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周末讀書 --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彌謗
送交者: 西嶺 2017年12月15日18:52: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古雲防口似防川,

戒堵宜疏可謂賢。

羞使衛巫監謗語,

樂觀鄉校議朝權。

一方黎庶心中秤,

三尺神明手內箋。

頗賴盛邦無闕事,

尋歡網上樂頤年!

 

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然而事實卻不盡然。言語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果人們真的可以以史為鏡,可以記取前人的教訓的話,歷史就不會有那麼多反反覆覆發生的事情了。

春秋時鄭國有個公孫僑,字子產。子產作鄭國卿的時候,人們喜歡到鄉校閒聚,議論政事。鄭國大夫然明就對子產說:“把鄉校關了吧,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要關掉?人們不過是勞動之餘在鄉校聚會,議論一下政策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不喜歡的,我們就更改。這就象是我們的老師,可以教我們如何做事。為什麼要把它關掉呢?我聽說通過盡力做善事可以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可以靠威懾強制來防止怨恨。關閉鄉校當然可以馬上制止人們議論,但是這就像防止河水潰決一樣,光靠堵不行。堵得水多了,河水的決口也會大,造成的損害必然也多,更可能是無法挽救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我可以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就這樣子產沒有關掉鄉校,反而把鄭國治理得十分興盛。

與此相反,周朝有個周厲王。周厲王十分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厲王的大臣邵公就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你的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來衛國的巫師,讓他去監視國人,有敢於批評議論厲王的人,就抓來殺掉。於是國人都不敢說話了,甚至於路上相見,也只敢以目相示,而不敢交談。周厲王頗為得意,把邵公叫來說:“你看,我可以輕而易舉地制止人們對我的指責,他們都不敢再吭聲了!”召公回答說:“你這只是在堵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堵塞以後,一旦決堤,危害一定更大。百姓也是如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它暢通,管理民眾的人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人們心中所想的要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要堵住老百姓的嘴,那麼還有多少人會願意服從你呢?”周厲王不肯聽從邵公的規勸,結果三年以後,人們終於不堪忍受他的統治,起來推翻了他。

幾乎三千年前發生的這兩件事情明明白白地向後人揭示了當政者該如何對待人們的言論自由。唐朝的大文豪韓愈曾專門寫了一篇《子產不毀鄉校頌》來讚美公孫子產: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游於鄉之校,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於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此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韓愈在這裡不僅讚頌公孫子產的施政行為,甚至感嘆子產生不逢時,僅能在一個小小的鄭國推行他的理念,若是整個天下都能按照他的理念施政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呢。韓愈在這裡也提到了周厲王的事情,指出周朝起初奉養老成有德之人,聽取他們的意見,所以興盛;到後來派人監視有意見的人,所以衰敗。因此開明興盛的政權應該廣開言路,使群眾意見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從而謀取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然而,古今中外,始終有為數不少的當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強勢打壓社會輿論,乃至造成許多慘案。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腹誹"至罪再到明清的文字獄,血跡斑斑,不勝枚舉。就連文化氣氛相對寬鬆的宋代也曾發生著名的"烏台詩案",牽連了蘇東坡以下許多人。民國的聞一多李公朴等被暗殺,文革中因為‘反革命言論’而獲罪等等,更是如在昨天。社會終在進步,相較於過去,人們對個人權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強烈的要求,而自由說話的權利更是其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那麼塞人之口的事情是否能夠不再發生了呢?也許很難確定。聖經有句話說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但願並非如此!

 

2017.12.15


付原文摘自網絡:

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游於鄉校(1),以論執政(2)。然明謂子產曰(3):“毀(4)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5)?夫人朝夕退而游焉(6),以議執政之善否(7)。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為忠善以損怨(8),不聞作威以防怨(9)。豈不遽止(10)?然猶防川也(11):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12);不如小決使道(13),不如吾聞而藥之也(14)。”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5)。小人實不才(16)。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17),豈唯二三臣(18)?”仲尼聞是語也,曰(19):“以是觀之(20),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1)       鄉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遊樂、議政的場所。除了"鄉校"一詞,還有學府、太學、國子監、庠、私塾、書院等古代用來表示學校的詞語。

(2)     執政:指掌握政權的人。

(3)      然明:鄭國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4)     毀:廢除

(5)     何為:為什麼?表示不同意的詰問。

(6)     夫: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退而游焉:退:工作完畢後回來。游:閒逛。焉: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7)     善否(pǐ):好和不好。

(8)     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9)     作威;擺出威風。防:堵住。

(10)   遽(jù):立即,馬上。

(11)     防:堵塞。川:河流。

(12)   克:能,能夠

(13)    道:同“導”,疏通,引導。

(14)   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藥:名詞作動詞,以...為藥,當作(治病)的良藥。之:指鄭人的議論。

(15)   蔑:指鄭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後;從今以後。信:確實,實在。可事:可以成事。

(16)   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17)   其:語氣詞。

(18)   二三:泛指複數。這些,這幾位。

(19)   仲尼:孔子的字。是: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20)  是:這,代詞,指這件事。

 

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1),國人謗王(2)。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衛巫(5),使監謗者(6)。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7),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8)。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9),為民者宣之使言(10)。故天子聽政(11),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2),瞽獻曲(13),史獻書(14),師箴(15),瞍賦(16),曚誦(17),百工諫(18),庶人傳語(19),近臣盡規,親戚補察(20),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1),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4)。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5)。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7)?”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28)。三年(29),乃流王於彘(30)。

(1)       厲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     國人:居住在國都里的人,這裡指平民百姓。

(3)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諡穆公。邵,一作召。

(4)     命:指周厲王苛虐的政令。

(5)     衛巫:衛國的巫者。巫,以裝神弄鬼為職業的人。

(6)     謗者:批評國王的人

(7)     弭(mǐ):消除。

(8)     障:堵塞。

(9)     為川者:治水的人。

(10)   宣:疏導。

(11)     天子:古代帝王的稱謂。

(12)   公卿:指執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稱。《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員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統稱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詩:指有諷諫意義的詩篇。

(13)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故也稱樂官為瞽。

(14)   史:史官。書:指史籍。

(15)   師:少師,樂官。箴:一種具有規戒性的文辭。

(16)   瞍(sǒu):沒有眼珠的盲人。賦:有節奏地誦讀。

(17)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樂師。

(18)   百工:周朝職官名。指掌管營建製造事務的官員。

(19)   庶人:平民。

(20)  親戚:指君王的內外親屬。

(21)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這裡指年長的師傅。修:整理修飾。

(22)  悖(bèi倍):違背道理。

(23)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濕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並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並是良田。”

(24)  興:興起、表露之意。

(25)  阜:豐盛。

(26)  夫(fú扶):發語詞,無義。

(27)  與:語助詞,無義。一說為“偕從”之意,句謂老百姓跟從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8)  國人:“國”下原無“人”字,據別本補。

(29)  三年:周厲王於公元前842年被國人放逐到彘,據此邵公諫厲王事當在公元前845年。

(30)  流王於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於,副詞。流:流放,放逐。於:到,介詞。.於是:從,從這裡。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川普要推動的是一個和平沒有戰爭的世界
2016: 男人的人品,只看一點
2015: 流浪詩人檳郎
2015: 97.染法的無明熏義
2014: Eric X Li TED論壇解釋兩種社會制度
2014: 史語:社會平衡機制原理探索
2013: 情商
2013: 楚三:集權體制下的教育
2012: 默認雙重國籍是國家和人民利益之兼顧
2012: How to foresee career f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