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當代教育如何改造(1)
送交者: 劉道玉 2007年03月15日15:16: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道玉專稿:中國當代教育如何改造(1)

上個世紀20年代末,在中國教育史上曾經開展過一次教育改造運動,那是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的中國鄉村教育之改造。那次教育改造的目的是:針對貧窮落後的農村,他倡導教育要為農村建設服務,決心要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為此,他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為創辦這一百萬個鄉村學校培養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和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教師。(《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653頁)

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中國雖然也經歷了幾次教育改造運動,如1951年的高等院校調整、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和“文革”中的所謂教育改革,但大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便是1951年的院校調整,雖然有過某些積極的作用,但副作用卻十分深遠。

今天,無論我國的經濟社會或是教育發達的程度,都是過去不可能相比擬的。但是,在我國社會和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新的教育大躍進”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當今,教育是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議論得最多的問題。據國家某研究機構所作的調查,近八成的公眾對教育的總體情況“很不滿意”。山東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張煒在《光明日報》撰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現在議論最多的是中國教育體制。”

可是,對教育的看法,中國教育領導部門與大多數群眾的看法卻截然相反。原因究竟何在呢?我想起中國的一句成語:“當事者迷,旁觀者清”。針對中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抓住社會和教育轉型的契機,對於不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任務的教育進行改造,這是擺在中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必須從教育理念源頭改起

教育既是理論學科又是實踐學科,任何一個教育活動都是某種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其教育活動必然是盲目的。一種教育理論是否先進與正確,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即是否能夠培養出傑出的人才。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教育腐敗遏制不住?為什麼“重點中小學”屢禁不絕?為什麼“素質教育”口號叫得震天響而應試教育硝煙瀰漫?為什麼擇校風越刮越盛?為什麼奧賽班、培優班、特長班、補習班、家教市場興旺?為什麼考高分和高升學率成了學生、學校和家長們沉重包袱?為什麼教育不公得不到解決?在城鄉還在收費的情況下,中國本沒有資格奢談義務教育,但為什麼教育部卻說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高達95%以上?這一切一切,歸根到底是陳舊的教育觀念,即學而優則仕、狀元情結、灌輸和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教育與考試方法和浮誇風等在作祟。這些觀念已經潛移默化,代代相傳,已經構成了強大的社會基礎,致使教育改革寸步難行。

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曾三次婉拒要其擔任國家教委負責人、團中央書記和武漢市長的安排,立志投身教育改革,最先倡議中國恢復高考,首創學分制、雙學位制、轉學制等,引起全國矚目。但因得罪國家教委和湖北省委負責人,1988年突然被免職。

那麼,中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什麼呢?我認為源頭就是“塑造”。

所謂“塑造”,就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後出來的就是流水線上規格相同的批量產品。難道不是嗎?國家教育當局按照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了“千校一面”;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了“萬人一格”;學生家長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塑造子女,要求他們“成龍”、“成鳳”,從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學的校長、班主任按照提高升學率要求學生,對學生越俎代庖,使他們喪失了興趣和選擇權……塑造這個觀念,成了教育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它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使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創造性。

西方國家與中國不同,他們教育理念的源頭是“成長”(Growing)。所謂成長,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其自由生長,由幼小向着成熟的方向發展。在英語中,Grow一詞含有生長、發育、增長、長大、逐步變成等意識,它們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國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徹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干預幼兒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應當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麼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學和大學,學生選擇什麼學校,學習什麼專業,什麼時候畢業,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做出決定,沒有什麼人可以干預他們的自由選擇。

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的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劉傳德:《外國教育家評傳精選》,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49頁)。從自然教育理論出發,他反對死讀書,反對灌輸知識,反對揠苗助長,而主張教學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盧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極大的影響,像德國的康德和赫爾巴特,瑞士的裴斯塔洛齊,美國的杜威等無不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所以,自然主義教育就是成長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已經牢固地紮根於在西方國家的各級各類教育中,並逐步形成了西方教育精髓,即“獨立、民主、自由、懷疑、批判”的精神。

其實,在漢語中教育是由教與育兩個單詞組成。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黃國昌、黃秦勝著:《現代教育的功能》,台北:幼師書店印行,1979年8月第1版,第3頁)這就是說,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雙向活動的過程。施教者是教師的作用,是外因;而育是發育,是內在的生長力量。教育的作用關鍵在於“育”即學習者內因的作用。這裡的“育”,也就是西方教育中“成長”的意識。可是,千百年以來,我們只強調了教的功能,而完全忽視了“育”的主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中的極大的偏差。這個偏差所造成後遺症,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對比中國與西方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中國強調“塑造”,而西方主張“成長”,這就猶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就是中國應試教育的根源,是中國不能冒出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找差距必須從源頭上找,看問題必須看本質,改造中國教育必須從源頭改起。在這裡,我要大聲疾呼:請家長、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整個社會都徹底放棄“塑造”的教育理念。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光靠學校不行,少數人行動起來也不行,必須全社會一致行動,徹底轉變教育理念。在世紀之交,法國三位不同學科領域裡的著名學者在教育“結構危機”的一場討論中,提出了要創建“沒有權威、沒有懲罰的教育”。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我們應當從中受到啟發,讓我國兒童回歸他們的天性,要尊重各類學校學生的志趣和選擇權,讓他們在獨立、民主、自由的氛圍中成長,這是傑出人才成長必須遵循的規律。

兩種對立的教育模式

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到解放軍總醫院去探望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徵求他對制定十一五科學發展規劃的意見。這位科學家卻提出了一條關於教育改革的建議。他說:“現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光明日報》2005-08-23)這是一條擲地有聲的建言,是一位極具創造性的科學家對中國缺乏創造性人才的呼籲,也是對中國教育提出的尖銳批評。這個建議時隔差不多一個月才由媒體披露出來。從這個時候起,我就期盼着國家教育當局和有關大學對這個建議作出積極的回應,然而我失望了。直到2006年11月,有關領導人才召開有數位教育家參加的座談會,介紹了錢學森先生的建議,但是卻始終沒有抓住錢學森先生建議的核心——“沒有一所大學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的模式去辦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中美數學研究所比較
2006: 放科學家一馬
2005: 劉北成: 美國終身教職的由來及爭論
2005: 小星留英記
2004: 科學拿不出絕對真理,什麼又能拿得出?
2004: 留學和留級
2003: 駁林思雲“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2003: 北大也要被SCI滅掉麼?
2002: 沒床可睡的學生和沒書可讀的孩子
2002: 教子有方:“望子成器”如何