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古人遊學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送交者: 饞禪纏 2017年11月14日19:51:1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著名畫家郭德福所畫的《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講學圖》反映出遊學現象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圖片來源:互聯網

  不知何時,“遊學”二字倏地就時尚了起來。出門遠行,和山水親熱,吞吐外埠菁華,有些人就會感到自己陡增出若干的智慧,然後再招呼夥伴一同遊學,把自嗨升級成群嗨,如此遊學其實更像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為了正本清源,我們有必要將“遊學”概念的歷史淵源拉扯拉扯,展示一下“遊學”的戶口本。

  遊學在古代的四類記載

  遊學在現代文化中的形象,已經被約定俗成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環境裡學習和遊玩,既非單純的旅遊,也不是純粹的學習,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寓教於樂。它的內容貫穿了語言學習和參觀遊覽,介於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了學與游的內容。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大中院校、社會機構和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單位通力合作,面向國內外青少年,開設遊學課程,積極鼓勵並正確引導青年學生,到人類不同文明的文化環境中去探訪、並沉浸其中,通過親自體驗而學習和理解非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現在火透熒屏的綜藝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大概能算作光環繚繞的遊學明星幼兒版吧。

  古代對遊學的定義是神馬,可能和現代人的想象大相徑庭,記者翻查資料,看到有四類直觀描寫:遊俠和儒生;從事遊說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裡寫道“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說的就是蘇秦張儀這樣的專擅合縱連橫的國嘴大咖;離開本鄉到外地求學的人;宴遊與學習的人。泡泡飯局吃吃喝喝也算遊學?可是司馬光點頭說Yes,《資治通鑑·漢元帝建昭四年》裡說的明白,“遊學,游謂宴遊,學謂講學”。司馬光都說是,別人就認了吧。

  遊學是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分為教師週遊講學和學生出外遊學兩種。縱觀歷史,儘管歷代對遊學的政策不同,但遊學現象在先秦到清朝的歷代史料中仍有所記載。孔、孟、荀等大教育家都曾在周遊列國中教育學生,戰國時期的權臣養士,士人遊學以結黨盛行一時。西漢經學家鄭玄也是“遊學周秦之都,往來幽、並、兗、豫之地”。對古時各大學派的教育家來說,週遊講學是他們傳播其教育思想的方式之一。從史料來看,遊學在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就開始盛行,此後各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遊學的現象。對於文人學者來說,遊學四方可能就成了一張鍍金的名片,一旦擁有,風光得很。

  遊學派巔峰人物非孔子莫屬

  古人有個綿延至今的優良學習傳統就是去雲遊四方,拜訪各地知名學者,仆倒行禮,願充門下,或是當面請教不解難題,即便未結師生之緣,也是你來我往,彬彬有禮。等去了許多地方、拜訪了許多有學識的人後,終會學到有用知識。古代學子云遊四方非常辛苦,不像現在可以藉助網絡,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聞。但知識這東西並不是你知道就行,現代人一般不是去探求知識的本源,只是了解知識,未做到融匯貫通,不像古代學子那樣一葉知秋,說明現代人做學問只是堆砌知識,而沒有得到最深的智慧。真正的知識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是人與外界的和諧,是真正了解事情本源的東西。耳提面命也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給了學習者一種對於知識的態度。這一點是需要今天的人學習的。

  越是高級的事物,越是會跨越地域、種族,形成全世界共通的標準。像遊學就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遊歷,也透露出古代東西方遊學交流中蘊涵的豐富信息。中國民間自古以來,格外看重遊學對人格養成和知識形成的引導作用,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增進弟子學識,培養弟子品質,開闊眼界,而且在遊學過程中,事事皆有啟發,可謂處處皆為吾師,即便是大儒孔聖,也會遇到“兩小兒辯日”這樣的醍醐灌頂。這樣機緣偶遇的造化,一定是遊學途中才能遇上的幸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為後世留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它所帶來的益處是不言而喻的。孔子周遊列國,被視為遊學精神的鼻祖,海外遊學的宣傳冊也時常抬出這位老祖宗,以示源遠流長。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所經歷的艱辛困苦與人生體驗,顯然是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型遊學無法望其項背的。孔子在遊歷中體悟人生,並將種種體悟傳遞給追隨他的弟子,興之所至,便在杏樹下開壇講學,杏花紛飛處,漸漸有了《論語》,有了“杏壇”。這幕天席地的課堂,如同佛經中拈花微笑的剎那,當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處最富於詩意的一頁。

  宋代樣本分析 遊學中的求知與求仕

  宋代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其文武失衡的懸殊,在中國歷史上罕有匹敵。遊學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講學和求學方式。北宋在部分時期對遊學雖有禁止,卻並未杜絕。南宋時期,遊學一度井噴。趙氏皇帝雖對遊學在部分時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總方針,吸引庶族地主參政,提高讀書士子的地位,又使得遊學這種教育形式普遍存在並廣為流行。到了南宋,對於遊學活動,官學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時,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間收徒的學者,條件較好的書院、義塾等也公開接納遊學之士,形成了學者週遊講學和游士出外求學的教育良性大互動。

  私學在宋代較為活躍。宋代私學教育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設,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這一百花盛開的局面,特別適合於遊學這種教學形式,這也是私學教育在當朝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宋代私學包括私塾、義學、學塾、村塾、冬學、書院等各種學校,其流布範圍遍及全國各地。在兩宋,特別以私人創辦為主的書院為盛,其數量之多,遠非漢唐五代可比。雖然私學規模較官學為小,但因私學收費低廉,所以受貧寒士子青睞,更受各方遊學之士歡迎。宋代許多布衣寒門出身的名臣,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在其青少年時期就曾有過遊學於私塾讀書的經歷。宋代私學興盛,私學的開辦條件簡單,因陋就簡,主要靠主講教師的聲望作號召,他們或因不願入仕,或因在家侍奉老人,或因退休還鄉,或因四方遊歷講學,或因官職升遷,慕名登門造訪的遊學之士絡繹不絕。

  宋代文人學子嚮往遊學,其實還有可做不可言、可意會不可挑明的潛規則在裡面。通過學習知識,為以後做官顯達創造條件。宋代各地教育發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區的教育程度遠高於其它地區,所以各個學生都願意遊學於教育發達地區,學到在鄉間僻壤學不到的知識,結識一些原本見不到的名師碩儒,為以後的援引提攜創造有利條件。因此,京都及江南一帶,成為眾多遊學之士匯聚的中心,官學和民間私學的遊學都普遍流行。

  宋儒讀書,多以功名利祿為先念,很多人為了得到出仕的機會,遊歷天下,結交權貴,形成了大規模的遊學之風,這種風氣對遊學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求知與求仕的動機一樣,是儒士希望通過遊學改變自身的處境,反映了儒士們對生活、理想的追求。

  講完遊學中求知與求仕的雙面性,很有必要說說遊學中充滿正能量的古代逸事。漢魏時期的北海朱虛(臨朐舊稱)人邴原,自小聰明好學。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深感單從書本上學知識不夠用,於是他想到了到外地遊學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順便擴大一下朋友圈。邴原本是個很喜歡喝酒的人,有終日不醉的海量。然自從他開始遊學之後,因為怕嗜酒會耽誤學業,竟整整八九年間滴酒不沾。其間,每當遊學結交的好師友們設宴款待他時,他總是託辭自己不會喝酒。就這樣,通過多年四處求學,他的學識大有長進。在避亂遼東期間,由於他的學識淵博,“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返回家鄉後,他又設置學堂,“講述禮樂,吟詠詩書”,創立了以品德高潔著稱的邴原學派,並被世人譽為“國之重寶”。後被曹操發現,徵召他為丞相征事,後來又採納別人的建議,批准他“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由此可見,一邊學好知識,一邊堅守情操,不改初衷,才是遊學的至高境界。另外,這個故事的典故,叫做邴原戒酒。當你和別人談起遊學的歷史,冷不丁冒出一句“邴原戒酒”,非常給力。

轉自凱風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小滿時節:我們都愛蔥油餅
2016: gugeren: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
2015: 螞蟻為什麽不會迷路?
2015: 數學,美和現實
2014: 滬港通又一次繼掠奪香港科技經濟發展後
2013: 信息守恆定律
2013: 神經所的胡海嵐要跳槽到浙江大學了
2012: 香椿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死結
2012: 僑辦兩大僑務政策和十八大精神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