戏。国内缺乏英语环境的现实就已经注定了任何在中国学习英语的行为都将是愚蠢的,何况仅仅持续三周的Summer Camp。清华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向为人所诟病,但这不应该是开办Summer Camp的原因。

这里就谈到一个问题了:英语对于中国学生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无疑,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国家,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在日本、韩国等等非常开放的东亚国家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全民学英语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多数人不会英语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恰恰节约出来的社会、经济资源可以投资到更多亟需的事业上。国家应该专门培养少数英语人才作为通向世界的桥梁。如果做一个文献,搞一个研究,我们不会英语怎么办?应该是去找翻译,而不是自己去皓首穷经的去学。分工越明确,效率越高。你想想你们从小到大花了多少时间学英语?又忘了多少?是不是得不偿失?花了多少钱?这些钱够不够你去资助一个贫困学生的了?

因此我的观点就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学英语,只有三种人有必要学:1,以后注定要成天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人;2,以后决心要出国的人;3,以后决心成为外语人才的人。除此之外,科学家、教授、白领等等人都没有什么必要去学。可是现实却是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去逼你学。

第二,我紧承上文。谈谈英语学习对于资源的扭曲。中国英语学习到底花了多少钱?我找不到相关资料。但是我可以估计一下,我根据我的同学和自己的情况,发现英语学习占到了中学生大概1/4的学习时间,大学生大概1/3的学习时间。(在清华,这个比率很低,这是因为清华的专业课非常难。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大学则是如此。)花费占到了中学生1/5的学习花费,大学生1/2的学习花费。这主要考虑了诸如新东方之类的补习班、夏令营所致。这个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即不会用英语,也用不着英语的人才。
郑渊洁曾说:“大学是汇聚白痴的场所。”未免偏激了些,但是联想到令人哭笑不得的英语学习,倒是颇有几分贴切。

资源的扭曲,直接的体现就是很多相关领域缺乏投资。比如农村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等等。在我出生的城市西安,中学升高中的比率仅仅为一半(我考高中时)。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为大学扩招欣喜,因为很多人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录取率自然上来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不愿多谈。就是中国自古的精英教育情结。但凡发达国家,首先应注重普及基础教育,大众教育。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公平。本身吝啬的政府给教育系统那点钱就够过分了,大头还都给了大学,确切说是名牌大学,不过是为了争“世界一流”。要一流有什么用?培养几个科学家,却缔造了更多文盲,带来社会的停滞,任精英台上风光,遍地却是缺少文化的人不得不从事简单低级劳动,悲惨度日。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大棒带来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不公平?这是谁之过?

精英情结缔造了教育系统官僚政治化、政绩化、形式主义的风格。其突出体现就是大学教育和英语教育。更多纳税人的权利被普遍漠视了。因此,对于教育系统的问题,应该由纳税人团结起来,提起国家诉讼,要求政府规范自身的行为。

曾经有人说:“存在就是必然。”的确,我们看看为什么这种不合理的存在就是必然。关键是在英语教育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非常强大。

比如出版社,书商,英语补习学校,教育系统一些官员等等。君不见北大三角地已经都快成了英语补习班的广告新闻发布中心了。但凡是大学人多的地方,遍地都是红色、绿色、黑色的大字报“四六级、考研英语”,赫然然漫天飞舞,这不是六月飞雪么?还有每年四六级考试的时候考试管理中心可以收取多少报名费?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这种“市场”圈走多少钱?这有数么?

很不客气地说,英语教学就是社会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合法的抢劫。这种抢劫正在制度化、规范化、文明化。

第三,我觉得是最主要的一点,也是英语教育最大的罪过,就是英语文化的大举入侵,导致传统汉语文化、国学教育的衰败。我参加我们系建系80周年的校友档案整理时,发现有不少同学无法认全繁体字。这已经引起我的警觉。

我很奇怪,为什么清华要下大力气办一个Summer Camp而不是Chinese Camp,到底是英语更值得补,还是汉语更值得补?顾校长念不出来的是汉字还是洋文?这就正如问你到底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一样。自己的语言没学好,汉语一级都过不了凭什么去考英语四级?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大学生,谁系统阅读过四书?谁读过《容斋随笔》、《古文观止》、《庄子》?国学大师大家认识几个?谁又知道《訄书》是谁写的?启功先生方才逝世,我有同学不知道他是谁,问李阳是谁倒都知道。
可以说,比起英语教学在国内的失败,汉语教育才是彻彻底底的大溃败。前者是多花了钱,至多拉我们前进的后腿罢了,后者则是使民族伤筋动骨,使人民遗失自我民族精神的可悲之事。

我从小讨厌语文,是因为似乎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功利的语文教育导致语文理所应当被大家厌烦。教师刻薄的追求一种标准答案,希望能让大家学会那种答语文问题的套路。而看看国外的语文教育就明白了,语文首先应该培养大家阅读的兴趣与激情,进而提高同学的写作能力。归根到底不是教大家文化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培养大家的文化素质。考试对此是根本无效的。结果我中学就被告知,应该重视英语,至于语文混混就可以了,因为高考时英语好拉别人分,语文分拉不开。在应试教育的不懈努力下,语文这面民族的大旗终于痛快的倒下了。

很多人厌烦古文,认为那些是枯燥乏味的。谈到国学,可能能激起大家的爱国热情,但是让你去学国学,就比让你学英语还难了。可是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经过白话文运动的洗礼,国学教育仍没能断代呢?

关键是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及社会上缺乏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拿考试去检验学生的古文能力,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是知识。其实恰恰相反,文科教育的目的是人文素养。顾校长认不出来字没什么丢脸的,我也不认识小篆,我敢说很多人都不认识。顾校长丢脸的是在出丑之后,没有优雅的向大家表示歉意,没有很绅士的严肃起来,而是显得惊慌失措。如果他能很老实的说一声:“对不起,我理科出身,实在不认识。”那效果就会好多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厌恶古汉语的原因了。错不在大家,而在于考试部门想要量化大家的能力。教育部门真正该做的不是盘算着怎么考倒学生,怎么把学生当成产业去牟利,而是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国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情调,是一种中国式的绅士的优雅行为。

这也就是我反感清华英语夏令营的几个主要原因。从事前、事后来看,这次Summer Camp不过是一场无聊的闹剧。正如我们班来自马来西亚的外国志愿者给我们说,他来中国实际就是为了“for holiday”,而一些对夏令营持有好感的同学,恐怕也会在不久之后发现,那点带有自虐倾向(请原谅我这么说)的英语热情在通过了清华英语水平一考试后烟消云散。如果没有了功利的GRE考试的鞭策,对于Summer Camp的回忆恐怕也只能停留在外教带来的西方世界的一丝新鲜空气上罢了。这次活动的确很成功,但是它没什么意义。发生在海淀区学院路旁清华园的这场闹剧,成了对举国英语教育体制的莫大讽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对伏明霞获清华学位的质疑
2004: 从Berkeley去清华做博后的美国人
2003: “洋野鸡大学”:国内臭,国外吃香
2003: 我眼中的哈佛大学
2002: 农村:“读书无用论”回潮令人堪忧
2002: 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纪念晏阳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