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歷史是怎麼形成的
送交者: 芨芨草 2017年12月12日20:09: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歷史是怎麼形成的

 

冬兒寫了詩經大雅里描述的周朝歷史。

周朝歷史有據可循。

周人的祖先據說是後稷,稷的爹是帝嚳,娘是姜嫄,不過稷不是帝嚳和姜嫄所生,而是姜嫄某一天踩到了巨人的腳印,有孕而生。很神奇嘛。

其實遠古朝代的祖先都類似這樣登場。夏朝老祖大禹是由其父剖開自己肚子產下的--是男生喲!商朝老祖契則是一個叫簡狄的女人吃了一個鳥蛋而被生出。

商朝的存在有甲骨文可考。夏朝就不好說了,沒有文字證據,只有挖出來的一些遺蹟,被歷史學家認定為夏朝的東西。

中國的很多文人想將中國的歷史推到五千年前,越古老越有淵源嘛。不過有文字的歷史只有三千年。三千年之前的歷史怎麼辦?就得靠想象了。

有人說口口相傳的歷史也是可信的歷史。

同學們有沒有看過電視台的娛樂節目裡有一種“口口相傳”的遊戲,十個人站成一排,主持人附耳告訴第一個人一句話,然後依次每個人聽了前一個人的悄悄話,再悄悄地告訴下一個人,最後第十個人大聲說出聽到的話,基本上和主持人說的話風馬牛不相及。

把網上搜來的一些信息放在下面,同學們可做個參考。

 

課本上告訴我們:夏朝的開國太祖叫禹,也就是治水的那個大禹。這傢伙有本事,但私心重,廢除禪讓制,把江山傳給了兒子啟,拉開家天下的序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可如果說大蟲治水,你會不會一臉暈菜。

有人考據說,大禹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蟲。誰這麼牛呢?近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顧頡剛不相信什麼大禹治水,說中國的遠古歷史,全是“胡亂偽造”,必須“把中國的歷史重新整理一下”。顧頡剛在1923年寫給同為大家的錢玄同的一封信,提出了“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的觀點。

最早提出大禹是條蟲的,是顧頡剛的老師崔適。崔適考遍古籍,認定大禹不是人,而是蟲。大禹的父親鯀當然更不是人了,但不是蟲,而是一條魚。

然後,就是顧頡剛提出,禹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禹為動物,出於九鼎”。九鼎是夏朝時鑄的,後來落到周人手上。周人看了看鼎,發現了本是一條大蟲的禹,那時科技落後啊,就以為大禹是夏朝的開國始祖。從西周開始,大禹建夏才流轉開來,一直傳到現在。

至於大禹究竟是條什麼蟲,顧先生說:此蟲不是昆蟲,或千足蟲的軟體爬行動物,而是動物的總稱。你可以把大禹想像成一頭大象,一頭豬,一匹馬,一隻螞蚱。如果你實在想像不出大禹到底是啥,你乾脆就記住:大禹是條蟲就行。大禹既然是條蟲,那夏朝的大王們,當然也都是蟲子蟲孫了。不過呢,顧頡剛雖然認為大禹是條蟲,但他沒否定夏朝的存在。

而夏朝的夏,其實也是一種蟲,就是蟬,蟬往往代表着夏天,也代表着高潔,大家看唐僧其實是金蟬子就知道了,蟬的地位很高。

大概是看中了蟬這種神秘色彩,所以夏朝以蟬為國號,而蟬的甲骨文演化到後面,就成為了夏字。

接下來就是商朝,《詩經》有《商頌》,其中《玄鳥》篇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商人的祖先其實是鳥生的。

《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

這個名叫簡狄的女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和一群來路不明的閨蜜在河裡洗澡,有一隻鳥正在產卵,不小心就讓簡狄得到了。可能是餓了,簡狄一口就把蛋給吞了,有點像《天書奇譚》中的蛋生。沒想到很快就懷孕了,生下了契。

契的生父,其實就是玄鳥。契因為幫助“大蟲”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商邑,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

契的團伙就稱為“商”。契生子,子生孫,一直生到湯這一輩。再生多少輩,老祖宗是頭鳥,子子孫孫都是鳥。商人很尊重老祖宗,就把玄鳥當成自己的圖騰,讓子子孫孫都記住,咱們的祖先是鳥,咱們都是“鳥人”。

這個還真不是司馬遷胡說,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也證明了這一點。

商的甲骨文其實是從鳳字演化過來。所以,商的國號其實也是動物。

 

如何理解顧頡剛先生的“古史是層累地造成”?

 

作者:松子

顧先生的層累說,其原初所指,乃謂周秦之前的上古史,是經過後人多次的刪改編篡,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僅關注史料所述之史實,更要首先關注史料本身的時代。按照最一般的理解,史料之時代距所述史實之時代越近,則其可信度越高。而越晚出的史料,較之早期的史料,往往時代更加久遠,事跡更加詳細,體例更加完整。但這反而證明了其中竄入了大量的偽造的內容。按照顧先生常用的例子:詩經中只提到過大禹,商人和周人的祖先;而到了論語中,就有了堯舜;到了戰國,才有五帝之說;鄒衍之後,黃帝成了華夏共祖;而比黃帝更早的伏羲神農,要到漢代才流行起來,至於盤古開天闢地,是魏晉才有的記載。再比如,在國語中,各個地域和民族,是有其自己的祖先傳說的;但到了《帝系》中,各地各族的先祖都變成了黃帝的子孫。大概類此。


作者:懷劍聽雨

顧頡剛提倡的科學分析是正確的,但是繼承他的派系的那些研究歷史文獻的,很多都挺學究和腦殘的,懂得不夠多,就開始胡亂推理,又缺乏自我批評和細緻思考,所以把一大批典籍都說成是偽造的,現在很多都被考古出土的竹簡打臉了。
比如《太公兵法》之所以內容荒誕,很可能是因為這書原本的文字太古老,把它翻譯成現在這個版本的人,很多字看不懂就胡亂猜,所以弄得很荒誕,讓這書較為缺乏史料價值,但是這書的現在這個版本,考古證明已經是戰國時代的東西了,不是後世偽造的,司馬遷《史記》很多對古文材料的翻譯引用也不對,但是我們還能見到一部分他參考的原書,所以能評判對錯,《太公兵法》只能看着玩了。
有個東西叫文字傳承,還有個東西叫口頭傳承,有一天,大批的口頭傳承變成了文字傳承,就被說是造假?某天,某個道士或者酋長給你講了他所傳承的歷史故事,是所有人都沒聽過的,又是晚出,於是他就一定是在造假,而不是應該用各種科學手段去考證他的話是真是假?隨着識字的人越來越多,必然會有大批的口頭傳承變成了文字傳承,而我們不應該簡單否定它們,而是先放着,用科學方法和邏輯來判斷
顧頡剛的某個再傳弟子某知名上古史教授,居然連孔子尚書的來歷和王子朝盜書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都不知道,連對先秦史料的十大毀史事件都知道的不全,對史料的保存和流向都沒梳理,就開始胡亂推理上古史。

再比如迷信《竹書紀年》的人,也是缺乏知識,魏國史官不是正統一脈的史官啊,畢竟最後得天下的是秦國啊,占領洛陽典籍滅掉東周的是秦國,得到大量王子朝東周典籍的是楚國,孔子是靠魯國與周的親密關係得到圖書館抄書的權利。天知道魏國史官靠什麼辦法得到這些秘學的,魏國史官根本不是正規傳承人,道聽途說、東拼西湊,這種自學成才的東西能叫傳承嗎?不能用現代人眼光看待先秦,先秦的歷史是皇家秘學,孔子這個奇葩為什麼能弟子三千,就是靠手裡的尚書材料,諸子百家的著作里,就只有儒家的歷史學知識最強大,墨子和莊子都只有看書或聽書的權利,只有孔子利用魯國特權把書給抄出來了。我有個學文學的朋友歷史不太行,但他不服氣我,有次就考我秦始皇是哪一年統一中國的,我立馬答不上來了。在皇家圖書館不允許抄書和有限的學習時間裡,各國史官拼命背誦日後好用來裝逼的,只是記事的左史的年表和帝系而已,而不是冗長而內在邏輯關係複雜的記言右史記錄的對話。所以魏國史官的年表是值得信賴的,但是內容就不知道他們哪裡來的那麼大能耐比孔子關係還鐵。
再比如說《周禮》是偽經,僅僅是因為周禮里包含了一些春秋戰國才有的東西,那麼《新唐書》《資治通鑑》因為是北宋編的,所以就是偽經,而《舊唐書》就是真貨?《周禮》這種周公寫的書,所用的是周朝初期的文字風格,到了春秋戰國文字不同了,必然會被重新翻譯,翻譯者加點自己的私貨,就變成偽經了?
戰國是上古史資料井噴出現期,是因為戰國時,文字才開始普及大眾,才有大量民間著作,才能把原本口耳相傳的東西變為文字流傳下來
隋唐和南宋都是上古史資料井噴出現期,不是這些材料是假的,是很多祖先的傳說史料,被南方人的家為巫史給傳承了下來,隋朝統一南方、南宋南遷,懂書寫漢字的文人與南方巫師酋長們交流,才導致材料的增加,而南北朝因為迷信佛教道教反而壓制了歷史典籍的收集傳承

因為古史辨能害國,所以他的不俏再傳弟子們日子被人資助的都很滋潤,自然傳人眾多,遺害深遠

 

作者:匿名用戶

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明代曹欽兵變“謀反說”初探--一個“層累造史”的典型例證

這篇論文指出,曹欽謀反說充滿疑點。若以《明英宗實錄》和李賢《天順日錄》為原始史料,則:一、曹吉祥叔侄謀反動機不足,兵變過程倉促混亂;二、李賢在兵變被鎮壓後居然立即上書請求寬赦曹欽的脅從餘黨;三、儘管英宗宣稱曹吉祥“遽行反逆”、“心懷怨望,謀為不軌”,但他並未以謀反罪論斬曹欽餘黨。

而曹欽謀反說顯然在明代出現了層累造史的過程,具體改變有四,這裡也稍微介紹(copy)一下。

兵變過程的變化。成化朝首輔彭時《彭文憲公筆記》變更了兵變過程的行動順序。稍後於彭時的黃瑜《雙槐歲鈔》的記載則看起來更加符合謀反邏輯。

“魏武之對”的出現。成化朝王錡《寓圃雜記》中出現了“魏武之對”,稍後的祝允明《野記》對此事的描述更加生動。

兵變人數增加。原始史料中無兵變人數。嘉靖朝高岱《鴻猷錄》稱兵變人數“黨羽不數十輩”,稍後的鄧元錫《皇明書》中兵變人數大為增加。

曹吉祥本人權位大為提升。原始史料中,曹吉祥的官位是司設監太監,司設監太監是一個冷衙門。萬曆朝尹守衡《皇明史竊》載“時吉祥為司設太監,掌司禮者”,明朝遺老萬斯同《明史稿》載“升吉祥司禮監太監”,司禮監太監權勢不下內閣首輔。

明朝文人士大夫用手中的筆不斷彌補原始史料中“曹欽謀反說”的簡陋之處,清朝修史基本採納了明人層累造史後的“謀反說”,錄其於《明史》,成為定論。可見,層累說不僅可用於古史。層累造史是普遍發生的。所以說,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論命題

 

作者:宇文燁

歷史作為一種理想化的集體記憶,總是在被不斷地改寫。所謂古史,就是書契之前的史。而作為憑藉記憶和口口相傳的東西(oral tradition),更容易被不斷地重新解構又重組,以符合傳承者的需要。這種不斷的解構與重組就是所謂“古史是層累地造成”。
參考文獻: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jingchen: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結合
2016: 愛詩愛生活的教書匠
2015: 網絡遊戲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2015: 95.染法的妄境熏義
2014: 從英國教育大臣的呼籲看西方教育危機
2012: 習近平,要快,要儘快
2012: 令人驚嘆的中國古代育兒法(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