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人之初与儒释道耶
送交者: 仁爱 2019年04月01日22:40:5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人之初与儒释道耶



1

古今中外的圣人、圣贤,有走出去和坐下来两种基本状态。在走出去的状态中关怀现实问题,在坐下来的状态中思考本体问题。


像太初有道、人性本善,都属于本体论层面的认知,伊甸乐园中的亚当夏娃、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佛家的众生皆有佛性,都是回到源头的思考。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出自儒家教典,却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抽象而言,耶佛道儒,殊途同归,皆指向了"人之初"这个原点。


但从文本上讲,教典中的这一段话,则是孟先孔后,之所以敢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我们也可以说,孔夫子的"性相近习相远",是一种走出去的关怀现实的讲法,而孟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坐下来的思考本体的讲法。


2

如果说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更接近自然主义的道家观念,那么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则是六边不靠,非道非佛,却在现实之中证入本体,这是我个人最佩服孟子的一点。


孟子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说是一个婴孩在井边玩耍,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去了,那么任何一个见到如此情景的人都会在心里情不自禁的"哎呀"一声。由此孟子推论说,这个"哎呀"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它出自人的天性,所有的人类,都有侧隐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这种人的天性,不知不觉它是天良,有知有觉它叫良知。孟子把这种人类的天良称之为"善端",再从侧隐之心,又能够发展出一正一反的两种良能,一是人类的同情心,一是人类的正义感。


我从前曾经谈到,孟子的这个思想实验非常深刻,它有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超越社会、超越伦理、超越道德的普世性。孟子的"人之初",是指此生此世的人之初,非指本源本体的"人之初"。孔子之下两千多年,我最佩服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六祖大师,这个不用说,另一位就是孟子,不为别的,只为他能够那么轻松自然地从现实中直证人性的本体属性,傲视千古。


当然如果把"性本善"还给太初的本源本体,单从现实存在的"人之初"而论,有人会说婴儿还有人性的另一面,然而这种"另一面"却无法否定孟子所揭示的人性天良的这一面。


3

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在文本上是前后倒置的,但在逻辑上则前后通顺,在这里"性本善"之性与"性相近"之性,两者的语境已经有所迁变过渡,即从本体之性转入现实之性。


东、西方文化的圣人之教,缘起于走出去,完成于坐下来,立而行道,坐而论道。孔子周游列国、佛陀游化四方、耶稣故乡传道,更多地体现在现实关怀,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而世人谈玄说妙论本体,通常都带有出离现实的倾向,所以孔子和佛陀,在周游教化的历程中都曾经明确的拒绝过与本体论相关的讨论,非不能也,不为也。


孔子走出去说,孟子坐下来说,孔子讲现实的人性,孟子讲本体的人性,但孔子却远比孟子更深刻,为什么呢?


因为本体是抽象思辨,一切在我,一言中的,说完之后雁过无痕。但现实却面对普世关怀,三教九流,关乎如何普惠所有的世人,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所以我昨天说,圣人并非关心、教化和说服一些人、大部分人,而是关心和教化所有人。孟子的抽象普世,只要能够独立证明就完成了,孔子的现实普世,则需要获得所有世人的认同。


4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垂教,圆融无碍,温暖而普照一切。孔子不说性相同,也不说性相异,他甚至避开了同与异这种逻辑清晰、边界分明的非此即彼,而是选择了远与近这种比较相对的尺度。更深一层来讲,相对概念不单覆盖范围更广,而且相对本身,也为变化提供了天然的可能。又近趋同,"同"来自于"近"的引导和隐喻,它把我们引向焦点透视的初始的原点;而远相异,"异"来自于"远"的描述和推测,它把我们引向散点透视的面前的全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一一一  教典中这几句开场白,把人性的何来何往,以及众生的千变万化,要言不繁地描画出来。然而如上所述,这三句教,只是中间一句夫子语的两面展开 一一一 性相近,隐含了因地上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远,隐含了果地上的"苛不教性乃迁"。孔子既没有说人之初,也没有说苟不教,"性本善"和"性乃迁",是我们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中,自己体悟和推知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夫子语慢慢去读,它像一首诗。它无关同异、无关善恶、无关是非黑白,任何人闻之皆能入心,皆能受用,皆不逆反,更不会顿起非此即彼的争端。这看似平凡的一句教,显示出圣人温良恭俭让的修为,普世的关怀,教学的方法和甚深的睿智。


中国人无论上知下愚,受惠于《论语》凡两千五百余年。《论语》的无尽魅力来自于它的张力,它没有谜语和机锋,平和自然之中却让人取之不尽,读之不厌。


5

人性论是一个千古难题,从人类起心动念的微观世界的善恶缠绕,到塌縮成为宏观世界的观念思想、伦理道德或宗教信仰,难点在于一善或者一恶的取舍,要求所有人的认可或接受,不论远近异同。


如果说"习相远"是人性的当下处境,那么人性的善恶,应该大体属于正态分布,纯善纯恶者少,杂善杂恶者多,善多恶少偏左,恶多善少偏右,此间又有自然善恶与熏染善恶的不同,再细分,又有业习种子、家庭环境、所受教育、时代沉浮、缘遇因果的种种善恶状态。简而言之,立一人性善、恶之道,譬如孟、荀不能两立,若以孟子人性善为准则,天下所有恶人要受委曲;若以荀子人性恶为准则,天下所有善人要受委曲,就像当今的美国,从了共和法则,会有一半人被迫服从,而从了民主法则,又是另一半人被迫服从,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对于人性"习相远"之恶,有两点需要厘清。一是善恶皆有因果,性恶并非造恶的理由,尽管不造恶你会难受,但恶之花结恶之果,决定是自作自受。二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分不清人的生命自利,与人的自私之间的区别,下面画蛇添足,予以必要的说明。


比如有些父母常常枚举自己孩子的行为特征,来证明自私是天生的,我们且不论它是否具有普适性,只讨论证明本身。首先幼儿自利,属于生命的本能,包括一些幼儿的自利倾向强于另一些幼儿的情形。等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完全形成,这种自利本能不加引导,就会转变成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不加引导,就会转变成唯我独尊,又唯我独尊不加引导,最后才会发展成为自私,在这里从生命的自利本能 一> 自我意识 一> 自我中心 一> 唯我独尊 一> 自私,是一个人格形成的演进历程,由四个阶段和五种状态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有引导教育孩子的责任,每一个阶段,也都对应着"苟不教性乃迁"的深义。


抽象而言,自私不是单纯的自我概念,它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它可以明确定义为人际关系中的损人利己。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对自我和他人以及自他关系有充分的理解能力之后,损人利己才实至名归。推而广之,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双输)都属于自私的恶的范畴,而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双赢)、损己不损人都不属于自私的恶名。


自然生长的损人利己,会衍生麻木不仁,环境影响的损人利己,会伴随巧言令色,后者易改,前者难治。网文有题曰:为什么培养不出感恩的孩子?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困惑,引人注目。然而问题虽然深刻,但标题却是错误的,因为爱是感恩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不可能有感恩的结果,所以文章标题应该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懂得爱的孩子?













0%(0)
0%(0)
    :)  /无内容 - 仁爱 04/06/19 (388)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只能忽悠傻子。  /无内容 - 果子狸 04/04/19 (425)
    道兄好, - 仁爱 04/06/19 (416)
      仁兄,我们所见大致相同 - 道还 04/07/19 (425)
        谢谢道兄, - 仁爱 04/07/19 (413)
          【真知状态,知与行便无所隔碍】,精准。 - 道还 04/08/19 (40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不读平凡书| 基因大发现--奴性基因
2018: 彭运生谈艺录(196)
2017: Benren2:小学一年级算术题蛮力破解程
2017: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是价值观
2016: 计算机
2016: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而非帮你赚钱
2015: D.QU著:现有xx学科科学原理不等同于"绝
2015: 中军:人生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