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漢語吸收外來語的問題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3月18日13:07:5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漢語吸收外來語的問題

問題:英語接受外來語的能力是否比漢語強?
答案:沒有區別。但是因為英語是事實上的國際語言,反受其害。

語言接受外來語的方法本質上沒有區別。最理想的方法是翻譯,也就是意譯。這是一個徹底歸於我用的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音譯,不需要動腦子,有時候也沒有意譯的可能,比如人名地名。這種音譯,都是近似音譯。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語言包括了另一種語言的所有發音,我不知道。但是英語和漢語是不互相包含的。英語有很多漢語沒有的發音,反過來也一樣。所以音譯只能是近似音譯。

近似音譯的弱點顯而易見。詞彙少的時候還可以,多了就亂套了。日文因為大量使用近似音譯,就已經造成雞跟鴨講的狀況。目前英語和漢語沒有亂套只是因為這種近似音譯的外來詞還不夠多。你用英語去討論中國人物地理就知道了。最簡單的,I moved from Shanxi to Shanxi. 在中文裡不會有歧義,在英文裡就莫名其妙了。反過來舉個例子,用中文念fox和focus,聽聽是什麼效果。

我強調一下,這方面任何語言都是一樣的,這是因為近似音譯的本質缺陷。不要誤以為英語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外來語。除非某種語言有顯著多於其他語言的發音,否則它不會有特殊優勢。

雖然語言在聲音方面看都是一連串的發音,但是在書寫方法上有區別。這就是我們說的,英語是表發音的語言,而漢字表發音的能力弱,每個漢字都單獨有意義。英文單詞是分開的,而中文裡一句話的漢字是連續的。中文需要讀者自行斷詞。

在英文裡,你看到 May I have some mifan。你能斷定mifan是個新詞。但是每個漢字都是有意義的,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造成混淆。比如,我去打斯諾克。斯諾克是個外來詞。如果這句話寫成,我去打死諾克。雖然發音完全一樣,但是歧義產生了,因為讀者有斷詞的困難,究竟是“打死”“諾克”,還是“打”“死諾克”。

這個障礙,在實際應用中極少存在。因為我們都是用固定的罕見的沒有意義的字去表示外來詞的發音。不會有人用“死”這個常見的字用於外來語。比如“斯”“萊”,等等,是常用於外來語的。“諾” “克”“特”不是罕見的字,但是一般不單獨使用,所以也可以用於外來語。雖然這樣,我也建議國家找出更罕見的字甚至發明一個字來專門表示外來詞的發音。

英文裡的外來詞也有它特殊的困難,但並不是因為語言本身的缺陷,而是因為反受世界語言的地位其害。漢字可以單獨發音,音譯的時候挑個漢字就可以了。而英語的發音需要拼寫出來,拼寫的方法依賴上下文而並不固定,比如beat和beet 的發音一樣。這時候因為中國制定了漢語拼音系統,剝奪了英語自我拼寫的權力,而導致了英語讀者的困難。其他國家也是一樣,他們都自我制定英文的拼寫方法。比如中文的xiaokang和guanxi,印度人名Aruj。這些詞都是讓講英語的人張口結舌念不出來的,或容易念錯的。這些是對英語的人為戕害。

日文的平假名片假名可能有他們特殊的需求。一個發音,兩種寫法,唯一的目的就是當讀者看這個發音他知道這是個外來詞。從信息學上講,關於這個信息的傳遞,有無數的方法。當然他們要選出一個最好的方法。而漢字,絕大多數發音都有多種寫法,我上面說的發明一個字專門用於外來語就是這個目的,“這個詞是外來語”這個信息傳達到了就行了。

另外有些觀點我就不細加反駁了。比如,直接的漢語外語混用。在國家沒有認定漢語之外的任何語言是官方語言的情況下,我不認為這個方法可以在全民範圍內實行。不會有人追問為什麼國家不認可外語是官方語言吧?請注意一個簡單的事實:不經過學習,中國人發不出英語的很多發音,英國人也發不出漢語的很多發音。

論述完畢。

再說些由此而發的想法。發音多的語言是有優勢。漢語講究的是字正腔圓。所以中國人聽英語的感覺是“嘰里咕嚕”,英國人聽漢語可能有點“阿拉喳哇”的感覺。這是個語言習慣,沒有優劣之分。漢語聲母韻母的組合沒有被充分發揮,普通話應該不斷的吸取方言發音發展自己。

轉載。有興趣可參加這裡的討論
http://www.ting-shuo.com/viewtopic.php?t=1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CS牛校最近幾年招的faculty的來源分析
2005: 應用數學大師Peter Lax 獲數學阿貝爾獎
2004: 應該檢討的是社會!——評馬家爵落網
2004: 中國的富人特別傻!
2003: 全民讀“博”?謹防學術腐敗泛濫成災
2003: 決不讓學術腐敗風蔓延
2002: 警惕大學生“選官”的腐敗
2002: 東京大學 走在歷史與現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