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談"相對與絕對作為認識的基礎和作為本體"
送交者: bunny2 2017年12月19日05:50: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相對與絕對作為認識的基礎和作為本體"

現實,是對時空的定義。一切現實的都是在時空中的。感覺,是對現實的定義。一切感覺到的無不是在現實中的。理性,是對感覺的概括。一切理性的行為無不是基於感覺。思想,是對理性的概括。一切思想理論無不是理性的應用。概念,是對思想的總結。一切概念都是思想理論的結晶。

概念的特點是"普遍化"。越是理性的人,越是習慣於運用普遍的概念。比如,看見有人錢掉出口袋,理性的人就會趕上去將其還給失者,非理性的人就會自己留下。我們稱前者理性者為成熟的人,康德稱之為運用"道德律令",既假設每個人都是法律的制定者。將個人的經驗普遍化,是理性成熟的標誌。將集體的認知行為普遍化,我們稱其為文化。越是理性的文化,越是文明的文化。我們稱這種文化為"理性文明的文化"。所以, 就像一個人的智慧並不完全依靠年齡大小,一個集體的文化是否文明,也不完全依賴其歷史的長短。量的增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

回到前段,概念上升到哲學稱為"範疇", 為亞里士多德首創。亞氏辨別出十大範疇,沒有推導。康德推導出十二個範疇,黑格爾推導出更多的範疇。海德格爾只強調一個範疇(回到巴門尼德),存在(時間是自然屬性)。範例提出五個範疇。那麼究竟什麼是真理呢?答案:都是 – 因為真理是一個系統,而且不止。我在論中國文化的文章中,總結說,“從本體論的角度,中國的古代思想都是“相對主義”;從認識論的角度,中國文化的本質是“感性認識”。”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感性認識,如我在以前提到的,就是類似孩子的認識水平.所以我下面主要談談, 為什麼相對概念是中國古代思維的本體?

 

本體的概念是西方哲學的概念,嚴格地說,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體系,所以也沒有這個本體的概念.中國古人提出過”一,道,太極,陰陽,天地,金木水火土“等,都可以看作中國思想的本體。因為沒有詳盡的理論論述和含混簡陋的說明,這些本體之間又沒有確切的定義,所以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互相等同的。本體的不確定,導致沒有以後的理論發展,也就不可能像西方哲學那樣產生科學,作為哲學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人心目中的本體意識,不超過我們的”感覺範圍“。我們都可以感覺到:數字的存在,道路的存在,太極(天地極限的引申,如一眼望去的地平線)的存在,其他更是明顯了。也就是,這些對本體的感覺,是“思維對感覺的初步加工”。而思維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系統工程”,也就是必須經過幾步以上,既“思維對思維的思維”,才可以。比如邏輯的概念(萊布尼茲),比如範疇的感念。“眼之界,思之限”是古代中國思想的特點(如孔子迴避談鬼神)。

 

所以,中國古代這樣對本體的“根本信念”,建立在感覺之內,建立在不確定的意義上,建立在天地的事物之間,剩下的還有什麼呢?只能是按照政治的要求,或按照當權者的希望,強調所謂道德,道德發展為秩序,秩序的根本在於服從,這樣就“和諧”了。帝王對臣民要求是服從,如父母要求兒女聽話一樣,再自然不過了。幾千年都是如此,今天中國有變化嗎? 世界是放大的中國,中國是放大的家庭,家庭是縮小的國家 - 這就是中國人的世界觀了,亙古未變。

 

西方人的世界,則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待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外媒:植物沒大腦也可學習和記憶 跟動
2016: 瑜伽論 修所成地 出世間一切種清淨
2015: 難得一見的行書:柳公權《蒙詔帖》
2014: 哈佛教授的4美元與國人的占便宜心理
2014: 蕭若元細說《史記七十列傳》
2013: stinger:思想與哲學
2013: 中國人為何總把高智聯繫上低能?
2012: 山月歌:故地重遊--渭南再訪好友記(組
2012: 習近平,堵死江南傳統的朋黨鄉羽在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