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李开复牛皮批判——李开复个人品牌研究
送交者: 开复手迹 2006年09月29日18:12:3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最近看到著名的李开复先生推出了《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一如既往地阐述他关于人生关于事业的理念和智慧,一样的娓娓道来,一样的很长的篇幅。

一个朋友不小心说了句真话批评说:一样的充满了说教,一样的只能骗骗大学生。我厉声呵斥说,怎么能如此对待开复老师呢?无论如何,李开复先生为中国学生树立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形象,他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偶像和梦想。很多中国学生从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因此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任何明星人物都是充满争议的,总是有人爱也有人烦的,我想李开复先生也未能免俗。

但是,那朋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读硕士,算是在校学生,有如此观点真让人吃惊!我们开始了辩论,他说学生中已经有很多人对李开复充满了厌烦,再也不能忍受他婆婆妈妈的说教。他毫不客气地列举了一些学生的观点。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起感受,觉得颇有些道理。

中国学生偶像的诞生

从2000年到2005年,李开复先生成功地利用《给中国学生的信》和《开复问答》系列,打造了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品牌,俨然成为中国学生的偶像。在我看来更像是心理大师,因为李开复先生更像是给中国学生做人生和职业方面的心理辅导。


为什么说是心理辅导呢?请看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一开头公布的一封学生来信。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我翻阅了大量学生给李开复先生的信,充满了“想哭”、“烦恼”“压力”、“迷茫”等具有明显心理学特征的词汇。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做了六年的心理辅导,直接导致一代中国学生偶像的诞生!

很多外国朋友说中国人善于炒作,我从来不否认这一点。中国人的炒作天才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企业的群体特征上。中国的企业喜欢并且善于炒作,但是往往出了名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就是今天很多中国品牌有“知名度”却没有“美誉度”的重要原因。有了知名度以后最怕的是被公众遗忘,因为没有美誉度的品牌出名快,遗忘的也更快。笔者曾在国内一家著名IT企业市场部门工作,老板最大的恐惧就是1周最多10天没有在媒体上,或者在互联网上看到公司的文章。其实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被遗忘。

无论在美国留学也好,澳洲留学也好,还是在非洲留学,欧洲留学也好,是中国人总会有中国人的智慧。李开复博士的塑造个人品牌的手法真是妙到毫颠,精彩绝伦,放眼全中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其一,做品牌最重要是首先要找准品牌定位,就是说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并搞清楚他们对产品的需求特征。

具体到个人品牌来讲,能抓住社会热点就是最好的定位。最近几年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特别是扩召和就业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距离,使大学生成为不再是社会的宠儿,而是迷茫的一代。而且,大学生还牵动着中国千千万万的父母。李开复先生慧眼相当了得,一下子抓住了中国社会的命门。

当然,这也复益于李开复先生个人的成功和学者形象,符合中国学生的未来期望。也就是说,李开复先生个人品牌是有产品做支撑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李开复先生不像国内某些企业家那样凭空炒作,算得上给有点水平的品牌专家。毕竟从美国留学回来,受了点西方教育的影响,知道品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须要有产品或服务做支撑。

其二,品牌是有“遗忘曲线”的,一旦你成了知名品牌,你就要想方设法不要被公众遗忘。很多中国品牌在出了名以后仍然抓紧炒作就是这个道理,成为“知名品牌” 就像是上了贼船或者吸了上大麻,必须不停地继续炒作下去,否则就会被遗忘。(笔者注:其实对付品牌“遗忘曲线”最重要的方法是要通过产品和服务不断强化品牌内涵和公众印象)

请看李开复先生推出《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的时间:第一封2000年4月,第二封2003年12月、第三封2004年5月、第四封2005年2月、第五封2005年12月、第六封2006年9月。写第一封信时,我们相信李开复先生像很多创业者那样,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品牌要进入世界500强,甚至没有想到要塑造个人品牌,可能纯粹是一时灵感所至。从第二封开始,差不多每隔6个月左右推出一封信,最多不超过10个月。可见李开复先生是深偕“品牌遗忘曲线”的高手,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在大家对“李开复”这个品牌快要遗忘或者记忆逐渐变浅,李开复先生总是能适时地推出新的《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来恢复公众的记忆指数。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可见李开复先生也是害怕他的个人品牌被公众遗忘的。

由此不难推断,李开复先生将继续推出,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或者推出一个新的概念来继续保持个人品牌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就像中国某些企业不断在概念上推程出新一样。

其三,品牌必须要有现时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支撑,并且这种产品或服务是符合品牌定位和消费者需求的。

李开复先生自己创造的“品牌内涵”或者说“产品和服务”确实是精彩绝伦。品牌最需要具有的内涵是什么?是满足顾客需求和未来期望。一方面,在迷茫的年代,大学生群体是需要被说教的,需要被教育的。另一方面,只有懵懂的大学生群体才会耐心地听说教的东西。如果说教拿到白领群体中来,那只会起反作用。还有,现在大学又极其缺乏在心理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

因此,李开复先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度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他的循循善诱,敦敦教诲,让正处在迷茫中的大学生像找到了知音一样,听到了毕业前“芝麻开门”的声音,他们期望门的那边是像李开复一样的康庄大道。真是“了不起的李开复”,说他是品牌策划大家绝不为过。

其四,最强大的品牌武器不是广告,也不是炒作文章,而是口碑。最强大的口碑武器是故事。例如惠普车库创业的故事就是成功的典范。

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信》和《开复问答》中,举了大量自己成功的例子来向中国学生们说明成功是可以期待的,只要你们像李开复一样去做。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五封信里讲语音识别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的故事。用这个事实说明自己就是“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的成功者。李开复讲的自己成功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李开复太成功了,所以学生们要好好听听李开复先生的说教。

说得太多容易变成自我标榜,但是学生是容易崇拜的,往往来不及分辩就已经崇拜上了。

其五,品牌生命力讲究延续性。

李开复先生选择了大学生作为品牌受众,也就选择了他们的未来。在可预计的三五年后,他们毕业以后,将成为李开复先生忠实的“粉丝”,继续被“李开复”品牌所感染和指引,继续作为李开复品牌忠诚的顾客。

说了这么多,结论只能是李开复先生是当代中国品牌大师。这一点还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笔者难以一一陈述。其实李开复先生在当今大学生中无可匹敌的影响力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关于《做最好的自己》

2005年李开复先生出版《做最好的自己》,绝对是李开复先生个人品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出书成为品牌经营重要手段的今天,在众多企业通过出书来强化品牌的今天,李开复先生也未能免俗。

当然,《做最好的自己》是一本好书,因为很多人都这么说。无论什么话,说的人多了就成了真理。这里面更重要的是,笔者2005年10月也与李开复品牌亲密接触了一把,找朋友借了一本《做最好的自己》来看,发现读了1/5竟然读不下去了,因为书中的道理太多了!就像本文开头那个人大硕士朋友说的那样“一样充满了说教”。《做最好的自己》像一本自传,又像一本励志书,也有点像心理学著作。《杰克韦尔奇自传》中充满了曲折和战斗精神,人生不总是成功的,哪怕是韦尔奇那样的人。李开复则不同,李开复描述的人生充满了成功,李开复也许期望中国学生们努力创造没有失败只有成功的人生。

我终究还是没有读完《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不敢跟那个借书的朋友说。

李开复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心理学家?

就企业界的人士来讲,大家感觉到李开复先生个人品牌中模糊的一点是,李开复先生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心理学家?也许李开复先生也会为这个模糊感觉到些许痛苦:科学家不能功利,可是偏偏要卖GOOGLE中国的广告;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本身也有矛盾的地方。心理是一种感觉,自然科学却是一种客观。

我也不清楚,只知道李开复先生现在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在这个岗位上,他就必须履行企业家的职责和义务,那么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品牌内涵都可以为履行企业家的职责和义务的服务。也许这才是最核心所在。

关于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开复强调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做最好的自己”,这当然没有错。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

李开复还强调成功最重要的几点,一是要把握机会,二是要做好选择,三是要保持好心态(其他还有什么,笔者一时总结不了那么多)。实际上,李开复先生在强调要掌握好人生成功的技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英国最无耻大学排名表
2005: 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
2004: 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
2003: 改变高考制度,取消现代科举!
2003: 欧洲和中国的传统与环境
2002: 天才诗人与天才数学家
2002: 走访美国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